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什麼是新文明城市的靈魂

CFIC導讀

11月2日至3日,2019年新文明城市論壇在北京舉行,該論壇由潘基文世界公民中心和韓國智庫——與時齋共同主辦。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韓國前國會議員、與時齋院長李光宰等參加論壇,以下是趙啟正主任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什么是新文明城市的灵魂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 趙啟正(資料照片)

新文明城市的靈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文明

尊敬的潘基文先生、李光宰先生:

我很高興受到邀請參加新文明城市論壇。

建設“新文明城市”是世界、是亞洲、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雖然人們對 “新文明城市”的理解可能不完全一致,但這不僅不會妨礙我們的討論,反而會使討論更為深入,從而形成我們的共識。

今天,我想由我熟悉的浦東開發說說我對新文明城市的認識。因為歷史上我們沒有能力修建跨越黃浦江的橋樑和隧道,致使位於上海黃浦江東岸的浦東地區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1990年4月中國政府宣佈開發浦東,1993年1月成立浦東新區,回顧浦東開發初期的城鎮化過程還是很有意義的。原來的浦東多是農田或水塘,而居民區則很簡陋,也擁擠不堪,民間流傳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浦東新區原住農民有50多萬,用不到20年的時間,那裡的農民80%以上變成了城市人。這樣高速度的城鎮化過程是沒有先例的,處理不當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謹慎地安置離開土地的農民,給他們足夠的賠償;給他們新職業的培訓並安排就業;對於暫時沒有工作和高齡的人,給與長期的生活補貼,更重要的是對青少年給予及時良好的受教育機會。

開發浦東的目的並不是只建設城市的形態——摩天大樓、住宅、公路、機場和現代工廠,也不是隻建設金融和商業區、高科技園區和自由貿易區,而是要建設一個大都市的文明市區。我們提醒自己,務必牢記城市的新文明必須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而提升。

新文明城市的靈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文明。城市的物質文明在不停地進步,精神文明也不會停步。浦東開發初期我們就明確提出“浦東開發不只是項目開發,而是社會開發,即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新區官員在和聯合國經濟開發署(UNDP)官員交流時,這個理念得到了對方的充分肯定,改變了他們原來僅從經濟意義上對中國開發區的理解。開發的最初幾年,新區的財政收入很少,但是我們也儘可能地把有限的資金用於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建設,使原來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以後隨著浦東財政收入的增加,我們開辦了大學、優質的醫院和圖書館。

圖書館表現了典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合浦東新區的新圖書館有6萬多平方米,藏書390萬冊,是全中國同級地區最好的圖書館,每天到圖書館讀書的讀者有1萬多人。2010年它榮獲國際圖聯“最佳實踐獎”。

城市的衛生和整潔是城市文明的表象。我們和韓國相比,我們的垃圾處理是落後的。現在上海在急速推動垃圾分類處理,希望能夠成為全國城市垃圾分類的領先者。上海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5000噸。通過電視,通過廣告,通過宣傳小冊子,進行垃圾分類普及教育,推動了市民垃圾分類的自覺性,我們還改造了2萬多個垃圾收集點,配置了4200多輛新垃圾車輛,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讓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中國的城鎮化率在改革開放40年間得到了快速提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至59.6%。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還遠遠沒有結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35年城鎮化水平將提升至75%。今年就有1億人會由農村進入城市。

從2005年開始,中國開展了全國文明城市的評比活動,這其中提出了多種環境建設,包括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規範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推進文明生活的社會環境。

中國城市文明建設將伴隨中國擴大改革開放繼續發展,在這當中我們要加強國際合作,尤其要加強和傳統文明相近的亞洲國家合作,和韓國的合作我們尤其抱有期望。

感謝潘基文秘書長和韓國朋友熱情地推動在中國召開這個重要的論壇!

祝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什么是新文明城市的灵魂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什么是新文明城市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