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也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隨便搞著玩兒,海貝出播放器的套路跟多數其它品牌都不太一樣:別人要麼是先從入門機型做起、一步步向高端走,要麼就是直接拿出一款旗艦產品立下標杆,再推出比較便宜的型號。

而海貝是怎麼搞的呢——高一槍低一炮地先推出3000+價位的R6,接下來是入門級的R3,然後輪到4000+的旗艦R6 Pro,兩千來塊這個中堅價位段就一直空著不碰,頗有點農村包圍城市的架勢。

直到今天,海貝終於用R5補上了這最後一塊拼圖。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微博上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兩千到三千之間價位便攜播放器產品力貧弱的惱火,甚至去年年初的年度盤點文章中我不得不把索尼ZX300拉出來充數。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狀況好點了嗎?

也只是好了一點罷了。比較不錯的新產品倒是有,比如山靈M5S,但數量還是少得可憐,而且即便是M5S也並非很完善的產品,比如低PPI大果粒拖影屏幕。ZX300上市已經快三年了,按說早該停產進博物館的,卻依然是這個價位的銷售主力,索尼接下來的新品當中是否有其替代型號也還未可知。

R5能稍稍撼動這一現狀麼?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說實話,剛打開包裝取出機器的時候,我心裡是有點虛的——真的挺像ZX300,起碼在屏幕沒亮起來的時候是這樣。圓角側邊、大面積的圓形按鍵都是自WM-1A/Z開始的WALKMAN符號。

不過跟海貝之前的播放器產品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彼此間的繼承性也蠻高,畢竟R6開始的海貝播放器就是圓邊圓鍵,2.5D邊緣前後玻璃蓋板也是海貝一直以來的外觀特點。R5給我的感覺像是海貝打算在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握持的舒適度和盲操便利性的結果:想要握起來舒服,圓了當然就舒服了;想要按起來輕鬆,按鍵面積做大點不就好了嘛。

然後就變成了這副有些“索味”的模樣。

說實話,雖然我一直覺得近年的WALKMAN產品總體而言挺坑的,但WM-1A/Z和ZX300的外觀設計我是相當認可的,索尼這套設計幾乎就是握持感與盲操體驗的最優解,即便重如金磚握在手上也十分牢固趁手。相比之下,我最喜歡的Astell&Kern產品倒是普遍有些“中看不中拿”的。海貝改良機器手感的努力導向這樣的結果也就並不奇怪,圓潤造型配合小巧的體積握起來的確很舒服。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所以當我凝視著R5頭頂和底部的玻璃條時不禁腦補,該不會海貝把原來的設計優化完畢以後自己也覺得跟索尼有些相像,所以加上這兩條玻璃來增加差異化特徵呢?我在成都展上特地向海貝的工作人員求證過這一設計的用意,得到的答覆是這玩意其實是天線開口,為了保證Wi-Fi和藍牙信號所以在金屬機身上開了孔。另外這兩條玻璃其實是亞克力,不過材料跟普通亞克力不同且經過了特別的耐刮塗層處理,所以摸上去的質感比較像玻璃。

可不管你咋說,我得告訴你們,我覺得這個設計不好看,因為它突出來的厚度比較多,與機身形成了明顯的階梯感。如果嵌在機身裡、與機身平齊會美觀不少,也能間接提高抗刮花能力,或者乾脆把天線放在玻璃背板下面是最好的。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吐槽完了嗎?還沒有。R5出廠時很貼心地在前後玻璃面板上都預先貼好了保護膜,因為略帶曲面的緣故,海貝給R5貼的是軟膠膜而非普通的靜電吸附塑料膜。而膠膜有一個問題,就是邊緣容易粘上灰,所以為了拍照美觀我索性揭掉了正面的保護膜。這一揭可不得了,R5的屏幕似乎是沒有疏油層的,手感比較生澀也很容易沾指紋。所以在這裡特別提醒你們不要手賤把膜撕掉,也希望海貝能在量產機中解決這一問題。

直到屏幕點亮,我終於對R5的外觀產生了些好感。雖然R5的造型跟ZX300比較相似,可ZX300那屏佔比......這個價位的大下巴機型還不止ZX300一個,山靈M5S也有這毛病,這二者都是熄屏美如畫,可一旦亮屏就難免會讓人產生失落感的設計。而R5則完全反了過來,熄屏的時候我能挑一堆刺兒出來,屏幕一點亮,哎呦,也還可以啦。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至於系統則完全不需要擔心,驍龍425+Android 8.1內核定製系統的流暢度在便攜音樂播放器中最好之一的水平(之二之三是R6和R6 Pro)。自帶的海貝音樂APP大家也很熟悉了,雖然美觀度跟Astell&Kern比差些意思,但論交互效率和易用性仍然是最好的一個。全平臺SRC特別優化也是海貝一直以來的賣點,主流的在線音樂APP都無需擔心重採樣劣化音質的問題——不過我個人還是更推薦用海貝音樂,畢竟有些軟件自身就挺難聽的,與SRC無關。

