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菜是什麼菜

原文:[蓬蒿菜]:取蒿尖用油灼癟,放雞湯中滾之,起時加松菌百枚。

淸 袁枚《隨園食單》雜素單

蓬蒿菜是什麼菜

松菌蒿菜是隨園菜中的一道頗具特色的菜餚,蓬蒿菜先油炸癟,在入雞湯煨,製法奇特,別具一格,蓬蒿菜,很多人聽的都是覺得挺陌生的,那蓬蒿菜是什麼菜呢?李時珍雲:“每年九月份下種,冬季及下一年春季採食莖葉肥嫩,微有蒿氣,故名茼蒿。”咳,原來就是我們平常吃的茼蒿呀。蓬蒿菜又名蓬蒿、菊花菜、蒿菜、同蒿菜、塘蒿、蒿子杆、蒿子、鵝菜、義菜等,屬菊科植物。具有清血養心,潤肺消痰的功能。茼蒿還可作為花卉栽培觀賞,由於它的花深黃色,狀如小菊花,所以又叫菊花菜。

蓬蒿菜是什麼菜

在中國古代,茼蒿為宮廷佳餚,又叫皇帝菜,據傳,茼蒿和忽必烈還有一段淵源。忽必烈,這個在馬背上打下天下的皇帝,曾經一度將中國的版圖擴張到歐洲,為中國的版圖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這個集軍事天才和將軍天分於一身的皇帝,在行軍擴張的時候,因為長時間紮根路上,導致攝入蔬菜量較少,而引發一些列輕微的身體不適狀況,俗稱亞健康。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五穀雜蔬保健康。這個硬道理,哪怕在忽必烈身上也不能改變,直到忽必烈吃到了一種綠色蔬菜茼蒿的時候,突然覺得口感極佳渾身精神抖擻,於是讓廚子們大量準備這種蔬菜給將士們吃,以確保他們的身體健康。從此茼蒿有了”皇帝菜“的名字。

蓬蒿菜是什麼菜

蓬蒿做菜歷史悠久,吃法多樣,其味道也是一等一的,還有養生功效。唐朝杜甫一生流離顛沛,疾病相襲,他在四川夔州時,肺病嚴重,眼花耳聾,生活無著,於是在56歲時抱病離開夔州,到湖北公安,當地人民做了一種菜給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用蓬蒿、菠菜、臘肉、糯米粉等製成。杜甫食後讚不絕口。為紀念這位偉大詩人,後人便稱此食為“杜甫菜”。

蓬蒿菜是什麼菜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遷》中說:“蓬蒿—採嫩頭,二三月中方盛,取來洗淨,加鹽少醃,和粉作餅油,香美可食。”《紅樓夢》第六十一回中也有“雞絲蒿子杆兒”。其實,蓬蒿的食法是很多的,除煲湯、清炒、制餅外,還可以涼拌著吃。沸水燙後的蓬蒿,切碎後加香油鹽,香乾丁、嚇皮、火腿丁拌和,那芳香味兒說有多美。當然,最簡易的食法是清炒,芳香味也不亞於涼拌。

蓬蒿菜是什麼菜

蓬蒿菜,這是南方的叫法。品種依葉片大小,分為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兩類。大葉茼蒿又稱板葉茼蒿,葉片大而肥厚,莖短,節密而粗,適宜南方地區栽培,耐熱卻不耐寒,通常直接把大葉茼蒿叫做茼蒿。小葉茼蒿又稱花葉茼蒿、細葉茼蒿。其葉狹小,莖較細,主莖發達,北京稱為蒿子稈。一年生草本,光滑無毛或幾光滑無毛,高20-70釐米。莖直立,通常用杆。一般生長於北方,耐寒但不耐熱,氣味比較濃郁。香味較濃。大葉茼蒿吃葉入口軟糯,在古代為宮廷佳餚,它和蒿子杆的味和質都不一樣。蒿子稈吃葉也吃杆,吃口粳性,但香味比較濃郁。

