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蛻變後的“榆林藍”與“榆林綠”


塞上八月天,處處風景美。抬頭仰望,“榆林藍”的美譽已成為常態;再極目遠眺,到處綠意蔥蘢、生機盎然,就連浩瀚的毛烏素沙漠也被綠色覆蓋,於是又有了“榆林綠”的稱讚。

“榆林藍”與“榆林綠”正是我市當前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置身這樣的美景,很難想象:70年前,這裡還是“山川無錦繡,狂風驟起哪辨昏與晝”的荒漠之地。

由於過度墾殖、氣候變化等原因,榆林境內植被曾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初期全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後,榆林開始大規模徵沙治土,並迅速形成“南治土、北治沙”針對性防治體系。

“扭住徵沙治土不放鬆”,班子換、事不變,一屆連著一屆往下傳、一茬接著一茬踏實幹。榆林歷任主要領導堅定不移地把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與此同時,“班長”的高度重視帶動了分管領導、部門“一把手”及廣大幹部職工的真抓實幹,形成“全市總動員、全體齊上陣”的良好傳統。

在徵沙治土的過程中,榆林誕生了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郭成旺、張應龍等一個又一個治沙英雄和造林勞模,湧現出靖邊楊橋畔、神木窩兔採當、榆陽補浪河、米脂高西溝、綏德韭園溝等一批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集體典型。


在榜樣的帶動下,榆林有越來越多的人士參與到治沙造林的征程中——個人、團體通過認建、認養、捐資等多種形式積極義務植樹,“家庭林”“親子林”“紀念林”等遍地開花。近5年來,我市有450多萬人次群眾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植綠5000多萬棵,礦區綠化、社會綠化50萬畝以上,植綠、愛綠、護綠成為新時尚。

經過不懈綜合治理,我市境內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年流入黃河泥沙由5.3億噸減少到1.9億噸,率先在全國實現由“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使陝西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據市氣象局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8年,全市沙塵天氣呈現明顯減少趨勢。

隨著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曾經的“沙害”變為如今的“沙利”,風沙區大棚蔬菜、大棚養殖、育苗業、沙漠旅遊業蓬勃興起,全市從事沙產業的企事業單位達150多家,年產值4.8億元,從業人員10萬餘人。往日受風沙危害的150萬畝農田,由“三翻五種、十年九不收”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現在穩產高產的耕地。


打造和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是我市“三大目標”之一。顯然,新時代的榆林人把綠色夢想的旗幟舉得更高。2017年,榆林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要把全市12個縣市區打造成碧野護城、綠脈繞城、翠林擁城、清波映城的森林之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市再次提出要持續發力治理生態環境,著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青山四大保衛戰。對此,全市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認真落實,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擦亮生態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