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 ,讀者 @囿小小 評論說:

“好多人想成為俗女,卻又害怕成為俗女。害怕是來源於外界,沒有對抗的勇氣,因為是少數”。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小夥伴後臺留言


這句話,觸動了我。


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有沒有一刻,你覺得自己很“怪”?


因為不合群,因為社恐,因為和大多數人的選擇不一樣。


更因為,身邊的親戚朋友、領導同事都告訴你:“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於是,你開始自我懷疑,開始變得自卑。


我忽然發現,在集體主義盛行的社會,只要你與周圍的人不一樣,就會被視為“怪”。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在我們的普遍觀念裡,結婚生子,天經地義。


如果你問:“不生孩子有錯嗎?”


有人會回答:“一個正常人都會想要孩子的。”也有人評論:“得有孩子,祖輩傳下來的。”


他們,大都像是我們的父母、親戚。


認為“想要孩子,是所有女性的共同願望”、“女人還是有了孩子才是真正的女人”。


當然,也有同齡人覺得“作為女人,至少得有一個孩子”。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必須要生孩子?”


他們一定會語重心長,拉著你的手說:“生了孩子才幸福”“孩子是家庭關係的紐帶”。


以至於,一旦你選擇不生孩子,周圍的人總以“異樣”的眼光看著你。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你會被偷偷議論:“身體有毛病”“性生活不行”;


會被評價:“不生孩子的人都很自私”“肯定不幸福才不生孩子”;


會被傳“不孕不育”;


甚至,還有人會說,你是“不會下蛋的母雞”。


其實,這些令人翻白眼的閒言閒語,還真不算什麼。


更恐怖的是,你要面對無數場比現實殘酷 100 倍的抗爭,輪番轟炸。


曾經看過《愛情保衛戰》,一對 37 歲的夫妻,婚前倆人商量好要“丁克”。


婚後,婆婆看見別人家抱孫子,丈夫頂不住壓力。


妻子被迫頂著 37 歲的高齡,生了小孩。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我見過太多原本選擇不生孩子的人,因為媽媽逼迫:“如果你不生孩子就要把我氣死”;

因為婆婆到處跟小區的人說:“我兒媳婦真是個惡毒的女人,她想讓我們家絕後”;

因為三姑六婆隔三差五以關心的名義,給他們洗腦:“ XX 又生二胎了,你看看你”……

有些人堅持丁克了 8 年、10 年,最後被“逼瘋了”。

到最後,為了滿足父母,乖乖就範。沒有了自我,也沒有了當初那份“獨特”。

他們固執地認為,只有生孩子,你的人生才配得上“幸福”“圓滿”等各種美好的詞。

他們更多考慮的是“我要讓孩子怎麼做,才能符合大多數人認同的美好、成功”。

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才是孩子想要的, TA 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箭廠視頻採訪過那些選擇“丁克”的人。

一名 48 歲的老北京,因為自己生活在底層,不想讓孩子和他一起受苦。

他說:“沒個二三十萬,你沒法把這孩子生下來。紙尿布一包多少錢、學區房問題、擇校問題、上補習班問題,都是唰唰唰地往外扔錢呢”。

很多不生孩子的人,有他們自己的考慮,可能因為沒錢,可能因為害怕被孩子束縛了一生......

正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無法為孩子提供很好的成長環境,所以才寧願不生孩子。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難道這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麼?

選擇不生孩子,也是一種責任感。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如果說那些不生孩子的人,在與周圍的人抗衡。

那麼,同性戀人們,則在為自己的“怪”,一直痛苦掙扎著。

日劇《總覺得鄰家更幸福》中,設計師阿涉,一直對家人和同事,拼命隱藏自己的性取向。

因為,在墨守成規的媽媽眼裡,同性戀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所以,不出櫃已經是他對父母的最大孝順。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為了掩飾同性戀身份,他和對自己有好感的女同事保持曖昧,營造“我喜歡女生”的假象。

沒想到,愛人阿朔,突然帶著行李,說要和他開始同居生活。

害怕別人眼光的他,在鄰居面前“撒謊”稱:“他是我外甥”。

他清楚知道,在世人眼裡,他就是“怪物”。他那麼盡力地隱瞞,只是為了不被社會拋棄。

然而,紙總是包不住火。

當鄰居小宮山太太知道他是同性戀,既生氣又驚恐,她害怕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畢竟,學校裡教的是人長大後,男人會和女人結婚。

況且,她更擔心因為自己的鄰居是同性戀,而被周圍小區的人用“好奇”的眼光看待。

阿涉的反應呢?

居然是對自己的“隱瞞”行為鞠躬道歉,承認鄰居說的,才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甚至,因為自己的“怪”,他自卑到覺得“像我們這樣的人,就應該悄悄躲起來生活才對”。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從小到大,無論是學校還是家裡,處處都在告訴大家:“女人應該和男人戀愛”。

如果你問:“同性不可以嗎?”大多數人會說:“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在他們眼裡,“人們都是這樣的”,代表了絕對的正確。

一旦誰超出認知範圍,就會被扣上“不正常”“怪人”的帽子。

就像阿涉的媽媽知道兒子是同性戀後,說了一句:“可是一個男人喜歡男人,這很反常啊”。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那麼,什麼才叫正常呢?

