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汶上地圖

【地名由來】

汶上縣夏商時稱劂國,周初名郡國,春秋為中都,戰國稱平陸,漢改東平陸,後齊稱樂平,隋複稱平陸,唐天寶元年複稱中都金貞年改稱汶陽。汶上作為專用地名始於金泰和八年,因地處汶水之濱而得名。有人疑問汶上之名,說汶上在汶水下游,何以為汶上,汶上取名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汶上地處汶水下游。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們也不說下。因此就出現了汶上之名。

汶上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東臨古城兗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東經116°40′—116°18′北緯35°31′—35°36′,大部分地區處於平原地帶,汶上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區。汶上縣境內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經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經中東部而後匯流到小汶河,包括縣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於汶水的補給,汶上整個縣域地處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

【尋歡汶上】

一千多年前,李白來到濟寧地帶,遊歷濟寧各地,留下許多詩篇,其中汶上也有多首,謄一首如下: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李白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

魯人重織作,機抒鳴簾櫳。

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

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汶上的老先生一定是一位飽學之士,讓李白直抒胸臆,一洩憤懣之氣。作為一名劍客,李白來山東學劍應是笑談,不如寄情山水,從汶上騎輛單車直去兗州,一路賞盡齊魯美景,豈不快哉!

【歷史沿革】

汶上縣境內約在15000年前,即有華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於城東3千米的東賈柏遺址,是濟寧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發展階段。至商代,境內置厥國。周代,先後置郕國,中都邑、闞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於郕,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戰國時,齊置平陸邑。

秦統一中國,行郡縣制,縣境內約分屬薛郡的張縣(治邑在今東平縣霍莊)、無鹽縣(治邑在今東平縣無鹽村)。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後,境內始置東平陸縣,隸屬兗州東平國。此為汶上建縣之始。

三國魏晉,今縣境統屬兗州東平國(郡)東平陸縣。南朝時改稱平陸縣、樂平縣。隋初仍稱平陸縣。

唐天寶元年(742)三月,改稱中都縣,移縣城於今治。

金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縣,此為“汶上”專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明萬曆年間,汶上境域,北至東平界沙河站張村,東至寧陽縣界西梳村,南至濟寧州界康莊驛,西至鄆城縣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張博士集(今屬梁山縣),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屬嘉祥縣),東南至南唐陽,東北至琵琶山。最大橫距75公里,最大縱距35公里。此縣界明清時穩定時間較長,境域也較大,約為今縣境的2.5倍。

民國時期,汶上縣面積1380平方公里,為山東省較大縣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說。

【汶上物產】

汶上蘆花雞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汶上蘆花雞

汶上蘆花雞因全身羽毛灰白相間,斑紋寬窄一致,呈蘆葦花狀而得名,明清以來蘆花雞享譽京津,一度成為貢品。 [24] 蘆花雞原產於汶上縣的汶河兩岸故為汶上蘆花雞,現以該縣西北部的軍屯、楊店、郭倉、郭樓、城關、寅寺 6 鄉鎮飼養數量最多,另與汶上縣相鄰地區也有分佈。

汶上大荸薺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汶上大荸薺

荸薺原名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李時珍語),荸薺之名始於元代的《日用本草》。早在600年前,汶城西南鹿莊村方外3公里的地帶就有種植。據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車駕出巡,駐蹕汶上,鹿莊袁某曾以荸薺進奉,受到皇帝及其近臣的交口稱讚。自此,汶上荸薺聲價倍增,秧種者歷代不衰,遠銷濟南、徐州、京津、江淮、滬寧以及東北各省。建國後,荸薺的生產擴大到次邱、辛店兩鄉的大部分村莊。1985年,秧種面積達2700餘畝,一般畝產1600-2000公斤,高者可達2500-3000公斤。

汶上大荸薺的確不負盛名,同其它產地荸薺相比,其突出優點是:1、個大、皮薄,色澤光亮(重棗色),牙嘴小,可食率達98%以上;單個荸薺一般重15克,大者可達20克以上;2、肉質細嫩純白,食之清脆爽口,有冰糖味,不澀口,不打渣,既可生食又可熟餐。本縣廚師善用荸薺加工菜餚,其中最稱著者有“蜜湯荸薺”、“琉璃荸薺”,堪稱酒宴美味;還可加工成“清水馬蹄”、“糖水馬蹄”罐頭,又是饋贈佳品。

魯西黃牛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魯西黃牛

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之一,它體軀高大,耐粗飼,抗病力強,結構勻稱,健壯威武,肉用價值高,公牛體重平均體高156.4cm,體斜長164.2cm,胸圍204.9cm,體重800公斤。

【汶上文化旅遊】

汶上乃是中華文化融會貫通之地,儒學、佛學、東夷等文化交融於此,造就了汶上璀璨豐富的文化現象。汶上古稱中都,發掘的北辛文化遺址和細石器化距今約1—1.5萬年。公元前501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現境內仍有文廟建築群,文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代,1994年3月,在塔內發現了141件佛教聖物。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汶上相繼有四人出任尚書之職。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東護城河

儒家文化

汶上歷史上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遐邇。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孔子

孔子宰中都遺址:在汶上縣次丘鎮湖口、朱莊、榮廟一帶。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政暇之餘設教、講學、釣魚,據史載,這裡有孔子講堂、釣魚臺,孔廟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為榮,故朱氏族譜中,有孔子講堂、釣魚臺等畫圖。

佛家文化

齊魯地名探究——汶水之濱而名——汶上

汶上寶相寺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至東漢末年三國曹魏南北朝時期漸傳入汶上。唐宋時期已成為北方佛教聖地,及至明清,縣境內寺院尼庵林立。據《汶上縣誌》記載,縣內較大寺院數十處,至今尚有十餘個以寺命名的村莊。

運河文化

始於戰國吳越,開鑿於隋,而盛於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貫穿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而運河之南旺段,為大運河水脊咽喉。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後不斷拓廣葺修,至清咸豐十年尤曾新修。佔地面積達五萬餘平方米。 [20]

東夷文化

汶上境內所分佈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 化等均屬東夷文化範疇。蚩尤是東夷(亦稱“九夷”、“九黎”)部族首領,製造弓、箭等兵器,與黃帝大戰於阪泉、涿鹿之野。後被擒殺,身葬異處。古闞城(今汶上縣南旺鎮西南十餘里)有蚩尤冢,高七丈,有赤氣出,當地稱“蚩尤冢”。並有蚩尤祠碑立於冢前。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太白

明代萬曆年間編纂的《汶上縣誌·藝文志》載有李太白《別中都明府兄》、《魯中都東樓醉起作》、《醉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於逆旅見贈》、《過汶上寄杜甫》、《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五詩,俱為太白遊汶上所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