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農業收成有關嗎?

三農時節


今天是11月8日,是我國的立冬的節氣,從今天開始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季,但是近些年來由於大氣變暖,暖冬的現象經常出現。所以目前來看溫度相對來說比較高,應該是一個暖冬的天氣,當然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特別嚴重,這也使得大氣的溫度有所上升,導致了目前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溫暖的。



對於一些關於農村的氣候的俗語非常的多,也有的關於一些二十四節氣的俗語也非常的多,這都是農民經過長時間對天氣的觀察的經驗總結,對於農業生產的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畢竟過去沒有現在的天氣預報,也使得農民一般靠這些諺語來指導農業生產,確實的在一定的時代裡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農村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其實對於這句俗語大家都是很好理解的。字面的意思就是說寧可要重陽節或者重陽節後的農曆十三下雨,也不要立冬這一天是晴朗的天氣。有一句農村俗語是這麼說的,“重陽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幹”。重陽節是農曆9月9日,也就是今年的10月17號是重陽節,重陽節這一天是我國的尊老的節日。對這句俗語裡的十三就是指的農曆9月13日。如果說在重陽節或者是農曆9月13日不下雨的話,有可能預示著冬天是一個乾燥的冬天,對於農業生產是不利的。“瑞雪兆豐年”,在冬季一般小麥需要雨水或者是雪水來滋潤,如果小麥蓋上厚厚的雪花,不但利於小麥越冬,而且還能夠提供小麥的水分的吸收,來年有一個豐收年。



農村俗話說“立冬晴,一冬晴”,也就是說立冬這一天如果是晴朗的天氣,一個冬天也會是首雨雪的天氣,對於農業生產是極其不利的。尤其是對於農村那些老人而言,他們都期盼著立冬這一天下雨,或者是陰天對於農業生產是很好的,因為這樣冷空氣提前到來遇到了副熱帶高氣壓會下雨,這對於小麥的生長也是極其有利的,而且能夠使得冬季的雨雪稍微多一些。



總之,對於近些年來立冬這一天基本上是晴朗的天氣,特別是今天是今年的立冬的節氣,天氣特別的晴朗,溫度也特別的高,預示著今年的冬天將會是一個乾旱的冬天。其實近些年來,立冬這一天基本上都是晴朗的,而在冬天一般都是一個乾旱的冬天,雨雪越來越少,在往年雨雪紛飛的,天氣現在非常少了,有時還見不到雪花,這對於冬季種植的農作物是極其不利的,畢竟雪花不但能夠保溫,而且還能夠保溼,提供農作物吸收水分。


三農一姐


今天就是立冬了,不過今天本地天氣是晴天,太陽很大,大中午在太陽底下還感覺很熱,把外套一脫,只穿短袖,這溫度有點掃立冬的興啊。立冬不是要進入冬季了嗎?今年冬天這麼溫暖嗎?


農村諺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這句話意思是什麼呢?從字面來說,比較簡單,“寧願要重陽節之後的十三天下雨,也不要立冬這條的一日晴天”。我們來召開說說。這句話對農業收成有什麼關係?

這句話裡面說到了重陽節,今年的10月17日是重陽節,後面十三天剛好到了十一月了。說明這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初農村做農作需要雨水,那這段時間要不要雨水呢?

我們知道,重陽節之後正是“三秋”的最後“一秋,秋播”的時候,不管是什麼時候播種,都需要雨水的幫助,開荒耕地,播種發芽都需要。對於我們南方來說,這個時候水稻已經收割完,已經曬乾歸倉,隨後就是油菜種植的秋播時期,油菜播種需要雨水,油菜移栽更需要雨水的。所以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對於油菜的發芽生長至關重要。

“不要立冬一日晴”,說明立冬是晴天對後面耕種影響很大。立冬是晴天,預示著冬天是暖冬,氣溫高,蒸發快,雨雪少,天氣比較乾旱了,農作物最怕的就是乾旱,乾旱使農作物生長緩慢,甚至出現黃葉枯死的狀態,收成受到影響。


