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风情

天祝风情

天祝藏族自治县,前身为1950年5月6日成立的天祝自治区(县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域和民族自治县。在唐代始设节度使、蒙藏凉州会谈之后,武威再一次成为中央政府的民族边疆政策试验田。

天祝风情

天祝的藏族自称华锐,意思是英雄部落的人。据藏族民间传说,很早以前居住在巴颜喀拉大雪山下的藏族兄弟俩,哥哥叫阿秀,弟弟称华秀,都是部落首领,由于遭受天灾人祸,他俩率部众离开故乡,华秀部落最后在大通河流域定居下来,世代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华锐”。另据藏、汉文史料记载,唐代吐蕃向河西走廊扩张,一支吐蕃军团由于未接到返回的命令,只好原地屯守,久而久之成为祁连山民,这是天祝藏族族源的另一种说法。

天祝藏族民俗风情浓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有异于其他藏族的服饰、饮食、礼俗、节庆等。每当天祝藏族自治县举行逢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的时候,草原的赛马活动精彩隆重,走马披红挂彩、四蹄生风,骑手技艺娴熟,祭峨博的松柏烟雾弥漫,汇成分外热闹的民俗节庆。

天祝风情

华锐藏族民歌作为华锐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奇妙丰富的想象、生动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唱词、抑扬顿挫的音调,在民间传唱生生不息,承载着华锐藏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幅反映华锐藏族语言、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理想愿望的历史画卷。

土族是天祝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大通河流域及相邻地区。土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江东鲜卑,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了氐、羌、吐蕃、蒙古、汉等民族的基因,至迟在元末明初便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甘肃边界东段的祁连山区、河湟谷地。

土族敬奉藏传佛教、苯教和山神、土地神、家神,多神信仰在土族歌舞中有明显的印记。喜庆节日或闲暇时分,能歌善舞的土族人便聚集于院落、麦场、草滩,尽情歌舞娱乐。安召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融合着土族的服饰、民俗、饮食、宗教等文化,是土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天祝土族《格萨尔》史诗具有鲜明的土族特色,主要讲述格萨尔从神子到人子,从天界下凡、降妖除魔、反抗外敌、保卫家园、仁泽百姓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土族人民的创业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祝风情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

天祝风情
天祝风情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天祝风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