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原理知識點整理

1. 辯證法思想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合理內核"。

2. 馬克思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資本主義的理論分析,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和歸宿。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是科學社會主義。

3. 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的觀點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康德)

4. 運動和靜止的關係: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的運動是永恆的和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和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運動和靜止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5. 蝴蝶效應包含的哲學道理:世界是普遍聯繫的、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6. 在工作中防止過或不及的關鍵在於把握事物的度。

7. 兩點論與重點論: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兩點論和重點論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

8. 掌握適度原則哲學依據:質與量的統一: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

9. 辯證的否定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否定是聯繫的環節、否定是揚棄

10. 辯證法的否定即"揚棄",它的含義是指:既克服又保留

11. 教條主義危害: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教條主義輕視實踐、割裂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

12. 哲學的功能:協調發展,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不斷進步。

13. 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

1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性知識要轉化為實踐。實踐與認識辯證關係原理。

15.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唯一標準。首先,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其本性在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標準既不能是思想理論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而只能是將主觀和客觀聯繫起來的橋樑——社會實踐。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它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人們遵循一定的認識去實踐,就可以引出現實的結果,把主觀的東西變為客觀的東西,並可以將客觀結果與主觀認識兩相對照。在這種意義上,實踐成為最公正的審判官,具有最高的權威。

16. 愛迪生髮明電燈做過2000多次試驗說明: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

17. 人的才能取決於:

18. 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就要看其:能否在實踐中最終取得預期的效果

19.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有不一致性:社會意識具有獨立性。

20.兩個劃分兩個歸結的原理: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將一切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唯物史觀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

21、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定義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係。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歸誰所有;(2)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關係;(3)由以上兩個關係形成的分配、交換、消費關係。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22、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就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問題,也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所討論的問題;

23、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24、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2.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3.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25、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26、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的解決方式:交換、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為社會接受、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賣得出去

27、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理論

28、價值尺度:

29、剩餘價值率:(選數大的)

30、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的變化可以不同步

31、利潤: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3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根本原因:1)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

33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34、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佔優勢、為主導的經濟運動。

35、 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多項選擇

1、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的關係: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們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

3、生產與消費的關係:首先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對象。我們的消費對象必須生產出來,否則就談不上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方式。

生產決定消費水平和質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如沒有汽車的生產,就沒有人們對家庭轎車的強烈嚮往。其次,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為生產創造新的勞動力。兩者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

4、金融寡頭操作控制社會的主要方式:通過"參與制"實現其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實現其對國家機器的控制、通過政策諮詢機構影響和左右內外政策、通過新聞媒體實現國民思想意識的統一性

5、經濟危機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經濟危機各階段的差別有所減弱,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頻繁發生、危機突發性顯著強度大傳導速度波及面廣,經濟復甦緩慢。

6、辯證法是批判和革命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反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反對對一切已喪失生命力的事物採取妥協的態度,反對把自己的學說當成僵硬的教條,堅持主客觀統一,理論與實踐統一,繼承與創新統一。

7、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唯一標準。

8、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社會意識形態是指思想上層建築,這是反映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式。

9、影響資本規模積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及資本家墊付資本的大小。

10、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國家所有並直接經營的企業,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的企業,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宏觀調節和微觀規制。

三、簡答論述

1、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含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特點)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徵。

(本質)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的本質:一是,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二是,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後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終的科學說明。

(表現)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時間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綜上所述,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係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係,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3.價值與真理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並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結果。

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人們對實現價值的追求,構成了實踐的動因,但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對相關真理的正確把握為前提才能成功。這是因為實踐中的價值目標作為一種預見性的評價認識,它的確立是以對主客體及其相互關係的真理性認識為依據的。沒有這種真理性的認識,就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目標。

最後,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真理和價值的相互制約表現在:一方面,價值的實現有賴於對相關真理的把握,真理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價值實現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實踐中被驗證的過程,則有賴於價值在實踐中被實現的狀況。相互引導表現在:一方面,實現價值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目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追求引導著人們去探索相關真理,所以認識活動的指向是受價值追求的指向規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斷髮展也引導著人們進一步提出新的價值追求,人們在哪一個領域中獲得的真理越多,人們就會在哪一個領域中提出更多的價值目標。真理和價值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一方面,真理的發展促進價值的實現,也就是說,真理的發展可以促使人們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條件和發展方向,從而使人們的價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類自身發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又推動著真理的發展。

4.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

【1】勞動力商品形成條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無所有)(1)勞動者有人身自由(2)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才能生存。

【2】勞動力商品價值構成的特殊性;(1)生活必須品價值;(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3)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勞動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構成和數量因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歷史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

【3】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特點如下:它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能為他的購買者創造剩餘價值,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說,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所以解決資本總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條件是購買到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

5.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及其對工人就業的影響:

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由於可變資本的相對數量的減少,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的減少,其結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流動的過剩人口,第二種潛伏的過剩人口,第三種停滯的過剩人口。資本主義政府通過各種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失業,但是不可能徹底消滅失業。

6.壟斷利潤及其來源:壟斷利潤即壟斷資本憑藉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來源)第一,來自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第二,由於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第三,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海外利潤;第四,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於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7.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原因實質:

表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變化、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

原因: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根本推動力;其次,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的鬥爭,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推動力;再次,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最後,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質: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把資本主義的部分變化誇大為資本主義的質的根本變化的認識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完全否定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意義,否認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傳統的資本主義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8.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解決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後,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使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植根於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時代和時間的不斷髮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髮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髮展而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真理。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於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於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9.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由於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比較完善,人民之間沒有很嚴重的矛盾,所以沒有社會主義發展的土壤,革命的阻力比較大。而對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來說,人民矛盾非常尖銳,所以人們的革命鬥爭積極性比較高,這樣就造成了這樣的國家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符合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一定的社會形態的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但是在社會歷史的發展的了,某個階段,又會出現參差不齊、相互交錯的現象。在一定條件下,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係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方面。

10.矛盾問題的精髓原理及其意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承認矛盾普遍性是堅持徹底辯證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諸多矛盾構成的系統,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這種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它要求我們把唯物辯證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複雜性,矛盾解決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創造出一種使矛盾雙方可以長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地解決矛盾的關鍵。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及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即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們的區別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個別)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質;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們的聯繫是: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普遍和特殊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它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又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下著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依據。

12.運用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麼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不斷地運動中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改革不斷地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舊問題的解決和新問題的產生不斷交替,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國的改革開放是長期的、艱鉅的、複雜的過程,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