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有沒有告訴你,“全真七子”都是山東人

當年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風靡海內外,王重陽與“全真七子”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大家知道嗎,“全真七子”都是山東人,全真道就創立於我們山東的昆嵛山,而且齊魯文化在全真道創立過程中產生過重要作用。那王重陽是陝西人,他為何要東邁山東傳道呢?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於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因家財被劫、仕途受挫以及對生死的感悟等原因,47歲時開始在陝西終南山一帶修道與傳教。

金大定七年(1167)四月,離開終南山東邁山東傳道,于山東昆嵛山創立全真道。終南山距離昆嵛山有幾千裡之遙,他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原因有很多,但今天在我們看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齊魯文化中以下因素對他的吸引。

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仙信仰極為濃厚的地區。戰國時就盛傳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山上有仙人和令人長生不老的仙藥。

秦始皇時的燕齊方士徐福、韓眾、侯公、石生、盧生等,曾謊稱見過仙人,到過仙山,並遊說秦始皇多次舉行大規模的尋仙活動。

漢武帝崇信燕齊方士李少君、謬忌、少翁、欒大、公孫卿等,讓他們至齊地為自己尋找仙藥。

除了悠久的神仙信仰,山東還具有濃厚的道教氛圍。

按照通常的看法,道教產生具有三個主要的文化淵源,即神仙方術、鬼神崇拜與黃老道家。而這三個方面都與齊文化具有直接的關聯。

作為道教前身的方仙道,其主要活動區域便在魯南蘇北一帶,而且第一部道經《太平經》的早期流傳亦在這一區域。

另外,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齊魯文化由齊文化與魯文化兩種形態組成,這充分顯示了齊魯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徵。

全真道發祥地昆嵛山本身就是一個儒、釋、道三教並存共榮的典範,儒家的書院、佛教的寺廟、道教的宮觀在這裡和諧相處、相得益彰。這樣的文化環境,比較容易接受提倡“三教合一”的全真道。

金庸有沒有告訴你,“全真七子”都是山東人

昆嵛山是全真道真正發祥地

對於全真道的產生地,學界目前主要有陝西終南山與山東昆嵛山兩種觀點。

按照宗教學理論,一般說來,一種宗教之所以成其為宗教,必須要具備三個要素,即教主、教義與教眾。以此為標準,讓我們來衡量一下,全真道是在陝西終南山,還是在山東昆嵛山,具備了這三個要素。

王重陽是陝西人,這一點不容懷疑。但王重陽是陝西人,並不意味著他在陝西時就已經成了教主。王重陽在陝西只結交了和德瑾與李靈陽兩個道友,只收取了史處厚與嚴處常兩位弟子,總共算起來也不過有四個信徒,當然不能稱為教主。

王重陽到了山東以後,收取“全真七子”,建立“三州五會”,既吸收了一大批教門精英,又擁有了近萬名信眾,這時他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教主。

教義是一種宗教的基本理論。全真道的基本理論有四個,即“三教合一”、“性命雙修”、“功行雙全”與“全真而仙”。

王重陽在陝西對於以上理論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但當時還不成熟,也沒有明確提出來。到了山東以後,在教授弟子與傳教過程中,以上理論逐步成熟,並正式提了出來。

比如,王重陽在教授“全真七子”時,以儒家的《孝經》,道家的《道德經》、《清靜經》和佛家的《心經》為主要經典,表現出了其主張“三教合一”的致思趨向;後來又在為“三州五會”命名時,前面皆冠以“三教”二字,稱之為“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和“三教平等會”,才真正明確打出了“三教合一”的口號。

又如,王重陽關於“功行雙全”的思想得自《晉真人語錄》,但他在《玉花社疏》中第一次提出真功真行,這當然是在建立了“三教玉華會”以後的事。

再如,王重陽第一次打出“全真”的旗號是在遇見馬鈺之後,馬鈺把他延請至家中供養,並建道庵供其居住,在題寫庵名時,王重陽名之曰“全真”。

以上說明,有關全真教義的這幾個方面,都是王重陽到山東後才提出來的。況且,全真教義也並不是王重陽一個人建立起來的,它實際上是由王重陽提出了一個雛形,後來由全真七子逐步完善並最終形成。