對了,R5還支持Astell&Kern直到SP2000才用上的5GHz Wi-Fi,而且信號強度也挺不錯。我家裡的路由器放房門口,在臥室裡用R5聽在線音樂也沒見有網絡不穩定的情況,看來那兩條亞克力沒白用。

如果讓某些默認“難用=好聽”的“老燒”看到這裡,大概會覺得R5也是臺“中用不中聽”的花架子。可事實上,儘管擁有同價位(甚至放眼整個便攜HIFI播放器品類)最佳的易用性,可R5最吸引我、或者說它最大的亮點其實恰恰在音質上。

更準確地說,我是被R5的3.5mm單端口所吸引的。首先作為經常被先入為主地視為“白送”的單端接口,其音色在同價位中並不顯得疲軟無力欠缺密度,動態也居於較好的水準上。R5的單端口能量分佈以中頻為重心,但同時高低頻的質感並不鬆散粗糙,全頻段都保持了不錯的鮮活感。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當然,中頻的質感還是最醒目突出的。R5的人聲結象位置比較靠前,結象體積偏大但沒有絲毫鬆散混亂的感覺,相反十分結實順滑細膩生動。齒音控制在較為自然平順的水平上,既不至於禍害聽感也不會因為抹得太過而損失應有的細節。

說得再簡潔易懂一點,R5對人聲的處理是少見的結象偏大同時不會被我嫌黏膩過頭的類型,其在抓耳和清爽間把握得非常好,幾乎達到了這個價位機器所能做到的最佳的人聲鮮活度。說實話如果蒙上眼睛讓我盲猜,我大概會覺得這是一臺來自凱音或者Oriolus的機器——這兩者的播放器產品正是我認為的國產機中對人聲調校最得心應手者,換言之在R5這臺機器上,海貝拿出了在我看來稱得上國產第一流的人聲調校水準。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當然,儘管R5不是無腦強調中頻能量感的俗套路線,但以中頻為核心的3.5mm單端輸出在高低頻上的表現自然不會如人聲這般出色就是了(倒也不拖後腿)。所以要拿R5的單端口聽交響樂或金屬樂等強調兩端能量感的曲目還是有些勉強。不過比較出人意料的是其聲場的規模感倒是不錯,如果樂曲風格並不激烈倒還能比較從容地應對,一般的搖滾樂和器樂獨奏則完全不成問題。

R5的4.4mm平衡口與這個價位上多數產品的路數類似,基本風格與單端口的出入不會特別大,因為分離度的明顯提升音色會變得比單端口薄一些,中頻的能量感會向高頻“勻”一部分過去。所以不出意料地,對比以中頻為重中之重的單端口,R5的平衡口能量分佈更加平衡,再結合強化了的分離度和高頻表現,其對於小提琴等重視泛音質感的樂器能夠演繹得更加出色。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同樣因為顯著增強了的分離度,R5的平衡口在聲場廣度和層次感方面也具備優於單端的水準。儘管要求兩三千塊的便攜機能把交響樂演繹的嚴謹規整底氣十足是奢望,但R5的平衡口至少是這個價位上難得的跨過了及格線的型號。

不過這樣一來單端口上那鮮活迷人的人聲自然要做出犧牲,在被削弱了能量感和厚度以後,R5平衡口的人聲比單端顯得單薄了不少。不過即便如此其人聲表現也談不上差,只是被平均到了與高低頻相近的水準上,沒有單端口那麼出彩而已。

嘛,因為我手上還有綜合水準遠高於R5的機器,所以我會在上文中說R5吸引我的是單端口。對我個人而言強調單一項目表現的中低端型號顯然比爭取高大全的產品更有意義。不過對於只是剛好玩到這個價位的用戶來說,平衡大氣一些的聲音當然不壞。


海貝要用R5告訴你,“好用”與“好聽”可以兼得



總得來說,海貝R5的平衡口具備2000-3000元價位上一流的綜合表現,而單端口的人聲質感更是稱得上頂尖。同我此前在這個價位上最認可的山靈M5S比較的話,R5的單端口無疑更對我胃口,而平衡輸出則是M5S的音色討我喜歡多一點,二者算是打了個平手。

外在部分也算互有勝負。M5S熄屏觀感漂亮精緻挺多,不過亮屏以後的大下巴與大果粒屏幕就比較吃虧,另外R5在體積重量上也佔有一定優勢。交互則顯然是開放安卓系統且具備優秀流暢度的R5更好用一些。

綜合來看,R5不但是海貝用以補完產品線的型號,在我看來也象徵著海貝品牌對自我的一次超越,海貝在R5這臺機器上同時在交互和音質兩個層面上做到了最佳水準,而這樣全面優秀的產品正是眼下對應市場所稀缺的。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年初盤點今年我眼中的精彩新品時,會有R5的一席之地。

唯一讓我稍有點不爽的是,如果它的模樣裡沒有“索味”就完美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