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散文诗是一种文体的表现形式,它即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又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通常会用大量华丽的词藻来修饰,给人一种最直观的感受优美。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便是这样一部形似散文诗的电影,导演霍建起是美工出生,他通过秀丽如画的风景,美丽朴实的人物,真挚纯净的感情。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揉进了这部文艺电影里。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青色的山,绿色的路,人在画上走,美从景中来。

影片的开头便是在一片景色中打开,高耸挺拔的绿树,青砖绿瓦的矮屋,朦朦胧胧的青烟。影片通过这50秒的镜头,将观众拉入了一幅山水画中。导演是个很会找机位的人,他通过一个个定点镜头,运用动静结合的特点,来表达他对美的定义。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这三幅图拥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运景来模糊人影,用动静结合来互相衬托。在色彩上大量渲染了绿色,而父亲与儿子在这片绿色中,头戴一顶灰色斗笠,身穿一件黑色长衫,在绿色中格外显眼,如果把静态的景色比做一幅山水画,那么父与子便是从画中走过的人。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这幅图同样是定点拍摄,不同的是这幅图用了一个奇特的构图,通过两边的青石墙,将视线变的狭窄,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梯形。父与子在画面中缓缓走来,模糊的二人变的逐渐清晰,父与子仿佛就要从画中跳入现实。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绿色是影片中大量渲染的颜色,但是这片红才是影片中最美的颜色。它在漆黑的黑夜里,显的是那么的妖娆热烈。就像侗族姑娘的热情,就像黑夜中的一把火。点燃了父亲对于妻子的思念,点燃了儿子对于爱情的幻想。

最朴实善良的人,最青涩有神的眼,最迷人纯净的笑。

父亲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滕汝骏饰演,他饰演的父亲默默的在这片大山中行走了几十年,他不畏风雨,趟水过河,爬山越岭将一封封信件送给那些困在深山,心灵需要沟通的村民,村中的盲人奶奶五婆每次都会收到他孙子的来信,其实根本就没有信,父亲是代替他孙子给他写信的人,一封无字天书,一段深情念白。这是父亲善良的最直观体现。侗族人将婚礼特意选在父亲来时举行,他们为父亲献上侗族的舞蹈,献上热情的山歌,父亲的纯朴善良得到了他们的爱戴。对于妻子孩子他虽然没有给到太多的陪伴,但是他会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深情和关爱弥补。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儿子由刚刚在中戏读大二的刘烨饰演,此时的他19岁,很帅,不是那种温润如玉,风流倜傥的帅,是一种正直阳光,端正文艺的帅,我喜欢他的眼睛,青涩有神,有少年人特有的羞涩,有那种藏不住的情绪。面对父亲时他从起初隔阂时的躲闪,到最后理解父亲时的深情。当对五婆念“无字天书”时他的眼神从起初的飘忽不定,到最后的坚定,面对侗族故娘的抓弄时,他露出憨厚的笑,但眼睛却暴露了他内心的羞涩。19岁的刘烨只需用他的“少年感”演戏,用那双有神的眼睛来传递感情,便足以打动人心。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18岁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纪,而“万人迷”陈好的18岁又是怎样的风姿绰约。陈好饰演的侗族故娘,在影片中只有短短的几分钟镜头,但她的出场实在太惊艳。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她头戴斗笠,身背一个打药壶,一身碎布花衣,大黄狗在田野中奔跑,她转身,她回眸,她一笑。做为观众的我,我的心仿佛在倾刻间调零。她不施粉黛,她露齿一笑,用最纯净单纯的笑容让我粉了她一辈子。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有一种爱情它默默守护,有一种父爱它深沉如山。有一种羁绊它扯动心灵。

父亲与母亲的爱总是在影片中用回忆来呈现,当儿子与侗族姑娘欢庆跳舞时,父亲想起了母亲,她在河的那边等他,他急不可耐的趟水过河,二人在树下相视,然后双双低下了头。还有他们的初见,母亲在放牛却崴了脚,父亲洽在这时出现,他将母亲背下了山,乡亲们都在看乡中唯一的耕牛,只有父亲他不看牛,只看母亲。在父亲做邮递员的日子里,他们聚少离多,母亲没有抱怨过,她会在桥的那头默默的等着,起初是一个人,后来是两个人。那时书信很远,时间很慢,牵了手并是一辈子了。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父亲与儿子起初是有隔阂的,儿子不理解父亲的邮递之路,他们佷少见面,话也很少说几句。可是这种隔阂在这条路上慢慢的溶解,当他知道父亲一直给五婆写信时,当他看到那些村民收到信件的开心时,当他体会到这条路的险峻时,当他背着父亲过河时想到村口老人的话“背着动爹了,儿子就长成了”。电影的最后父亲看着熟睡的儿子,那满眼的温情,在眼中流露。父亲也许很少陪伴儿子,但他却如山一般矗立在儿子身后。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父亲走了半辈子的邮递之路,他嘱咐儿子“如果是葛荣家的信要亲手送去,她家与村中的人打过架,一准不给她转信,她丈夫在外面打工,一直盼着这信呢。五婆的信你要自己学着念几遍,她孙子不给她写信,你可不要胡来啊”。也许父亲坚持送信的原因,就是为了这些困在深山中的村民,带来能够沟通心灵的信件。影片中在一处风雨桥里,一阵风吹过,满天飞舞的信件纷纷扬扬的落下,父亲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扑向信件,将信件牢牢的抓住手中。这是一封封普普通通的信,但这也是这坐大山中唯一的沟通桥梁。这是父亲一生都在守护的东西。

电影中的散文诗《那山那人那狗》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城市中,打一剂静心剂,静下心来,默默感受,用发现美的眼睛,细细品味这部电影。用《那山那人那狗》来震撼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