因此,我們可以說,全真道的教主、教義與教眾三個要素,是王重陽到了山東以後才真正完善起來的,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山東昆嵛山才是全真道的真正發祥地。

王重陽仙逝時,全真道還處於初創時期,尚未得到金廷的承認,其傳播的範圍也極為有限。

因此,真正把全真道推向全國、促使全真道達到鼎盛的是全真七子及其弟子們,而他們大多數或是山東人或在山東修過道,都受到過齊魯文化的薰陶。

首先,全真七子都是山東人,馬鈺、譚處端、孫不二、王處一、郝大通是牟平人,丘處機是棲霞人,劉處玄是萊州人。

王重陽仙逝後,全真道經過了一個很長的艱苦時期,全真七子繼承王重陽的遺志,堅持不懈在各地傳播全真道。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全真七子的事蹟上達金廷,金世宗徵召王處一,又於第二年徵召丘處機,使全真道成為被金廷承認的合法宗教。

其次,跟隨丘處機西行覲見的十八弟子多為山東人。

在全真道教史上,真正把全真道推向鼎盛的是丘處機。

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丘處機以73歲高齡西行覲見成吉思汗,勸其寡慾止殺,深受成吉思汗的器重,授予其諸多特權。東歸以後,丘處機及其弟子們利用這些特權積極弘道傳教,促使全真道於元初達到鼎盛。

西行覲見時,丘處機從山東精心挑選了十八位得意弟子隨行,即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孫志堅、夏志誠、宋德方、王志明、於志可、張志素、鞠志圓、李志常、鄭志修、張志遠、孟志穩、綦志清、何志清、楊志靜、潘志衝等。以上十八位弟子在元初都得到了統治者的冊封,成為促使全真道走向鼎盛的著名高道。在這十八人中,除七位籍貫不明外,尹志平、夏志誠、宋德方等九位為山東人,而且隨行前當時他們都在山東修道。

金庸有沒有告訴你,“全真七子”都是山東人

全真道早期重要宮觀多分佈於山東

王重陽之後的六任掌教皆為山東人。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尹志平、李志常。

在他們掌教時,全真道正處於上升時期,他們為全真道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全真道在元初的鼎盛,更不會有全真道的今天。

全真道的修持方式前後有所變化。初創時期,雖然王重陽一直提倡住庵,但全真道的修持方式仍然以遊方苦行為主,即使住庵,也一直遵循王重陽所規定的“茅庵不過三間,道伴不過三人”的原則。

然而,隨著全真道的不斷髮展,出家信眾越來越多,以往的修持方式不僅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為了全真道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在這種情況下,由劉處玄開其端,馬鈺、王處一、丘處機等一改過去的傳統,開始建造規模宏大的道觀。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劉處玄由洛陽回到山東萊州,以故居為基建造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武官觀,開全真道大建琳宇之先河。

金承安二年(1197),金章宗在召見劉處玄時又賜給他靈虛、太微、龍翔、集仙、妙真五個觀額,其中靈虛觀即原來的武官觀,而其他四個道觀也都在今天萊州附近。

第二年,馬鈺東歸山東寧海,先後於昆嵛山紫金峰建立起了契遇庵、東華宮等道觀。

金明昌二年(1191),丘處機由陝西終南山回到山東棲霞,同樣以故居為基建造了濱都觀,即後來的太虛宮;後來,又於金泰和六年(1206)重修神清宮與玄都宮。

金元之際,因成吉思汗授予全真道諸多特權,全真道一時之間成為亡金知識分子的避難所,大量的亡金遺民遁入全真道以求免災避禍,這不僅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而且也壯大了全真道的隊伍。(李鳳森整理 文/趙衛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