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關羽報仇,為什麼不先搶奪荊州,再攻打東吳?

歷史熱點縱橫


劉備替關羽報仇,為什麼不先發兵奪荊州,而是直搗東吳老巢?

我們知道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呂蒙所殺,導致荊州失守。劉備漢中之戰剛剛耗走曹操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匆匆趕去東邊收拾爛攤子了。

那麼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為什麼不搶奪荊州,再攻打東吳?

實際上這個問題有一個邏輯漏洞,因為荊州已經丟了,無論是不是先搶奪荊州,劉備都是在攻打東吳的地盤。這也導致,劉備對孫權發起的戰爭兩人最終是在夷陵火拼的,而不是荊州。

但是劉備發起夷陵戰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搶奪荊州八郡的。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就清楚地指出益州和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如果想消滅曹魏,匡扶漢室,荊州重中之重,荊益二地丟失其一,如同折斷一臂,東邊門戶大開,別說進攻中原了,不被入侵就是好事了。

荊州丟失以後,擺在劉備面前就兩條路,第一個是同孫權求和,聯合吳國對抗曹操,先把大頭解決然後算內賬。第二個就是徹底打服東吳,把荊州搶回來,甚至夷平江東,決戰曹操。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選擇要遠遠優於第二個選擇,所以蜀國很多臣將規勸劉備要顧全大局,但是劉備已經是紅了眼。更何況漢中之戰剛取勝,現在一個頭磕地上的兄弟竟然被殺了,這口氣叫他嚥下去比殺了他還難,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順江而下,殲滅孫權。

為關羽報仇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全部,蜀吳矛盾其實已經久積成疾了,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屬於公然“跳反”,自立蜀漢,而孫權有點尷尬的是他其實是個地方軍閥,按理說還是隸屬於曹操控制下的漢朝政府,立場就是對立的。更何況夷陵之戰開打後,孫權為了避免多線作戰,還想曹魏稱臣,劉備剛在漢中趕跑了曹操,看孫權這副德行,他怎麼忍得住,再加上殺害張飛的兩個叛將還投降孫權了,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更加加強了他消滅東吳的決心。

不過談到夷陵之戰,我們不得不介紹的人就是陸遜。其實戰爭初期陸遜並沒有參與作戰,劉備勢入猛虎,奪取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大破吳軍佔領秭歸。孫權面對殺紅了眼的蜀軍,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加派五萬人馳援前線,陸遜來到前線也被劉備死斗的決心嚇了一跳,耐心說服吳軍將領放棄決戰,避其鋒芒,伺機而動。就這樣吳軍後撤到了夷陵,搭建堡壘死守不出,而蜀軍屯兵在難以展開兵力的百里山路。

就這樣雙方從正月相持到了六月,蜀軍將士一開始的鬥志都被炎炎酷暑消磨殆盡了,劉備見順江而下的戰略不順利,只好把水軍轉移到陸地上,偃旗息鼓,停軍休整,準備天氣涼快下來再發動進攻。

陸遜見蜀軍百里連營,四周全是樹林、雜草,又正值炎熱夏季,隨即決定趁夜火攻連營。大火一起蜀軍大亂,吳軍又截斷了蜀軍退路,四面圍攻,劉備全線崩潰,將士死傷無數、車船軍資被繳獲。此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跑到白帝城,趙雲帶兵來援,駐紮永安,陸遜知道強取永安並非易事,於是撤軍回吳。

我們前面說了,夷陵之戰劉備的最終的目的還是想收回重中之重的荊州八郡,但是他是輸不起的,如果輸了那麼非但荊州搶不回來,而且蜀吳惡交,把蜀漢逼到了絕境,劉備為自己丟失了理智而付出的代價,這一戰之後,基本把蜀國國力打沒了,劉備也惱羞成怒,氣急攻心病逝白帝城。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劉備徹底錯了,因為火併東吳,決戰曹魏也是一統中原的選擇之一,中國有句話叫成王敗寇,劉備失敗了,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仗是錯誤的。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劉備拿下夷陵之戰,奪回荊州,一舉殲滅東吳,坐擁山險水塹再和曹魏分庭抗禮,那麼歷史會不會就此改變呢?

