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你,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文|煙火裡的微光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是小說《擺渡人》裡的一句話,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靈魂叩問。

這句靈魂叩問用在電影《心靈捕手》的主人公威爾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心靈捕手》這部影片於1994年上映,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至今豆瓣評分9.0分,有23萬人參與評價,這部獲得大眾認可的經典影片,帶給我們的是關於自我認同,關於自愛力的思考,試問,我們終其一生,真的做到了瞭解自己,看懂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以及無條件愛自己了嗎?在這條孤獨的命運河流中,我們最終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在《心靈捕手》中,主人公威爾是個孤兒,非常叛逆,打架,鬥毆,酗酒那是家常便飯。他先後被好幾個家庭收養,可是都沒有得到他們的愛,在收養家庭中,他被粗暴對待,被冷漠傷害,甚至被性侵。縱然他在數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可他並不以此為自豪和作為擺脫困境的階梯,每天,他就在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樓做做清潔工作,下班後就和在底層生活的幾個朋友無所事事的泡吧,吹牛,打架,看球賽, 日子怎麼頹廢就怎麼過。

直到數學系菲爾德獎章獲得者藍波教授在走廊裡留下了一道數學難題,被他不費吹灰之力解開後,他孤獨的生命裡,除了幾位常常廝混在一起的好友,也陸續走進了惜才的藍波教授,理解和信任他的心理教授尚恩,他愛著,也深愛他的哈佛女友史凱蘭,他們看似是來渡威爾過河的擺渡人,可是當威爾幾乎毀掉了他和女友的親密關係,也放棄了幾份高薪工作,更是被教授尚恩趕出心理諮詢室後,他才想明白一個問題:唯有自己,方能渡自己。

心理諮詢師赫文在她的《生命是最好的奢侈品》一書中說道:“生命中最大的勇氣是接納自己,最大的折磨是不敢面對自己。”在威爾身上,縱然有其他人的幫助,可是在命運這條孤獨的河流中,最終的他,還是要自己克服心魔,去想明白一件事:我們只有無條件的愛自己,並且接納擁抱自己,才會活出自己,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心靈捕手》:你,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一、愛自己,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心理學家說: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我們不夠愛自己。因此,我們在談到自愛力的時候,是在談完完全全對自己的愛,更準確的表述是:無條件愛自己的能力。沒有交易,沒有條件,沒有評判,如同大地對她所孕育的萬物一般的愛,如同太陽的愛,不管你是誰,你在哪裡,你做了什麼事,都同樣溫暖地照耀你。

影片中威爾在認識藍波教授前,打架,鬥毆,傷人,坐牢,彷彿所有的惡習他都染上了,縱然他很有數學天賦,卻不願意正常的在學校跟同學們讀書,學習,縱使後來教授藍波給他介紹了那麼多好的單位,威爾也寧願做著體力活,吊兒郎當的和幾位底層朋友一起生活。很顯然,威爾並不愛自己,因為從小受到的傷害和創傷,他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的人生只能原地打轉,他放不下,又離不開,自卑著,糾結著,也深感無力。

不愛自己的人,更嚴重的,還會將外在給予的壓力內化成憤怒,對自我進行攻擊,最後導致抑鬱,自殺。被我們熟知和喜愛的藝人張國榮,就是因抑鬱導致的自殺。

不管是威爾,還是張國榮,在沒有學會無條件的愛自己前,他們的人生是迷茫和困頓的,他們想要去走一條自己的路,卻發現養育者給的愛,是需要他們付出討好、交換、補償、依賴、需要等。

反之,能無條件愛自己的人,是少數,也是幸運兒。他們從一出生,照顧者就給了他們滿滿的愛,讓他們感覺到“我是值得被愛的”、“我值得擁有所有我想要的東西”、“我的感受很重要,我的感受值得被尊重”。

作家馮唐從小接受到的就是無條件的養育,小時候,他媽媽告訴他:“兒子,我不會去指導你的人生,你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看什麼看什麼,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馮唐媽媽會拿半個月工資給馮唐買閒書,結果馮唐看了一堆閒書後,卻學到了三個技能:常識,無畏,超脫。馮唐也把它們全部用在了生活和寫作中。馮唐後來說:“我定義的成功是內心恬靜地用好自己這塊材料,或有用或無用,本一不二。”

尼采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可是,如威爾和馮唐般,這個“為何”得自己去尋找和把握,我們要找到能俘獲和支撐起自己的東西,它不會是外在的任何東西,而是我們對自身的瞭解與認知。對自己瞭解越深,就越能找到自己最獨特的部分,它會讓一切都變得意義非凡。只有找到了自己,無條件的愛自己,我們的人生才真正的開始。

《心靈捕手》:你,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二、防禦只會讓我們孤獨,接納帶來自由和力量

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從自我接納開始,接納真實的自我,也接納自己和對方的不完美,甚至接納缺陷。

影片中威爾和尚恩有這麼一段對話:

威爾:“在我眼中,這女孩現在很完美。我並不想破壞這種完美。”

