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權力上的慾望——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陰謀奪宗。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隋恭帝楊侑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

楊廣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武帝時,廕庇父親楊堅功勳,受封為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時年十三歲。 後又授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

改立太子

隋文帝暗中命令善於看相的人來和把所有的兒子都看了一遍,來和說晉王(楊廣)貴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幸臨楊廣的府邸,看到樂器的琴絃大多斷絕,又有塵埃,好像沒有使用,以為楊廣不喜歡歌舞藝妓,很讚賞他。楊廣更加偽裝自己,當時人們稱他仁孝。

北周武帝功業方隆,平齊之後,正將飲馬江南,卻突然去世。陳叔寶昏庸,又缺乏賢良將相。隋文帝即位之初,便處心積慮,以平陳為目標(如韓擒虎、賀若弼之任命)。賀若弼濟京口,韓擒虎濟採石,令陳軍措手不及。 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平陳後,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晉封太尉,受賜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

開皇十年(590年),江南各地發生反叛。隋文帝派楊素去討伐。楊素、麥鐵杖、來護兒、史萬歲消滅各路造反勢力,徹底平定了江南。之後,楊廣奉命到江都任揚州總管。

開皇二十年(600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任何俘獲而返回。

奪宗太子

太子楊勇好學,善於寫詞賦,性格寬仁和後,率意任情,沒有虛偽作假的行為。楊勇曾給自己的蜀鎧裝飾花紋,隋文帝見了不高興,恐怕導致奢侈風氣。 獨孤皇后非常厭惡自己的兒子及大臣有妾懷孕。太子楊勇寵幸的美人多,太子妃元氏卻突然死了,獨孤皇后認為是太子的愛妾雲氏害的。獨孤皇后派人監視,尋找楊勇的罪過。楊廣得知這些,更加自我偽裝,侍妾只是湊夠數量,卻只和蕭妃起居在一起。皇后因此輕視楊勇,稱讚楊廣的德行。楊廣每次來朝,車馬侍從都儉約樸素,恭敬的應對朝臣,禮節極其謙卑,因此名聲在隋文帝的兒子諸王裡是最好的。楊廣又向獨孤皇后誣告楊勇要陷害、屠戮。從獨孤皇后的回答中,楊廣知道了皇后已經改了主意,便設計奪取儲君的地位。楊廣與張衡等人定策。楊廣、楊素、獨孤皇后不斷陷害楊勇。最終,開皇二十年(600年)十月,隋文帝廢楊勇,十一月,改立楊廣為皇太子。

即位為帝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病。文帝召皇太子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文帝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太子。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文帝的寢宮,文帝看後極為憤怒。天剛亮,陳夫人出去更衣,被太子楊廣所逼迫。陳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文帝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陳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文帝憤怒,捶著床說:“這個畜生!怎麼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我!”於是他叫來柳述、元巖說:“召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文帝說:“是(楊)勇。”柳述、元巖出了文帝的寢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太子楊廣。楊廣假傳文帝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並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文帝的寢宮侍侯文帝。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一會兒,隋文帝死了。因此朝廷內外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楊廣即位。

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馬總在《通曆》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

楊廣繼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後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

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幷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大業三年(607年)3月4日,楊廣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餘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範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

大業三年(607年),楊廣賜突厥啟民可汗帛二千萬段,啟民可汗的手下也各有賞賜。還賜給啟民可汗車馬,地位高於隋朝的諸侯王。高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自蒙寄任,竭誠盡節。高熲認為楊廣對啟民可汗過度優厚,高熲對何稠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賀若弼也說對待啟民可汗太奢侈。楊廣將高熲、宇文弼、賀若弼處死,將高熲的兒子流放到邊疆,將宇文弼、賀若弼的妻子與孩子貶為奴婢。蘇威也被連坐,丟官。蕭皇后的兄弟蕭琮因為與賀若弼友善,也被廢於家,不久就死了。

《隋書》記載,楊廣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工程征討

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京(609年改稱東都 ),歷時十個月,每月使用二百萬人。 但是,楊廣時期修的東京沒有外城,只有短垣。後世武則天時期才建造了外城。