只不過,蜀國作為三國裡最為弱小的一個勢力,走這一條路成功的幾率太低了,即便沒有陸遜火燒連營,如果孫權舉國之力對抗劉備,孰強孰弱也未可知。

所以,劉備選擇全力進攻東吳,是一大失誤,其實這種失誤早在關羽進攻曹魏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東吳又怎麼會看著你劉備一家獨大呢,不拿你荊州,更待何時?

你覺得呢?


楊角風發作


應答:劉備不是劉邦,諸葛亮也不是韓信,先看看劉備的前半生飄無定所,靠寄人籬下過生活,自從得了孔明之後才有了三分天下的目標,得了荊州,益州後劉備就有點坐不住了,趕緊的自封個皇帝噹噹,既然姓劉,也過一下皇帝隱,悉知關羽在荊州人亡城丟,張飛相繼去世,此時的劉備已是輸紅了眼的賭徒,哪顧孔明,趙雲的勸告,發動一次弱智樣的夷陵戰爭。

劉備忽略自己的國力,荊州一丟,關張已亡,且丟了荊州幾萬精兵,此時的蜀國己是葉落千丈,沒有了左右手,戰鬥力削弱一半,現劉備放開荊州直接打吳國是想找孫權拼命,把所有賭本都壓上去了,但這賭博是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沒有,劉備是氣昏了頭,你在跟吳國拼命時,曹丕正在大量集兵於處圍,曹丕最喜歡的是看到兩敗俱傷結果,若不是陸遜看破玄機立即下令不再追擊,立即退兵,是正中曹丕下懷,順勢而為合圍收拾這些殘局,拿下了東吳蜀國還有戲唱嗎?所以無論劉備先打哪兒都是得不傷失,其結果都一樣,劉備想法是宏偉的,你搶荊州,我要你孫權的江東,就這麼簡單,其結果就不介紹了,劉備拼博一生就此基本上畫上句號了!



9紫氣東來


怎麼說?劉備攻打東吳,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奪回荊州,不過卻出了一點紕漏,導致戰敗身殞。



關於伐吳之戰,《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解釋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關羽戰死,更是戰敗,丟了荊州。熟悉《隆中對》的朋友都知道,荊州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此用武之國。”得荊州就是劉備“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一份保證。既然荊州已失,那首要目的就肯定是奪回荊州了。既然如此,劉備不打荊州,先打東吳,其中緣由,待我到來。

一實力問題。荊州已失,蜀國相當斷去了一隻左臂,不直接攻打防禦相對較弱的荊州而攻打東吳,那顯然就是沒有打算成功的。實力對比也知道這根本不可能成功,劉備伐吳率領了4萬兵馬,而陸遜率領的東吳守軍拉長戰線,有15萬之眾。既然攻打實力不夠,你又說目的是奪回荊州,那此戰又能達到什麼效果?

二一旁虎視眈眈的魏國。魏國當時已經在北方做大,南下卻因為吳蜀聯軍輸了赤壁之戰,這時吳蜀兩國要互掐起來,曹魏還不得坐山觀虎鬥,劉備當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才率領4萬兵力攻吳,讓曹操不至於去抄自己的老家,劉備這才好放心去實施自己的戰略外交。



三戰略外交。劉備的本意是想先下東吳幾個城池,以打促談,再到談判桌上,要求東吳歸還荊州,大不了也能交換到荊州的一兩郡。實在不行也算是為兄弟報了仇,彪炳了仁義。然後再回兵荊州,到時候兩軍對壘。曹兵勢必要在荊州集結,來個漁翁得利。劉備就是想讓孫權知道,你一個人是對付不了曹操的,快把荊州還給我,咱倆一同抗曹,還是好哥們。真難說孫權不會迫於壓力把荊州還給劉備,畢竟唇亡齒寒嘛。