不過,我們真不希望諺語中說的成為現實,我們希望看到的,雨水足,莊稼大豐收。

關於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先說“寧要重陽十三雨,簡單點說,重陽節一般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寒露”前後,而寒露節氣在農業上是個不尋常的節氣。俗話說,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應時。如果在種麥時節老天降雨,那肯定預示來年小麥有個豐收年。

現在氣候變暖,延遲了種麥的時間。在解放前落後的農業條件下,小麥都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秋分”種植,而秋分就在農曆的八月下旬,所以民間有“麥子收不收,八、十、三場雨有盼頭”。意思是說,八月種麥天有雨,十月麥子盤根生櫱有雨和三月份麥子揚花結籽期有雨,那基本上麥子豐收就有把握了。說明種麥期間有雨對來年豐收的重要。

再說“不要立冬一日晴”,民間諺語有“立冬晴,一冬晴”的說法,可見立冬日天氣晴朗,將預示著一冬無雨,對農業生產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世俗凡塵


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農村人不害怕農曆的九月初九以及九月十三這兩天下雨,但是卻很害怕立冬的這一天是大晴天。關於“立冬一日晴”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叫做“立冬無雨一冬晴”,這也就是說,如果立冬的這一天是大晴天的話,那麼整個冬天都會很暖和。

如果一整個冬天都很暖和,那麼各種微生物和細菌繁殖的也會更快,導致農作物的病蟲害加重,可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甚至是影響到糧食的產量。而且暖冬還意味著寒潮來的比較遲,甚至在春季播種甚至是秧苗剛剛出土的時候才會來,若真是如此,那農業生產就無法正常的進行了。

冬天本來就應該是寒冷的季節,要是沒有了這種寒冷,反而就是不正常的現象了。天氣反常,不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沒有好處。




鄉楚人家


很直白的民諺:重陽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幹(沒有雨)。重陽時節能否落雨是大家關心的事。一是北方夏糧作物的播種在這個時候;另外人們常常以重陽之雨晴預卜冬日之旱澇。經過長期總結的“寒露天雨,百日無霜”“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陽無雨一冬晴”就是這個意思。民間則直截了當地說:“重陽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幹。”可見重陽下雨對舊時靠天吃飯的農民是祈盼的,喜歡。“瑞雪兆豐年”,冬季雨雪多少,對來年莊稼的豐歉將起重要的作用。莊稼人叫得最響的當數“九月九變天”這句諺語,所謂的“九月九變天”主要是說農曆九月九的時候,大雁南歸,寒氣逼人,已經進入了添加衣物的“秋尾巴”時令。秋後北風緊,而且風涼風大,因此便有了“九月九無事不在河邊走”的農諺。同時,又因為這一天在莊稼人的心目中有著很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徵性,

莊稼人都特別關注農曆九月九的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每到農曆九月九這一天,家鄉人總是念叨著“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的氣象農諺。通常情況下,農曆九月九這天是下雨的日子,哪怕是下幾滴雨也成。莊稼人大都盼望著九月九這天多少下點雨,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如果重陽無雨,十三不下,就有可能幹旱一個冬季了,若真是那樣的話,田間的麥苗和山上的果樹就會因為久旱無雨而枯死。不過,如果這天真的下了雨,天氣會立馬變冷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種地瓜的莊稼人特別多,為了趁好天曬地瓜幹,都搶在九月九之前刨地瓜,儘早把地瓜幹曬出來,以防九月九之後天氣靠不住,使曬在山坡上的鮮地瓜幹因遭到雨淋而腐爛成泥巴。古代以“六”為陰,以“九”為陽,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遊玩的日子,在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習俗的,皆是表達和抒發登高、賞菊、品菊花茶、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方面的。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相關“九九重陽”的民間諺語很多,例如:“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農曆)”、“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陰,一冬溫”、“重陽無雨一冬幹”、“重陽無雨一冬晴”、“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等等。


小貝愛唱歌


今天11月8號,二十四節氣立冬,冬天來了,晝短夜長,氣溫下降,寒潮來臨,萬物始藏!

