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說歷史的女人——第1011期)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中國有一奇人,他24歲時乘船遇海難,差點葬身魚腹,他大難不死,後來活了107歲。他還被封為爵士,成了大富翁,為國捐款100億!欲知此人如何傳奇,且看本期詳細分解。

(一)人生從“夥計”開始

此人就是中國電影界的第一傳奇人物邵逸夫。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10月4日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大商人,他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也是大上海工商界的一位名流。

邵逸夫還小的時候,其父便收購了上海著名的劇院“笑舞臺”。但邵玉軒於1920年病逝之後,邵家就漸趨沒落。到1923年,其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臺”一家劇院了。面臨極大的困境,邵家將何去何從?

此時邵家老大,曾經當過律師的邵仁杰站了出來,做了一個改變家族歷史命運的決定。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他有三個哥,大哥、二哥、三哥分別叫邵仁杰、邵仁棣、邵仁枚,四姐、五姐已出嫁,邵逸夫是老末。此時,老大帶領眾兄弟,毅然賣掉僅有的一棟房子,舉家搬進“笑舞臺”。自此,四兄弟無一人子承父業從商,而是全部打入娛樂圈。

要幹就徹底幹,大哥把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四人的名字全部改掉,依次變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高調進軍電影界。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是清一色的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大嫂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邵邨人當編劇,老三邵山客負責發行;剛剛中學畢業的老六邵逸夫,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只能在片場中找一個叫“夥計”的職位,打雜。

邵逸夫的人生從“夥計”開始。

(二)創業南洋,差點葬身魚腹,

四兄弟分工合作,在這個家庭作坊式的電影公司裡,完成一切工作(後來邵逸夫升級為攝影)。他們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叫《立地成佛》,放映後立馬在上海引起很大反響。

天一影業在創業前兩年發展迅速,搶了大家的飯碗,於是其他電影公司便組成“六合影業公司”,共同圍剿之。無奈,邵氏兄弟決定向東南亞開闢第二戰場。這樣老三邵山客就下南洋了。他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到南洋的鄉村巡迴放映。結果他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大受歡迎,他忙不過來,於是讓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

此時的邵逸夫19歲,他躊躇滿志,下南洋開始跟他三哥一起創業。

期初,他們像民工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整天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聚集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兩人都累得腰痠手痛。

經過一番打拼之後,他們終於在南洋站住了腳。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購入多間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

後來由於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少電影院關門停業。但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這時,邵逸夫意識到,美國和西方國家已經出現有聲電影了,自己的無聲電影必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然後,他就親自去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了。

1931年,24歲的邵逸夫乘船前往美國。不料,途中輪船觸礁沉沒。然邵逸夫命大,他落水後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了一夜,終於獲救生還。他來到美國好萊塢,成功買回了留聲機等器材。大概他也沒有想到,他此次的大難不死,竟給他帶來後福,居然長壽107歲。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因上海的局勢不穩,“天一影業”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

1932年,邵逸夫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時。有一次影片在泰國放映時,有觀眾好奇,硬是把留聲機砸開,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說話。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電影為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有聲電影的開山祖。

此時的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然而,1937年抗戰爆發後,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被迫關門。戰爭結束後,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電影市場,決定重振雄風,他決心尋找一個新的地方,再次創業,實現他的理想。他最後選中了香港。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三)打造東方好萊塢,人生從50歲開始

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抗戰結束後,二哥邵邨人也回到香港,並把“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但“父子公司”在香港發展不順,在40年代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於是邵逸夫下決心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重新打造夢想,他的人生從50歲再次開始。

邵逸夫回港後,買下清水灣的一塊地皮,開始興建邵氏影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這塊地皮其實只是一座荒山,他把它削去60英尺,成為平地,在上面建制片場,這便是後來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不過,邵逸夫在此打造了一個電影帝國。

他經營有方,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不久,就招來了李翰祥、卜萬蒼、嶽楓等名導演和劇作家,還有林黛、李麗華、丁寧、陳厚、關山等名演員。此外,他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等方面的人才。邵逸夫首先聘用鄒文懷當他的《電影週刊》主編,這本刊物吸引了大批年輕人。

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他從幾十部劇本中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預算費用至少要100萬港幣,大家勸他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

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臺》搬上了銀幕。《梁山伯和祝英臺》大為叫座,在臺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攝過的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等。

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四)打造五虎將和四大天王,人生從60歲再開始

後來,邵氏兄弟又涉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1967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自此,他的人生從60歲再開始,進入新的輝煌。

1971年邵逸夫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打造了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連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使TVB成為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視臺。

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鉅製相繼誕生,並打造了號稱“五虎將”的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等五大巨星;女星則有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翁美玲、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歌壇“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的。

1973年邵逸夫還舉辦了首屆香港小姐選舉,該選舉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選美盛會。

(五)第二次結婚,人生從90歲開始

深陷娛樂圈的邵逸夫身邊美女如雲,他也常說自己愛和女明星跳舞、吃飯、逛街、聊天,但他卻是個對愛情很專一的人。

邵逸夫一生共娶過兩個妻子,且都是相愛多年。他與髮妻黃美珍相識於青年時期,當時他還在東南亞辛苦創業,兩人於1937年結婚。黃美珍為他生下兩子兩女,這段婚姻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洛杉磯病逝。

黃美珍去世後,邵逸夫竟讓邵氏公司停產一年,為妻子致哀!