絕對權力上的慾望——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

楊廣下令修運河,造龍舟、樓船等各種船數萬艘 ,分別用於楊廣數次幸江都(揚州)。楊廣登基後一幸江都時,龍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長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重有房一百二十間,都用金玉裝飾,下重為內侍居處。

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

大業元年(605年),楊廣命令下令修建建造顯仁宮,從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運到洛陽,又用海內的嘉木異草、珍禽奇獸充實園苑。 楊廣命令王弘等人到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洛陽的官吏監督勞役嚴厲急迫,十分之四五的役丁死亡了。楊廣又下令在洛陽建造天經宮。

西苑方圓二百里,苑內有海,周長十餘里。海內建造蓬萊、方丈、瀛洲諸座神山,山高出水面百餘尺,臺觀殿閣,星羅棋佈地分佈在山上,無論從那方面看都如若仙境。苑北面有龍鱗渠,曲折蜿蜒地流入海內。沿著龍鱗渠建造了十六院,院門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持,院內的堂殿樓觀,極端華麗。宮內樹木秋冬季枝葉凋落後,就剪綵綢為花和葉綴在枝條上,顏色舊了就換上新的,使景色常如陽春。池內也剪綵綢做成荷、芰、菱、芡。煬帝來遊玩,就去掉池冰佈置上彩綢做成陽春美景。十六院競相用珍羞精美食品一比高低,以求得到楊廣的恩寵。楊廣喜歡在月夜帶領數千名宮女騎馬在西苑遊玩,他作《清夜遊曲》,在馬上演奏。

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七年,楊廣下詔徵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士兵,二百多萬位民夫,卻敗於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楊廣下令追究,殺了三萬餘人,並且籍沒這些人的家人與財產。三分之二的人是被冤殺的。楊廣還流徙六千餘人。楊玄感圍東都洛陽時,曾開倉賑給百姓。楊廣命人將接受米的人都坑殺在都城以南。

大業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

大業十一年(615年),楊廣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楊廣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農民起義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5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大業七年(611年),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起義,隋末農民起義終於爆發。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竇建德等紛紛率領農民百姓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而日益壯大起來。

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在大業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 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同年六月,楊玄感於黎陽起兵反抗楊廣,隋朝大軍從遼東撤回,向楊玄感展開攻擊,楊玄感的起兵很快失敗了,楊玄感自殺。隋朝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擊敗盧明月、張金稱、高士達、劉元進,坑殺農民起義軍。而翟讓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農民起義軍則屢次擊敗隋朝大軍,發展壯大。楊廣想用血腥屠殺的恐怖政策恐嚇人民,把抓獲的人都殺死,卻阻止不了更多農民起義的出現,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展為全國規模。 楊廣妄圖遏止起義力量發展,下令各地郡縣、驛亭、村塢築城堡,將民眾遷往城堡中居住,於近處種田,以圖控制。他不願正視農民起義蓬勃發展的現實,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

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諡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農民軍領袖竇建德追諡楊廣為閔皇帝,同年,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諡楊廣為煬皇帝。不久,洛陽權臣王世充逼迫楊侗禪讓,隋朝正式滅亡。

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 改革官制

隋煬帝改官制,增設殿內省,與之前已有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共同成為五省。隋煬帝還增置謁者、司隸二臺。分太府寺為少府監。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國子學為國子監,將作寺為將作監,並都水監,總為五監。改左右衛為左右翊衛,左右備身為左右騎衛。左右武衛依舊名。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為左右候衛。是為十二衛。又改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依舊名,共同組成十六府。

  • 大業律

大業三年(607年),楊廣頒《大業律》。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

後來楊廣對外征討、對內窮奢極欲,賦稅征斂繁多。有關部門都按照時限脅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務,刑法典章都被遠遠拋棄,賄賂公行,窮困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集成為盜賊。楊廣就改為制定嚴厲的刑罰,詔令天下盜竊罪以上,不論罪行輕重,不必等待上報朝廷,都處斬。百姓轉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誅殺懲罰也沒能禁止。楊廣因為盜賊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爛的刑罰。大業九年,又詔令做盜賊者沒收其家眷與財產入官。從此各路盜賊大規模興起,各郡縣的官長又作威作福,對人的生殺任意而為。到楊玄感造反,楊廣誅殺他,株連到九族。其中尤為嚴重的是,施行車裂、頭懸掛示眾的刑罰。還有凌遲處死、並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嘆息,天下大亂。