這幾天,天氣越來越冷,看天氣預報,未來幾天氣溫驟降,最低氣溫零下8度,在工地工作真是越來越越受罪了,今天風大,穿的厚厚的也擋不住寒風侵襲。

在古代,資源缺乏,生產條件落後,農作物都是靠天收成,為了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勞動人民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律,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指導安排農業生產,直到今天,農民仍然是根據二十節氣來確定播種收穫。

“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寧願老天在重陽節九月九,和農曆九月十三下雨,也不要立冬這天天氣放晴。

古人認為重陽節,九月十三,和立冬這幾天的天氣變化可以預測冬天的冷暖情況,“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晴”。根據俗語老話,而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這天的天氣變化是可以預測整個冬天的天氣,“立冬晴,一冬晴”。其實對於農民來說,是不太希望立冬這天是晴天的,因為根據歷年的天氣變化,如果立冬晴天,那麼今年就有很大概率是暖冬,溫暖的冬天對於農作物來說並不是好事,暖冬預示著天氣溫暖,雨雪減少,那麼對於冬小麥來說,冬天缺少雨雪的滋潤,不是有句農諺“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如果冬天不下雨雪,來年長勢就不會太好,而且暖冬天氣溫暖,很多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和蟲卵就不能被凍死,那麼結果就是來年病蟲害爆發,侵害農作物,造成嚴重的減產,農民自然也就吃不飽飯。

現在農業科技發達,但是很多山區,偏僻地區農業仍然靠天吃飯,雖然俗語已經過時,但經歷了長時間的經驗總結,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內,農民希望立冬下雨,也是希望冬天雨雪豐富,莊稼長勢良好,期盼來年能有個好收成罷了!


鄉間一抹陽光


重陽在農曆閏年大至在霜降時節前後,農曆小年大至在寒露時節前後,農曆基本三年一閏年,兩小年。每年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實際己進入晚秋季節。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主糧水稻灌漿結束,進入成熟期,稻黃三潮水有利於籽粒飽滿,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時候,人車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陽時節時常下一點雨,省工省力,對車不到水,靠人工挑水的秋天小莊稼,下點雨更是好事。重陽節後久不下雨實際是秋旱,秋旱對過去澆不到水的田地,事實會造成暗荒年,因此農民寧要重陽十三雨。

立冬,總在秋收結束,秋播基本完工的季節,立冬種晚麥,小雪斷蘺芭。來年的蠶豆丶油萊丶三麥播種移栽己接近尾聲。絕大部種子己下地。立冬一日晴,代表天氣會連續乾旱,這樣播下的種子會因缺水,出苗困難,出苗後缺水會造成小苗弱苗,對來年的農作物因苗期生長不正常,而減產。如果立冬後連續乾旱,造成幹冬年,農作物如三麥會造成嚴重凍害,乾旱加凍害,苗弱苗小,很抵禦,會造成農作物的死亡。因此來年農業豐收更成問題。

今年長江中下游,從重陽節到今天立冬,基本沒有下多少雨。根據俗語的推斷,幹冬的可能性會很大。當然現代農業灌溉條件很好,可根椐作物的缺水程度,及時補水,幹冬的危害會減少的,但不及時補水肯定會有危害秋影響的。

農耕時代的俗語,實際是我國農民幾千年不斷總結出來的,但比起現在的天氣預報肯定沒有現代科學,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對農業生產的管理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對天氣的變化也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如講一年四季的霧,就有一句俗語,春霧多雨水,夏霧井底幹,秋霧涼風,冬霧雪。農村俗語多數與天氣有關與農業收成有關!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請樓主和閱讀者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黃浩榮279


在我們山東大部分地區種小麥,一般麥苗在寒露前後出土,立冬倒股。寒露出土的麥苗難得一場雨,如果下一場最好。而到了立冬還不冷,小苗就會長串,來年小麥就會大大地減產。所以這裡有:“”小麥難得露頭雨,立冬不倒股不如土裡捂”。正好和重陽十三下不雨有關,因為要種小麥土地不溼潤是不行的,立冬不冷也不行。

現在同過去不一樣了,我們這裡看天氣預報,根據氣溫種小麥,掌握得恰到好處,立冬前後灌一水,讓小苗長慢一些,直至到上凍倒股最好。

一般情況下,基本每年都豐收。這就是用科學種田,掌握自然現象,奪得大豐收的結果!


