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回門”的習俗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定在第三天?

笑看東籬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約定俗成”,很多習俗直到現在都很有影響力。

婚俗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類別。

傳統婚俗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娶這一套流程,其實現在已經簡化不少,畢竟時代在進步,社會節奏在不斷加快,這些流程慢騰騰走一遍,也是挺捉急人的。

其中有一個三天回門的習俗,古代也稱“歸寧”。

相信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風俗習慣。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習俗呢?

之所以定在第三天,還是有很多原因的。

姑娘初來乍到,到夫家,什麼都不熟悉。離開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生活的地方,到一個新的環境,必然是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

三天回門,也是讓姑娘回一次孃家,緩解一下對老家的依戀。

再者,經過三天和夫家的相處,肯定會有一些對新家的感受,不少話,在夫家不好說,但是到了孃家之後,就可以作為主人的身份,和丈夫好好交流。

如果新媳婦在夫家有什麼不懂的,也正好可以回去請教一下自己的親父母,這樣也是一個促進兩個家庭交流的很好方式。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新婚燕爾,本來諸事就比較多,會友待客本來就是很繁瑣的,那幾天一家子都很累。再加上洞房花燭比較激動,就擔心身體吃不消,所以夫妻一起去一趟孃家,不僅讓小夫妻休息一下,也讓公婆好好休息一下。

綜上可知,在古代那樣交通聯繫不便的情況下,三天回門這個習俗還是一個很不錯的發明,挺人性化的。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這是我國回族青年結婚儀式。結婚的第一天叫做是“尕宴席”,第二天叫做是“大宴席”,結婚的第三天就是“回門”,就是剛剛結婚過門的姑娘,在她結婚的第三天要和自己新郎一同回孃家,向自己孃家父母親、親眷、朋友見個面,表示自己結婚,到婆家後的情況,到自己孃家去報個到,給這些人安個心,表示自己回報、探望自己父母恩情、、表達自己對親眷、兄弟姐妹的思念之情。

之所以安排“回門”這個儀式在第三天,就是因為,回族青年結婚,整個儀式中有四部曲:“尕宴席”、“大宴席”、“回門”、“會親家”。

“尕宴席”是男方一家的新郎、小夥子們要到女方家娶親,因此主要是招待男客人,男方家娶親,女方家的男客送親,到新郎家,吃席做客,送親的女客人很少,是固定安排參加婚禮的;

“大宴席”是第二天,是由出嫁的姑娘女方一家的女客人們,才可以參加到去男方家做客、探親、看望新娘的活動中去。參加第二天的“大宴席”的人數當然比較多,所以就叫做是“大宴席”。

“回門”固定地安排在第三天,是因為前面兩天,新娘都是在男方家,與所有來的客人們要見面,添席,問安,祝福,沒有其他時間回去,而第三天,是整個宴席都即將結束了,才可以和新郎一同回到自己孃家去,也很合理的時間安排。

第四天,是整個婚禮儀式即將結束的時候,男方新郎的父母和女方新娘的父母被安排,要見個面。增加了解和友誼。


普天禪光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咋們老祖宗也留下了很多遺訓和規矩。關於第三天回門的風俗據查其實流傳至今大概有2千多年了。

古時候的兒女親事大多是由媒婆牽線搭橋,遵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所以很多時候兩人在成親之前都不曾互相謀面,掀蓋頭時才知對方長相,更談不上互相瞭解了。

所以定在第三天回門,也就是婚後回岳父母家拜訪。孃家這方在女婿回門時要大擺宴席招待貴賓。

如果離家近回門後可當天返回婆家,若是遠嫁需留宿幾日,新郎新娘雙方需分開住,也是讓小兩口好好休息的意思。

因為古代規矩繁多,思想也比較傳統。婚前什麼都不懂,且古時結婚年齡也小。所以婚後恐新郎新娘房事過多,回門也有看看女兒保護女兒身體之意。作為父母也會教女兒一些在夫家的規矩禮儀。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有些地方還保留這些規矩,但大多地方已經擯棄了這些規矩,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自由戀愛,結婚前大家都互相瞭解,想什麼時候回孃家都行。