蓬蒿菜是什麼菜

無論大葉還是小葉,都是同一個物種,只是因生長環境的差異而造成不同的形態,頗有些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的意思。茼蒿的莖和葉可以同食,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一般營養成分無所不備,尤其胡蘿蔔素的含量超過一般蔬菜,茼蒿的根、莖、葉、花都可作藥材使用,有清血、養心、降壓、潤肺、清痰的功效。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中載:“蓬蒿,味甘平無毒,至通利腸胃,安心氣,消水飲。”蓬蒿柔滑清香,故而利腸胃消水,卻又以松嫩見長,才有安心氣之藥用功效。所以說常採些蓬蒿作餐桌美味,無論從營養角度還是保健理念上講皆有益處的。

蓬蒿菜是什麼菜

有意思的是,原來茼蒿和蒿子杆這兩個長的不像的二種菜,確是同一個品種,都叫篷蒿。而在自然界也是吃杆的的蘆蒿,炒出和蒿子杆相似的,卻是兩個品種。蘆蒿又名蔞蒿、水蒿、柳葉蒿、驢蒿、藜蒿、水蔞蒿、香艾、水艾等,菊科蒿屬,有白蒿、青蒿等多種種類,青蒿是蘆蒿中的珍品。蘆蒿自古以來就為人們食用之菜,在北魏《齊民要術》及明代《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只吃莖部。有一種濃郁的清香味,外脆,裡糯、嫩,很少有纖維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最地道的吃法莫過於藜蒿炒臘肉。

蓬蒿菜是什麼菜

還有一種艾蒿,也是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有一種餈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蒿類植物也有著不少共性。艾蒿、蘆蒿、茼蒿,它們既有著蒿類植物的清氣,又有著菊類植物的甘香。

蓬蒿菜是什麼菜

茼蒿雖歷史悠久,但它的起源一直有些爭論,有的說是國外進口的,有人說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這問題在學術界一直是個迷,到現在還沒有權威說法,雙方爭論不休。有人認為茼蒿屬的老家都在地中海沿岸,漂洋過海才來到華夏大地。並且像蒿子稈這樣的植物還轉變了自己的身份,從庭院花卉變身餐桌美食。至於南茼蒿的流入則有更明確的記載,大概是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商人把這種蔬菜帶入中國。但也有學者認為茼蒿這種植物是起源於中國的,因為中國人吃茼蒿的歷史堪稱悠久,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食治》,就記載了茼蒿的用處,“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其實無論是外來植物,還是本土菜蔬,只要好吃,營養豐富就是好菜。

蓬蒿菜是什麼菜

下面製做隨園菜松菌蒿菜:不過問題來了,篷蒿的品種依葉片大小,分為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兩類,製做松菌蒿菜是用茼蒿還是蒿子杆呢?袁枚原文講:“取蒿尖用油灼癟”,按此語是用蒿子杆,因為茼蒿長的如小白菜,有菜心沒菜尖,蒿子杆才有杆有尖。但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雲:蓬蒿亦呼蒿菜。甘辛涼。清心養胃, 利腑化痰。葷素咸宜。大葉者勝。從此文看則用大葉為佳。而隨園所在金陵盛產茼蒿,蒿子杆葉少,取尖炸來也不好吃,所以此菜用的是取其嫩心的茼蒿。

蓬蒿菜是什麼菜

袁枚在洗刷須知中曾講過:“韭刪葉而白存,菜棄邊而心出。”做松菌蒿菜別捨不得,只取茼蒿菜嫩尖,先用油灼癟,灼炸也,癟為不飽滿少水份乾癟,蓬蒿菜取嫩尖,用油炸癟去掉水氣。蓬蒿菜炸後在煮,菜色綠,軟糯而久煮不爛,鍋中放好湯,沸後調味,放入蒿菜與大量松菌,原文講:加入松菌百枚。松菌乃松下之菌,亦名馗菌、地菌,個小如鈕,松菌至鮮,放在任何菜中都能增加鮮味,松菌鮮者最好,幹松菌鬚髮制,要洗淨泥沙,用湯蒸制,使它鮮嫩味醇。然後與蒿菜用小火煨之,煮之入味,盛入碗中,松菌放在面上,澆入湯汁。此菜半湯半菜、蒿菜翠綠、清香撲鼻、氣味芬芳。松菌之濃香與雞湯之鮮香,此絕妙組合,把蓬蒿菜推向極致。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