遷都洛陽

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

絕對權力上的慾望——隋煬帝楊廣

東都洛陽平面圖了,於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洛陽,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洛陽的工程。

當初,楊廣登邙山,觀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城?”僕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只,只是等待陛下。”楊廣非常高興,於是討論在此建都。仁壽四年,楊廣詔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京,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於是移居。其宮城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東邊距離舊城一十八里。

楊廣時期修的東京 沒有外城,只有短垣。後世武則天時期才建造了外城。

楊廣遷都洛陽一事,並非完全出於荒淫逸樂,而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軍事

  • 攻滅吐谷渾

吐谷渾汗國是在青海、河西一帶的國家。始祖是遼西鮮卑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吐谷渾與慕容廆不和,率眾西遷,最後在青海一帶定居。吐谷渾於329年建汗國,典章制度類同晉制,風俗與柔然、突厥相似。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楊廣派伏順去管理,卻不能到達而返回。隨後,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 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徵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然而隋朝後期突厥崛起,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將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崛起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突厥,隋朝中原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也臣服於突厥,被納入突厥的勢力範圍。突厥達到“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 三徵高句麗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佔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楊堅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句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

楊廣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

高句麗堅守各座城池,隋軍無法攻下,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戰艦綿延數百里,走海路進攻。 來護兒選拔精甲四萬,到達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慘敗,士卒逃回的不過數千人。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楊廣沒拿下遼東城。 三十萬五千隋朝陸軍渡遼攻高句麗,也遭到慘敗,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也丟失殆盡。

隋軍雖曾攻至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楊廣就此撤軍。

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經濟

隋代所開的運河其實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浚前代留下的運河。 楊廣所開鑿的運河其實是利用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加以疏浚。

絕對權力上的慾望——隋煬帝楊廣

隋朝大運河

楊廣下令調徵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修通濟渠,西段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陽渠故道,東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 [86] ,他還徵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御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著,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 後統名為隋朝大運河。

在楊廣以前,如曹操、鄧艾、桓溫、劉裕,對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煬帝以後,如唐如宋,亦須時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煬帝不過加工較完滿之一員,其過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於水利之歷史,別方面則根於事經創作便可享成之依賴心理。

楊堅曾於開皇四年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604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陽渠故道、汴渠故道為通濟渠,同年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世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文化

  • 科舉爭議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於唐朝。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

大業二年(606年),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有一定區別。

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大業三年(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607年),楊廣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又下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

但對於隋朝是否開創進士科,是否開創科舉,歷來有爭議,薛登、楊綰、杜佑、劉肅等那一再明確說“煬帝始建進士科”,陳直根據1902年洛陽出土《隋北地太守陳思道墓誌》,認為進士科始於大業元年。

根據隋文帝、隋煬帝的詔書,隋朝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在實質上與漢朝的察舉制一樣。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禮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

  • 藏書事業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 《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楊廣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誌。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楊廣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裴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 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

  • 尊崇儒教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509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外交

楊廣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楊廣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 隋朝後期,突厥空前強大,周邊各國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臣屬於突厥。

  • 西域各國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經大斗拔谷北上,六月丙午(十一日),楊廣到達張掖。在楊廣將要西巡時,命裴矩去遊說高昌王曲伯雅以及伊吾的吐屯設等,以厚利引誘他們,召他們的使者入朝。壬子(十七日),楊廣到達燕支山,曲伯雅、吐屯設以及西域二十七國的使者都在道路東側見楊廣。都讓他們佩戴金玉,身著錦衣,焚香奏樂,歌舞喧噪。楊廣又命令武威、張掖的士女盛裝修飾,衣服、車馬不鮮明的,由郡縣監督徵收。丙辰(二十一日),楊廣到觀風行殿,大規模地陳列儀仗、禮儀,帶著高昌王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設上殿宴飲,其餘的蠻夷使臣在殿下陪宴的共有二十多個國家。楊廣命人奏九部樂,以及魚龍戲來娛樂,對各國來使賞賜不等。戊午(二十三日),下詔大赦天下。 在楊廣西巡過程中,伊吾的吐屯設獻一千里地,楊廣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是,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最東邊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