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於1934年出生於上海,早年是個紅歌星。1952年,兩人結識。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成為其最信賴的伴侶。直至1997年,邵逸夫髮妻辭世10週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3歲。

邵逸夫第二次當新郎,他的人生從90歲再度開始!

(六)104歲退出江湖

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同時,他急流勇退,讓邵氏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佈停止生產電影。

2011年3月,邵逸夫再度急流勇退。他將所持的TVB控股股權,連同新界清水灣地皮,以86億港元售給李嘉誠密友、有“殼王”之稱的富豪陳國強。TVB跨越40多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至此,104歲的邵逸夫正式退出江湖。能進能退,才是高人!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七)設立邵逸夫獎,為國家教育事業、慈善事業捐款100億

邵逸夫一生獲得了很多榮譽。比如,1974年他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1977年,他又獲英國女王冊封的KNIGHT BACHELOR,即爵士頭銜。使他成為了一名爵士。

1988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會公益上的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2008年,他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的“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他這些榮譽可不是白得的。事業上的輝煌雖然給邵逸夫帶來了富可敵國的財富,但他不是葛朗臺,他明白,錢乃身外之物!自己能花多少?從哪來,到哪去。多年來,他把自己的財富都用在了慈善事業上。

2002年11月15日,97歲的邵逸夫設立了“邵逸夫獎”,規定此獎項不限種族國籍,一年頒發一次,以表彰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每個獎項獎金100萬美元,超越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的95萬美金,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邵逸夫多年來,為社會公益、慈善事務的捐助超過100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

在1973年,邵逸夫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尤其是對教育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資金遍佈神州大地,全中國許多大、中、小學都有他捐建的教學樓和圖書館樓,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逸夫樓”。甚至連北大、清華、復旦、南開、香港大學等名校也有“逸夫樓”。

1985年,邵逸夫出資1000萬,用來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

20世紀90年代初,江浙遭遇罕見的颱風和洪澇災害,不少學校被淹沒。邵逸夫第一時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馬林博士來到浙江,馬博士與幾位教育系統同志划船深入校舍瞭解情況。他著手參與災後重建,創下一次性資助150多所受災中小學的紀錄。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內蒙古,在呼倫貝爾大草原考察海拉爾師專和部分中小學校後,向內蒙古地區捐贈善款建“逸夫學校”104所,捐款總額達1.37億港幣。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救助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後,邵逸夫及夫人方逸華向災區捐款1億港元。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元。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學捐贈2億元港幣,建設“邵逸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

201 3年4月,邵逸夫夫婦,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

此外,邵逸夫先生還對臺灣、日本、英國等地有捐助。

邵逸夫先生是活到老,幹到老,捐款到老,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八)邵逸夫成為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人

邵逸夫先生叱吒影視圈界80年,是名副其實的“華語影視大亨”。他一生創了很多記錄,比如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白金龍》;一生共拍攝影片1000餘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他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他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等。

但邵逸夫還創了一項世界記錄,就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人。為了研究電影,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連續堅持了幾十年!至於他究竟看了多少部電影,估計他也記不清了。這個記錄估計地球人誰都打不破,除非你能活107歲以上,而且還要對電影絕對忠誠,閒暇之餘不玩電腦,不玩手機,不打麻將。

還有就是,邵逸夫看電影是啥都看,不管好電影和壞電影,通吃。為何?因為他是在研究電影,他要看好的電影究竟好在哪裡,壞的電影又壞到哪裡,從而讓自己拍出最好的電影。

這種執著誰能做到?所以世界上只有一個邵逸夫!

其實他也給了中國的那些牛皮哄哄的評論家們(包括文學評論家、電影評論家)一個響亮的耳光!那些傢伙們自以為很聰明,看不了幾本書,或者幾部電影,就開始評論:你們寫的小說都是垃圾!你們拍的電影都是爛片!若讓邵逸夫知道了,他準會說:呵呵,你看了幾本書,看了幾部電影?浪啥子喲,小牛精!

所以中國出不了偉大的評論家。

最後,說一下邵逸夫的長壽,他既然能活107歲,那也是有訣竅的。

邵逸夫晚年時,每天早上要做45分鐘氣功,每週要打四次高爾夫球。

他的養生之道是“三不做”:第一不賭錢,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還有一條就是,他不貪財,賺多少錢,都用來做善事,這使他心情愉快,當然就長壽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