博閱軒愛讀書屋


新婚夫婦“回門”的風俗,多地都有,但要說的是,並非限定在第三天,各地的風俗都不相同。

很多人都知道,回門又稱“歸寧”,此習俗可追溯至東周時期。

《國風·周南·葛覃》:害瀚害否,歸寧父母。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

歸寧的原因,在《葛覃》裡已明確說了,“歸寧父母”。一則是向孃家父母問安,另一原因,則相當於出嫁的女子繳的一張答卷,判卷者,是丈夫和孃家父母,是看女子自嫁人始至今,所表現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如何,是否令人滿意。

不過,所謂“三朝回門”則相當有侷限性了,事實上自古及今,中國大部分地區都並非“三朝回門”,只有中原地區多如是。

很多地方,比如關外,包括北方燕地的部分地區,講究八天回門,至今依舊;有些地方則有四天回門、五天回門、六天回門、七天回門、十天回門、十五天回門、足月回門等多種不同的天數上的差異。

這個天數在唐代時的山西為最久,經年回門。結婚一年才許回家呢。

現在改到比較短,主要是人性化了。

親眼所見,有新婚夫婦第二天就回門了。為什麼?小兩口都不會做飯,回孃家蹭吃蹭喝來了。


純鈞LHGR


回門第一是新郎和女方親戚見見面 互相認識一下 第二就是女方父母看看女兒女婿兩人關係是否和諧 一般由孃家嫂子問小姑兩人的性生活情況 以防男方有生理上的問題 比如陽痿不舉等症 總之 回門就是這回事 去時要帶一 個小孩壓車 四個或者六個抗籃的 宴席上新郎要偷一樣東西帶走 回門去時走的哪條路 來時還要原路返回 不許走別的路 中途不許拐彎去別的地方 太陽落之前必須回到婆家


金霞龍卓


此乃漢民族婚姻風俗,自春秋時期延續至今。回門又稱“歸寧”,即“回孃家”,是新婚夫婦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回孃家省親,參拜女方父母。斯時新郎見到岳父母,改口為爸媽,岳家要設宴款待新女婿,新女婿要獻給岳父母”回門禮”、”回門錢”。

回門,有據可查的,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

至於為什麼選擇第三天回門,也是遵循古俗罷了。在婚後第三天"回孃家",稱“三朝回門”,又稱“雙回門”,取成雙成對的吉祥意。回門時,舊俗規定新娘在前,返回男家時,則新郎在前,因為這次回門是女兒新嫁後第一次回孃家,有的又稱“走頭趟”。在“雙回門”後,通常情況新娘會當日返回夫家,因舊時是不允在孃家過夜的。現當代若路途遠,便不太講究這些了。


三峽孬張


三天了新郎新娘也該分開各自休息一下了


思錢想厚鑫旺


新婚之後第三天“回門”這個習俗是從古代傳下來的,以今天的科學去分析,古人定的這項習俗是非常合理的。

古代的女人未出嫁前基本都不會拋頭露面,連男人的面都見不著,更不用提什麼婚前性行為了,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處女!

而新婚的第一夜自然要過夫妻生活,而第一次夫妻生活必然會讓處女膜破裂,而造成創傷。而無論是新郎還是新娘,在初經人事之時自然慾望高漲,頻繁的夫妻生活自然不利於傷口的癒合。

而第三天回門,並且回門三天,剛好可以讓新娘在孃家休息三天,讓傷口癒合。而且在夫妻生活中產生的困惑和不解,還可以向自己的母親請教,不至於被矇在鼓裡或做出啼笑皆非的事!

時至今天,這樣的習俗似乎沒有了多少用處。可這畢竟是從古代傳下來的,我們也希望尊從傳統博個好兆頭!





好郝問情



雨過天晴10474


回門又稱歸寧,是指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孃家探親。新婚夫婦新婚的第三天後回岳父母家,對於新娘來說,則是初為人婦後回到自己的孃家。也有的地方在新婚後第二天去,如湖南大部分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