劉備當時想的美美的,但他又怎麼會想到,自己最初級的一關都沒有過成,就被陸遜,一個毛頭小子給打敗了。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這一仗,劉備不僅折損兵馬,還搭上了自己的小命,實屬可悲。

我是撫劍獨行,就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大家暢所欲言。看過的朋友麻煩點個贊,祝大家2019發大財哦。


無花臺



劉備伐吳的路線我們先搞清楚,就不會覺得荊州沒有出現在劉備伐吳的視野裡而感到奇怪了。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起兵開始東征孫吳,當時兩國的邊界在巫山附近,劉備派軍隊奪取了峽口,進入了孫權的地盤,預示著雙方的戰爭正式開始。

劉備軍隊一路攻城拔寨,很快就深入吳地數百里,雙方在夷陵附近進入焦灼狀態。

劉備見進攻被阻,加上天氣非常炎熱,士兵們紛紛中暑,於是下令讓大軍躲進山林避暑,幾十萬大軍橫亙在數百里,場面十分浩大。

陸遜得知劉備大營八百里連營,心中已經想好了破敵之策,他把火攻的想法向孫權請示,很快得到答覆,趁著天黑陸遜偷襲了劉備大營,數十萬大軍葬身火海,宣佈劉備東征失敗。

此時劉備軍隊的位置,還在荊州城以西幾百裡,所以說劉備不是沒有攻打荊州,只是還沒有打進荊州,就已經被陸遜打敗了。



冷月鉤沉


原由如下:

劉備以仁義立世起家,念桃園之情加之早已處心集虛消滅東吳!故師出有名率重兵直搗孫權大本營。

荊州孫權已佔領必重兵把守,劉備如取荊州孫權必引大軍來救!這就使蜀軍腹背受敵。

不取荊州守軍不敢貿然出征打擊劉備,否則中原曹丕司馬懿必南下收復荊襄九郡!孫權得不償失。

仁府名詩嘆先主:

桃園結義泣鬼神,

兄弟風雨共兼程。

若非陸遜燒連營,

豈能白帝託孤臣!


仁府1


曹魏覬覦吳蜀之地已久,而劉備孫權互相虎視也不是一天兩天,對方的地盤就是眼裡的一大塊肥肉,誰不想一口吃了呀?

劉備入川,除了軍師龐統意外陣亡,其他用兵方面基本一切順利,這不能不讓劉備飄飄然。偌大的益州唾手而得,劉備人到中年,終於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得隴望蜀,這話一點錯都沒有,既然益州已經納入囊中,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兵源,有了錢糧,本為一世梟雄的劉皇叔豈能浪費這大好資源?東吳這塊肉讓他垂涎欲滴,現在有了根基,自然要想辦法把大舅哥這塊地盤接管過來。

可是孫權這個大舅哥卻不念親情,捂著蓋著,死活不肯把東吳之地讓給妹夫。不但如此,連區區荊州都不肯給,變著法的弄回去了。不但把荊州弄回去,還把關羽害死了,這還了得?劉皇叔對小小荊州本不放在眼裡,取東吳嘛,又破壞了孫劉聯盟和他的仁義之名,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哎,現在好了,東吳的行為正好給了劉備一個千載難逢的好藉口。

現在劉備要做的就是破口大罵,發兵伐吳,目標————取東吳全境。荊州嘛,早晚都是我的,不急於一時。為了一個荊州耽誤進軍行程,不划算。

既然是取整個東吳,那麼荊州也就可以暫緩攻取了,放著吧,回頭再來收拾。


禁街虎1


我不從演義,而是從正史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為關羽報仇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雖然劉備伐吳可能是有包含一定的個人私情因素,但絕不會是主要動機,夷陵之戰時,劉備都花甲之年了,他在亂世打拼了幾十年,早就從熱血青年蛻變成為成熟的政治家了,絕不會因為個人私情,而隨隨便便把國運都賭上。