男人喜歡男人,女人喜歡女人,就不正常了嗎?

又有誰能切身理解同性戀人們的感受?

自從他們發現自己喜歡同性那天開始,他們就一直藏著這個秘密,害怕被排斥,害怕被嘲笑。

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對異性沒興趣。

在大多數人覺得異性戀才是正常的現實下,他們掙扎過:

曾以為自己是“怪物”,不知道怎麼向別人訴說。

即便說了,有人會理解嗎?會接納這種“不一樣”嗎?

“我是個同性戀”,在當今社會想要理直氣壯地說出來是很難的。



社會的普遍認知是,你不生孩子就是異類,你喜歡同性就是異類+變態。



只要不被大多數人認可,就一定是被人用看“怪物”的眼光,盯著你。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可是,同性戀不是一種病啊,就算不一樣,又有什麼關係?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忽然七日》有句臺詞:“成長”的關鍵在於,學會一直站在多數人的那一邊。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的一生,應該是這麼過的:

你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考上好的小學,好的初衷,好的高中,好的大學。

畢業後,你要找份好工作,最好是朝九晚五,做個安穩的公務員。

30 歲前,你要結婚生孩子,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

為什麼我們要按照這樣所謂的“標準”而活?

他們會告訴你,沒有為什麼,大家都是這麼做的。跟著大多數人走,總不會錯。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

我們不得不承認,真正保持清醒是很難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周邊人群的“意見”之中。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很多人為了這一份安全感,不被孤立,慣性去隨大流,只希望能成為大多數里的一部分。

到最後,大多數強勢成為了“正確”,少數者卻成為了“怪異”。

正如選擇不生孩子的人,只是想告訴父母:“生孩子是權利,而不是義務”;她想告訴社會:“女人的價值,不只有子宮”。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長年苦於要不要出櫃的同志們,想告訴所有人:“每個人都有喜歡誰的自由,無論對方是男,還是女,男人也可以喜歡男人,女人也可以喜歡女人”。

這,難道有錯嗎?

大多數人的意志不應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其實,無論是否生孩子,還是同性戀是否要出櫃,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是如此獨特般的存在。

因為,那些選擇堅持走“少數”道路的人,已經比普通人更早地,找到自己的價值。

儘管你可能受到異樣的眼光,併為此而難過。

但至少,這時候的你,已經與真實的自我產生鏈接。

我想告訴你,請保持你的“怪”,保持你的“不一樣”。

我知道,你害怕那些異樣的眼光。

可是,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真相:

和別人不一樣,是可以讓你越來越優秀的。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就像一直被奉為“怪胎”的 Lady Gaga 。

從小,她就因為只有 1 米 57 的身高,比別人重 30 磅的身材,而被視作“怪物”。

後來,她火遍全球的時候,又因為雷人的造型,被說譁眾取寵,被取笑她是“怪胎”。

那時候,罵她的人,鄙視她的人,比願意聽她歌的人,還要多。

她不苦惱嗎?並不。

因為與周圍的“瘦子”格格不入,她曾經試過瘋狂減肥,以各種誇張的造型掩蓋內心的自卑。

直到得了“纖維肌痛症”,她才正視自己的身體。

後來,她素顏出演電影《一個明星的誕生》,反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那部電影裡,一個朋友對她說:“要堅持自我,沒有自我的歌曲是沒有靈魂的”。

所以,在她的歌裡,你能聽見她內心的聲音。

《Joanne》,是為了紀念和她同樣得病,卻遺憾去世的姑姑;《Born This Way》,是為了聲援 LGBT 。

她的每一首歌,就是每一段人生。

當她不在意自己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標準時,才發現,這種感覺真的很酷。

因為找到了自己,所以才能篤定地走著,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

這樣的人,不再因為“與別人不同”的聲音,而焦慮不安。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我知道,堅持自己的不一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可以做的,是在每一個十字路口前,即將做出決定的時候,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聲音,選擇自己想要的,拒絕自己不想要的。

我們沒有必要,活成一個樣。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得主 Graham Moore 獲獎時說:

“我 16 歲時曾試圖自殺。

因為我覺得自己很怪,很另類,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此刻的我想告訴那些有同樣感覺的孩子,“我好古怪”“我好怪異”“我真是不合群”。沒錯,你就是這樣,我肯定你就是這樣。

但請繼續“怪異”,繼續“與眾不同”。

當你成為下一個站在這裡(奧斯卡頒獎臺)的人,請把這番話傳遞下去”。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與眾不同的。

只是,為了配合這個世界,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怪異,也放棄了自己的天賦。

但,格格不入從來不代表錯,不要抹殺那個本就很棒的自己。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Stay weird,Stay different。



與你共勉。

世界和我愛著你。

“怪胎”女星斬獲國際電影大獎感嘆:做回少數人,你也可以很成功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