夕陽映彩霞86444


在古代是沒有天氣預報的,人們想要獲知天氣情況,很多種情況下都是歸結於很多的總結,也就是諺語。關於立冬形成的諺語也是不同的。在農村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而一些地方對此的說法也是大同小異的。 暖冬的存在是很不利的,不僅會對農業生產有影響,對人們的生活也是有影響的。因為暖冬的年份裡,空氣和水裡面的微生物、細菌會更容易的繁殖,各種蚊蟲亦是如此,因此,暖冬過夠的農作物會因為病蟲害而減產特別的嚴重。 立冬無雨一冬晴”還表示寒潮來的比較遲。眾所周知,寒潮主要是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移過來的,收到寒潮侵襲的地方,風速加大,氣壓上升,溫度急劇下降,同時還會伴有降水的現象。 寒潮對於作物的生長影響是不容小覷的,農作物常常因為寒潮的來襲而無法越冬,如果寒潮出現在春季,就會將農作物的小苗活活凍死,如果出現在秋季,農作物會減產。總而言之,寒潮屬於一種令人害怕的氣象災害。 農村的家裡如果處在溫暖的冬天,如果出現“立冬一日晴”的話,那就說明寒潮來的會比較遲,也有可能會遲到春天播種或者秧苗出土的時候。一旦是寒潮來襲,那就表明春播會受到影響,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所以人們才總結出“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話。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彡百姓身邊事


我們的老祖宗很智慧,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領我們後人受益終身。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勞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古時候雖然科學技術不發達,但是古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對天氣的預測也是十分精確的,二十四節氣在古代生產勞作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關於二十四節氣,農村的老一輩人還是在沿用,因為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指導,農村又以種地為主,天氣影響著收成,這是關係到民生大計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雨水對農業的影響很大,因此關於雨水的俗語有很多,今日又是立冬,於是就把這句俗語和大家分享一下:“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有道理嗎?

雨水充足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利,而重陽節前後下雨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如果重陽節過後,雨水不斷,這對農民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因此才會有了重陽十三雨的說法,這又怎麼理解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重陽節下雨的話,如果下到九月十三不再下的話,這就是好事。因為之後就該是農忙的季節,該收秋了,如果往後還在下的話,就會影響收成,對於農民來說這就是災難,還會預示著以後會出現大旱的情形,這都是不好的預兆。

今年的重陽節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是立冬,一旦立冬,就預示著冬天的來臨,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了。這一天的好壞,影響著以後糧食的收成,因此老百姓都十分關心這一天的天氣情況。立冬以後,黃河以北的氣溫會下降得很快,如果這時候下雨的話,就預示著今年冬天的雨雪天氣會有所減少,我們常說瑞雪兆豐年,如果冬天不下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關於農業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諺語,而這些諺語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而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從今天看來還是很有科學依據的。我們都知道莊稼非常害怕乾旱,而北方到了冬天,天氣寒冷之外,風力很大,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土地乾燥。如果在整個冬天不下雨的話,寒冷的北風呼呼地颳著,會嚴重影響乾燥的土地,農作物生長也不會很好,這就預示著來年的收成也不好。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下一場大雪的時候,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場大雪過後,白茫茫的一片,莊稼都被白雪覆蓋,就像棉被一樣,給莊稼帶來了溫暖的同時,也帶來了水分。這樣不僅可以抵擋住寒冷的北風,白雪融化的水,也會滋潤著土地,這樣莊稼就會得到充足的水。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很多害蟲也會被凍死,也解決的病蟲害的問題。所以才會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而不要立冬一日晴也是這個原因。

從這句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節氣對農業的影響有多麼的重要,而從這些節氣中,我們也看出來古人的智慧,他們用簡單易懂的話語,總結出來了這麼實用的經驗,為老百姓解決了很多難題,幫助他們從事農業種植。然而今天就是立冬,我們這裡的天氣還不錯,那麼今年的冬天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