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簡單而又系統的說一下滿清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用戶3490195926745


滿清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這個朝代的滅亡離我們時間最近,很多一手資料都容易獲得,所以找到滿清覆亡的根本原因並不難。

縱觀滿清300年的歷史,你會發現漢人官員在幫助滿清統治中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漢奸李成梁採取默許觀望的態度,讓 努爾哈赤做大。

努爾哈赤開始進攻明朝的時候,漢奸李永芳獻計獻策,幫助滿人打贏了薩爾滸之戰。

皇太極即位後,面臨空前的危機,通過和談,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幫助皇太極度過危機,此後漢奸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給滿清帶去了先進的火炮技術,讓大明徹底的輸掉了松錦戰役。

漢奸吳三桂在關鍵時刻放清軍入關,幫助清軍大敗李自成,還殺掉南明最後一個皇帝。

漢奸洪承疇在幫助滿清打敗南明李定國方面出謀劃策,立了很大的功勞。

滿清拿下臺灣也是靠著漢奸施琅的出力。

到了最後一百年,曾國藩幫助滿清平定太平天國,李鴻章平定捻軍,左宗棠平定回亂,袁世凱平定義和團。可以說,滿清的興起和重用漢人的官員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沒有漢人官員的大力支持,滿清早就滅亡了。

在滿清最後10年,中國並沒有大的瘟疫和災荒,財政也不錯,但是當革命黨人發動起義,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人官員紛紛宣佈獨立,滿清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滿清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失去了漢族官員的支持。

那麼滿清是怎麼失去了漢族官員的支持呢?

滿清第一次失去漢人官員民心是源自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當慈禧太后想和日本和談的時候,張之洞上書說,大清可以和英法和談,但是萬萬不能和日本和談。因為英法是世界強國,和談不丟人。但是日本長期以來是大清的屬國,大清向日本跪地求和,一方面讓列強看不起,另一方面讓漢人官員和老百姓看不起。

慈禧太后不聽,逼著李鴻章簽了賣國條約,讓李鴻章背了黑鍋,消息一出,引發漢人知識分子的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

但是所謂“維新”,在政治方面其實只是非常有限的行政改革,而且因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終以失敗告終。光緒被囚、康有為逃亡的結局讓想走維新道路的漢人官員對滿清喪失信心。

滿清第二次失去漢人官員民心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破天荒的同時向十幾個世界列強宣戰,最後倉皇逃出,醜態百出,漢人官員紛紛東南自保,李鴻章又厚著臉去簽訂了最後一個賣國條約後吐血身亡。滿清朝廷這種自己闖禍,然後讓漢人背黑鍋的做法又一次讓漢人官員失望。

滿清第三次失去漢人官員民心是立憲鬧劇。這段歷史我們就詳細說一下。

1905年後,立憲與革命這兩個運動風生水起,漸成大潮,迫使慈禧也不得不宣佈要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新政”,並於1906年9月1日宣佈預備立憲。而且,僅僅過了五天,即9月6日就頒佈了改革官制上諭。顯然,無論真假,慈禧這次也想走行政改革為先、政治體制改革在後這“先易後難”的“路線圖”。

這次改官制的要角,是掌握北洋大權,同時在中央兼參與政務處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督辦郵電大臣、會辦練兵大臣等數項重職的袁世凱。自戊戌政變後,袁世凱深得慈禧信任,同時他以巨金賄買了實權在握的領銜軍機大臣、慶親王奕,而他在北洋的新政又頗有政績。

此次朝廷諭令包括袁世凱在內的十四位王公大臣共同制定改官制的方案,袁雖排名最後,但他因有奕支持,同時在負責官制改革機構“編制館”的關鍵崗位安插自己的黨羽,編制館的所有文件起草和建議方案最後都要由他閱定。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由袁主導的官制改革方案出臺。由於是為立憲預備,所以對官制的改革較為全面。除合併了一些不太重要部門外,還將原來的內閣、軍機處、吏部、禮部、都察院全都撤銷,而新成立的機構則有資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賢院、大理院、審計院等,而最重要的,是成立新的、大權在握的“責任內閣”以取代軍機處。

袁世凱與奕議定,由奕出任未來的內閣總理大臣,他任副總理大臣,各部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薦,內閣尤其是總理大臣、副總理大臣代替皇帝負責任,皇帝發佈諭旨須經內閣副署,若未經內閣副署則不發生效力。這樣,皇帝的用人和行政大權統歸內閣手中。袁氏想掌中樞大權之野心,幾不掩飾。