尚恩:“也許現在是你很完美,也許你並不想破壞你自己的完美。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妙的哲理,因為這樣你可以一輩子不用認識任何人。

我跟你講一講我的太太,你知道嗎,我太太一緊張就會放屁,她睡覺也會放屁,很抱歉跟你講這種事,有天晚上大聲到把狗吵醒,她醒來說,是你嗎?我說是,我不忍心告訴她,天吶,她把自己臭醒。她去世兩年了,而那是我記得的事,像這樣的小事很奇妙,卻是我最想念的事。那些小特質讓她成為我太太,她也知道我所有的小瑕疵,人們稱之為不完美,其實不然,那才是好東西,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威爾,你並不是完美的,我不弔你胃口。我想說的是,你認識的那個女孩,也不是完美的,但關鍵是你們能否完美的適應彼此。親密關係就是這麼回事。你可以瞭解世間萬物,但追根溯源的唯一途徑便是親身嘗試。”

關於自我接納,尚恩教授指出,首先我們要承認自己並非是完美的人,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缺點,有什麼毛病,然後,我們全然地接納這些缺點,我們知道,我們不必非要外表如何、做出什麼成績或是成為什麼不凡的人物,才值得愛。即使有人拒絕我們,無情地對待我們,甚至歧視我們,依然沒有人能否定我們的這一價值:“我是值得愛的。”我們不能丟掉這種價值。

作家廖一梅在她的《像我這樣笨拙地活》中寫道:“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將所有看似錯誤的選擇最終引導向正確的結果。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地裡拔起來。”她所說的這個力量,就是在面對每一次犯錯的,不完美的自己時,有接納自我的勇氣,她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可能會有人提供一點幫助,但最終任何事都要自己解決。而這個解決,就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努力向上。

美劇《絕望主婦》中,加布的丈夫對她說:“你知道我是什麼時候愛上你的嗎?那天,在櫥窗邊看到你吃蛋糕時,嘴邊沾滿了油漬。” 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不是完美無缺和更好的我們才會吸引到別人,恰恰是那些缺陷、不完美會讓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對方,也是真實的自己。只有真實的接納,才能帶來自由和力量。

《心靈捕手》:你,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三、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只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她的《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寫道:“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人生的意義,而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悲慟,不是狂喜,是保持內心的平和,是自我完善,是實現內在的完整,我們要勇於去面對內心的真實情感,卸下所有的偽裝,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工作、理想和感情中。”

換言之,也就是我們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對話,是關於尚恩問威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威爾說:“我不想幹那份工作”,

尚恩問:“我不管你是否為政府工作,但你能隨心所欲,不受束縛,問題是,你熱愛什麼,想要什麼?有人,一輩子砌磚,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像你現在這樣的機會。”

威爾不服氣的說:“我可沒要求這機會。”

尚恩繼續說著:“不,你生來就有,別逃避說你沒要求。”

威爾回敬道:“什麼叫逃避,搬磚哪裡不對?修車又怎樣?打掃衛生我能讓人整潔的上班!”

尚恩順著威爾的話說道:“你每天早上乘40分鐘的列車到大學打掃衛生,為學生們營造一個整潔的教室。這其中當然有勞動可敬的榮耀。我只是有個小問題。你到哪裡都能做工友,卻為何挑中全世界最負盛名的科技學府?你又為什麼在夜裡偷偷的演算世界上只有一兩個人才能解出的方程式,而事後還撒謊不承認?我並沒有在其中看出有什麼榮耀!所以,你真正想做什麼?

當威爾又在轉移話題,不去回答這個問題時,尚恩惱了,把他趕出治療室前,最後一次問他

“看著我,你想要什麼?”當威爾還是回答不上來時,尚恩怒道:“你和你那些屁話,每個人你都會評論,都有狗屁答案,卻答不出這麼簡單的問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後來,在好友查克的開導下,威爾慚慚明白了,原來自己一直在逃避,自己表現得玩世不恭,無所謂,不在乎,只是因為童年的創傷,讓自己內心有深深的自卑和無力感,所以才一直自我放棄,躲在安全和熟悉的地方,害怕做出改變,害怕更優秀,更成功,更親密。

當明白了這一點後,威爾放下了心魔,影片的最後,威爾開著車子去尋找之前被他推開的女朋友,因為尚恩一直在鼓勵他:跟著自己的心走吧。威爾終於瞭解,認可,接納了自我,並且願意重新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開放式的結局留給了我們想像的空間,未來,不管威爾去到哪裡,能走多遠,只要他不再迷失自己,知道渡自己過河,他的人生便有了意義。反觀自身,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我們會是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全文完)

《心靈捕手》:你,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嗎

1、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衝突》

2、威爾.鮑溫《你可以幸福》

3、周梵《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PS: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你是如何在命運這條河流上,成為自己或他人的擺渡人的?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簡介:煙火裡的微光,不愛說話,只想碼字,專注心理和情感,也喜歡分享小確幸,希望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