從關羽死,到劉備出征,隔了一年多,就算當初再怒不可遏,劉備也應該冷靜下來了,那麼他後來還是決定出徵,必然還有別的因素。


就是——奪回荊州就行。

是的,單純就是奪回荊州就夠了。


至於滅孫權報仇?我估計劉備自己都沒想過。


為什麼呢?我們知道他這次出征,就帶了四萬人,四萬人在當時,打個荊州都怕不夠,還談何滅江東,殺孫權?或許他有考慮到,荊州人心尚在蜀漢,不需要太多兵馬之類的因素,但即便如此,要消滅孫權,也肯定是拿回荊州後休養生息,再做下一步計劃。


甚至於,整個荊州都不一定要拿下來,只要拿下一半,能重新達到隆中對戰略所說的,兩路出兵北伐的條件即可,有很多人總說劉備東征是破壞了整體戰略,是不智之舉,但恰恰相反,我覺得劉備反而是在忠實履行隆中對的規劃,如果沒有荊州,光靠益州北伐絕對搞不成,我們看後來諸葛亮、姜維北伐就可知一二了。


因為劉備自身在荊州待過很久,也參加了漢中之戰,對於兩個地方的軍事地理條件,想必非常清楚,所以他無論如何都要奪回荊州的,如果是為了這一點,那麼才有可能賭國運一戰。

因此我們才看到,諸葛亮對劉備東征的態度非常曖昧,沒有記載他勸過劉備,也沒有記載他支持劉備,就是因為諸葛亮也知道荊州不能丟,但國力的衰落又讓他覺得此時跟孫權內戰不合適,諸葛亮他自己矛盾了,但劉備為諸葛亮做出了決定,就是幹,那麼如果劉備能把他拿回來,是再好不過的。


至於夷陵失敗,諸葛亮在戰後也發表過感嘆說:“如果法正在,能勸主公不出兵,就算勸不住他,有法正跟著主公出徵,也不會失敗。”這句話仔細琢磨一下,可見諸葛亮內心深處也是覺得,如果劉備有法正跟著,或許還是有成功拿回荊州的可能的。


所以說,劉備東征,肯定是權衡利弊,冷靜分析過的,雖然最後戰敗病亡,但起碼是知道了結局,甘了心,以後不會有“我本可以東征拿回荊州.......”的這種感嘆了,至於說為了給關羽報仇打算直接殺到江東砍了孫權,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應該是不存在的。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抖音:1767763389)

這是我回答的第 65 個三國問題啦

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品評真正的三國曆史

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正說三國


首先一點,劉備是政客,他不可能出兵完全是為了為關羽報仇,主要是實現自己的政治報復,

其次,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安身立命,可惜歲月不饒人,如果是我我也會藉機動一動,因為留給自己的時日確實不多了,他打不過曹操,而此時因為荊州的事東吳正好給自己一個機會,很明顯劉備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回荊州,而是滅掉東吳,

不管今天看來有沒有可能,換了是誰哪怕輸也會想著在有生之年試一試,因為時不我待,


獵鷹0221


劉備最終想的是要整個東吳,直接攻打東吳,豈不是更好的選擇,只要把東吳奪了下來,荊州自然也就奪了下來,劉備畢竟是一國之主,雖然關羽被東吳所殺,雖然憤怒,但還是為了自己和蜀國著想,不會只為了區區一人而改變對國家不利的事,所謂帝王無情,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備什麼都沒有,想的自然是兄弟情義,但隨著權力越來越大,年齡越來越大,想的事情就比較多了,就不會只是單純的報仇了。


凡塵清心aa


劉備失去荊州後,和孫權的邊界已經西移到奉節了。劉備一路打過去,在夷陵被阻攔,後來在山中下寨,細長成幾百裡,就被東吳攻破了。根本就還沒到江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