楊廣派左光祿大夫梁默、右翊衛將軍李瓊等人率軍追擊伏允,都失敗了,被伏允殺死。楊廣的車駕向東返回,路經大斗拔谷,山路狹窄險要,隊伍只能魚貫通行。風雪使天色昏暗,文武官員飢餓、溼冷。都深夜了還未到達宿營地,士兵凍死太半(三分之二),馬驢死亡十分之八、九;後宮的妃嬪、公主有的都走散了,和軍士們混雜在一起宿于山間。九月,楊廣車駕進入西京長安。冬季,十一月,丙子(十三日),楊廣又到東都洛陽。 隋朝從西京各縣 以及西北各郡,都輾轉輸送財物到塞外,每年以鉅萬億計,路途遙遠險阻,或遇上強盜搶劫,凡人畜死亡不能到達目的地的,郡縣都要征斂的百姓家業破產。因此百姓失去生計,隋朝西半部先貧困起來。

大業六年正月,楊廣因為諸蕃酋長都彙集在洛陽,丁丑(十五日),在端門街舉行盛大的百戲表演。戲場周圍長五千步,演奏樂器的人有一萬八千人,樂聲幾十裡以外都能聽到,從黃昏至清晨,燈火照亮了天地,至月未才結束。耗費鉅萬,從此每年都是這樣。諸蕃請求到豐都市場進行交易,楊廣允許了。他先下令整修裝飾店鋪,屋簷式樣要劃一,設置盛大的帷帳,珍稀貨物擺滿店堂,人們要服飾華麗,連賣菜人也要用龍鬚席鋪地。胡客有經過酒食店的,命令店主都要邀請入座,酒足飯飽之後,不取酬償,並誆騙他們說:“中國富饒,酒食照例不要錢。”胡人都驚歎。他們中聰明的人有些發覺,看到用絲綢纏樹,就問:“中國也有窮人,衣不蔽體,為什麼不把這些絲綢給他們(做衣服),卻用來纏樹呢?”市上的人慚愧得無言以對。

宗教

楊廣篤好佛教,他先為晉王時,曾迎請名僧智顗為授菩薩戒,並尊稱智顗為智者。即位後,他在大業元年(605年 )為隋文帝造西禪定寺,又在高陽造隆聖寺,在幷州造弘善寺,在揚州造慧日道場,在長安造清禪、日嚴、香臺等寺,又舍九宮為九寺,並在泰陵、莊陵二處造寺。又曾在洛陽設無遮大會,度男女一百二十人為僧尼。並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總度千僧,親制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傳稱他一代所度僧尼共一萬六千二百人。又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零一千軀,裝補的故經及繕寫的新經,共六百十二藏。煬帝還在洛陽的上林園內創設翻經館,羅致譯人,四事供給,繼續開展譯經事業。

楊廣對於道教並無堅定而深刻的信仰(這與他崇信佛教不同),他關注道教,一是他欲藉助於道教為其政權效力,他想方設法拉攏延攬高道,給予其較高的政治地位,又調解緩和道佛關係,使道教不至於在政治上特別地感到壓抑,然而他對道教的利用最終是失敗的,道教中人積極參加了隋末改朝換代的政治活動,為其政權的崩潰作了大量的輿論宣傳。二是大業中期,所謂天下承平日久之時,為他崇重道術的高峰期,他藉助於道教方術填補荒唐無恥的私生活,把道士作為宮廷的點綴品,任用道士作齋醮科儀為其祈福。但對於道教文化事業的建設特別是道經的蒐集整理,他還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