此案一出,官場風波頓起,眾臣幾乎群表反對。反對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是以軍機大臣鐵良、榮慶等為主角的滿族親貴。取消軍機處,儘管他們可能另外任職,但權力畢竟要大大削弱。而且,袁有王公、貝勒、貝子等不實際干政,待上議院成立後讓他們充當議員的設想,也使這些公、子們憤怒異常。

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竟拔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調解,方才作罷。

由於傳說內務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監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凱下朝時百餘名太監將他團團圍住大聲謾罵,有的甚至揮拳要打,幾成圍毆之勢。袁世凱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過來為其解圍。經奕百般勸解,並保證絕不裁撤太監,這些太監才憤憤而去。

另一個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以瞿鴻禨、岑春煊、王文韶、趙炳麟等為要角的漢族大臣、御史。他們有的一直與袁爭權,有的對袁結黨營私憤怒已久,有的認為改官制是“用夷變夏”,有的則反而認為這次改制完全虛假。

有人上折慈禧指出,袁世凱的“責任內閣”實際為少數一二總理大臣專權,也就是袁世凱專權,而外國君主立憲國的責任內閣之所以不能專權是因為有議院監督、限制,中國議院一時恐難成立,所謂“責任內閣”既不對皇上負責又不對議院負責,只是統攬了過去皇帝的權力。“立憲精神全在議院,今不籌召集議院,徒將君主大權移諸內閣,此何心哉!”

還有人指出,袁之所以在沒有成立議院時先成立使皇帝居於無權地位的“責任內閣”,主要考慮是一旦慈禧去世,光緒復出,也無法報戊戌之仇。光緒就曾當面對袁冷冷說道:“你的心事我全知道。”袁則不敢答話。

這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御史,儘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官制,不是到慈禧處哭訴鬨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向來殺伐決斷的慈禧此時居然也寢食難安,向人訴苦道:“我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而死。”

袁世凱可能過高估計了慈禧對自己的信任,在慈禧召見時竟然面奏要求朝廷令守舊大臣退休,結果招致慈禧怒斥,並將參劾他與奕劻的彈章交二人同看。此時,袁才知道自己已成眾矢之的,局勢非常險惡,慌忙以檢閱新軍南北秋操為名請調出京,以避鋒芒。

袁世凱離京後,慈禧命令其餘釐定官制的大臣繼續制定改革方案。11月6日,朝廷發佈裁定中央官制上諭,少數舊部被裁併,但多數未動,只是改名,軍機處仍舊保留而不設責任內閣。

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所設十一部的十三個大臣、尚書中,滿人佔七席,漢人僅佔五席,蒙古一席,以“滿漢不分”的名義打破了“滿漢各一”的舊例。雖然以前的“滿漢各一”也是滿人掌實權,但畢竟在形式上滿漢平衡,漢族官員心理上更易接受。形式上的“滿漢平衡”被打破,漢族官員的心理平衡也隨之被打破。

這次官制改革,各路權貴、官員你爭我奪,種種矛盾更加尖銳、激烈,導致政壇嚴重分裂。而且,還使人對清廷是否真準備立憲大起疑心,甚至有立憲派直斥其為“偽改革”,“徒為表面之變更”,“襲皮相而竟遺精神”,“竭數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來面目,政界之難望,今可斷絕”。

遠在日本東京的梁啟超當時寫信給康有為說,清廷宣佈準備立憲時革命黨力量即減弱,而官制改革一出,革命黨勢力便迅速擴張,也說明了這次行政改革的效果與清廷初衷正相反。事實無情地說明,這次行政改革完全失敗,徹底讓漢人失去了對滿清的信心。

幾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不少漢族督撫宣佈獨立,可以說和這次立憲有很大的關係。而北洋軍在很快能擊敗武漢革命軍的時刻,袁世凱反而停止進攻,通過與革命黨和談,逼宮清帝退位。主要原因就是經過前幾年的鬧騰,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人官僚地主階層對滿清朝廷徹底死心了。


胖小喵日記


清朝無法跳出中國曆代王朝初創——興盛——衰落——滅亡的歷史規律。清朝到了後期各種矛盾不斷積累,走向滅亡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