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文|三月禾

他坐在那裡,身穿一件灰白寬大的上衣,看上去如同一位中國的僧侶。

歲月早已爬上他的額頭,在他的眼角,面頰上,勾勒出深深淺淺的溝壑。

他的雙眼,渾濁,呆滯,卻隱約透出一道冰冷的光,宛如一把利劍劃過他的前半生。

他這張臉,曾讓多少女子在死前瑟瑟發抖。

“我沒有讓任何人痛苦,我幫助了他們,我是仁慈的上帝……”說這話時,他沒有一絲悔意。

他是美國殺人惡魔,塞繆爾·利特爾。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塞繆爾·利特爾

這位已經79歲的美國老人,他的臉上並沒有寫著“殺人犯”。相反,他的面龐卻依然透出一絲年輕時的俊朗與儒雅。這一點,簡直是一張完美的假面具,也正因為這一點,年輕時他作案起來毫不費力。

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在35年間曾殺害了93名女性。

“我喜歡把那些無家可歸的女孩或妓女當成我的獵物,帶回家。我希望看到她們無助而絕望的眼神,我喜歡看她們在我的懷裡哭,我對此甚至有些興奮”這是他作案前的感受。

他還說,“我的母親是個夜店女郎,懷孕時還是少女,她把我生下後就丟在一條骯髒的路邊……”說這話時,眼睛微微溼潤了,然後一些晶亮的淚水流淌下來。

他早年輟學,20歲時因搶劫入獄。

塞繆爾·利特爾曾如此形容那些被害人,她們看起來已經半死不活了。

他對所有殺害過的人總是極盡折磨,讓她們在恐懼與絕望中慢慢斷氣,那些被害人中,不乏無家可歸的人和妓女……

今年10月,這個殺人如麻的兇犯被公之於眾,FBI稱他是美國曆史上殺人最多的連環殺手。

對所有的被害人來說,塞繆爾·利特爾是一個噩夢。他本人殺人時的心理體驗,也遠遠超出了正常人的認知。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教育專家稱,塑造一個人三觀的是他的童年和他的成長經歷。

無助而缺愛的童年,無疑是塞繆爾·利特爾心中的一個惡性腫瘤,他無法對這個世界有任何一點善意和愛的體驗,他無法在這個世界中,建構任何正常的人際關係。

被拋棄,缺乏陪伴,沒有安全感,這是釀成悲劇的根源。

江蘇市12歲女孩蜜蜜和母親相依為命。他曾親眼目睹爸爸拋棄了媽媽,和另外的女人結婚。為了維持生活,媽媽起早貪黑去廠裡上班。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她,很多事情她只能依靠自己解決。蜜蜜多次偷偷往母親的飯菜中下藥,最後導致媽媽患上胃癌。

這麼做,是為了讓媽媽留在家裡陪自己。

荒唐的理由背後,留給天下父母的是,更多沉重的思考。

今年年初,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孩子爸爸早出晚歸,完全進入了996模式,週日也經常不在家。我在陪兩歲多的兒子讀繪本時,兒子打開第一頁看到一隻憂傷的企鵝。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企鵝不開心,他哭了”兒子用稚嫩的小手指著小企鵝。

“他為什麼哭了?”我問。

“爸爸走了,它想要爸爸抱”說這話時,小寶寶黯然神傷。

……

顯然,孩子把自己當情緒到了小企鵝的身上。那一刻,我也更加確信,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撫慰,對孩子來說,就是它們想要的一切!

日本喜劇大師島田洋七8歲時與外婆相依為命,童年時缺衣少食,穿的是破布,吃的是從河邊撿回來的爛菜葉。外婆對他的關懷卻讓他倍感溫暖,十幾年後,這個在窮苦環境中成長的少年,把自己和外婆一起生活的8年,七寫成了一本書。一經推出在日本賣出700萬冊,連續3年佔據暢銷榜。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是溫暖,是愛的陪伴,讓島田洋七當上了學校的棒球隊,考上了大學。是外婆用愛的關注,讓他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非凡人生。

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關於孩子學業成就的研究表明:父母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就會越聰明。

與父母的智力或收入相比,與家人共度美好的時光對孩子的學業成就影響更大。

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這樣寫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一段獨特的、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不可再現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有誰攜手帶路,周圍的世界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這裡,我要引入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安全型依戀關係。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繫和安慰,那麼你和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

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相信父母或監護人會在自己需要時給予支持。父母是一個避風港,它給孩子自信,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所以孩子更勇於探索世界,更容易構建健全的人格,在學業和其他領域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戀呢?

關注孩子,就像自己渴望得到關注一樣。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應及時滿足。

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和依賴

在孩子感到恐懼或者希望分享喜悅時,父母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可以把目光接觸作為和孩子聯繫和交流的一種方式。

與孩子分離之後,要有意識地花點時間問候孩子

比如,在完成工作任務後,要關注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再次與你聯繫和交流。外出回家後,要注意花時間和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

79歲老人,35年殺害93人,教育專家:“缺愛”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做得不好時,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真誠的道歉可以增強信任

建立信任和安全型依戀關係並不意味著父母永遠都不犯錯,而是當犯錯時,要設法修復信任關係,父母也不要經常犯錯。

讓孩子可以預期父母的行蹤

父母不要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偷偷溜出家門。如果孩子天生容易焦慮,通過常規安排幫助他更清楚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可有效緩解焦慮。比如,和孩子的日常分離及重聚等。

瞭解並接受孩子的依戀特點,給予適當的關懷和安慰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看上去並不在意父母的離開,但他們的生理反應揭示:事實並非如此。

焦慮型依戀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斥責特別敏感,而且也不敢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