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得知《流浪地球》入圍金雞獎,就去微博看了網友的態度,無意間刷到一個人的微博,其實點評倒是沒啥,就是

“照抄”這兩個字格外刺眼,當時看了一下網友的回覆,發現很多人都不滿意“抄襲”這種說法,其實距離《流浪地球》上映已經過去很久了,按理說現在應該沒有人想蹭這個電影的熱度了,既然說到了“想象力”,那就談一談《流浪地球》的想象力吧。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借用大劉的一句話:“中國的科幻電影他們會拿著放大鏡一幀一幀找錯,咱生下來對一些人來說就是錯,但誰在乎,咱票房就是高,還有個小哪吒,一樣不認命。”

大劉是很多科幻迷心中的大神級人物,在被譽為開創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上映以前,劉慈欣並不為國內觀眾所熟知,還記復旦大學教授嚴峰曾說:“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小說《流浪地球》是劉慈欣早期文學作品,創作於2000年,當時就榮獲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特等獎”。從小說的誕生到電影的面世,整整18年,當我坐在人頭攢動的影院,看著銀幕上的畫面,伴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哭了。

想象力有多重要?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關於劉慈欣想象力的激發,是因為“東方紅一號”的升空,那個時候他還正值童年時期,“宇宙之廣闊,超過我的那種很天真的想象。”他當時的心情是:“火箭立在發射臺上,看上去很普通,一旦點火發射,突然發出來的光芒,散發出的那種震撼的雷鳴般的聲音,讓它擁有了一種神性一樣的東西。”

顯然,想象力是需要激發的。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最關鍵的梗照抄《2001太空漫遊》和《獨立日》太明顯了”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我不清楚明顯在哪裡,《2001太空漫遊》展現了20世紀60到70年代人類對於宇宙的最稚拙卻又蓬勃的想象,《流浪地球》展示的是現代中國人的想象,同為“想象力”,何為“抄襲”,僅僅是前者時間更早一點?那後面出來的所有科幻電影都有“抄襲”的嫌疑。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劉慈欣在《流浪地球》中呈現出來的想象力,浸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園情懷,已經有不少評論指出“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情節設計變現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園意識、故土情結,其實小說中表達的更加清楚。

即便從科幻角度也是荒誕不經的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這個觀點就有歧義了,不是說“想象力”麼?為什麼又開始剝奪人們想象的權利?從科幻的角度荒誕不經?那《獨立日》講述宇宙間刀耕火種的外星文明攻打地球的故事,現在看來荒不荒誕?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其實看待問題每個人的角度都不同,如果是喜歡當然會往好的方面去想,就算是挑毛病也是為了作品好,但不喜歡的時候,人的惡意就藏不住了,從文字間就能體會到。

看過《流浪地球》小說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世界觀很龐大,而電影短短的幾個小時是詮釋不出來的,就是在刪減劇情的情況下,《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還能夠創下票房奇蹟,說明這個世界上不抬槓的人佔大多數。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首先,出於對原著的尊重,電影的奇觀都是以真實空間作為依據的,數字技術的介入只是模糊了現實與幻想的邊界,但並沒有脫離現實,電影中年級最大的韓子昂出生於1995年,其實一開始電影就在有意無意的讓觀眾認識到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離我們很近的年代。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科幻電影固然承載了主創的烏托邦想象,讓觀眾有刺激新鮮感的同時,也有更加真實親情的想象空間,而且電影在想象空間上還進行了豐富的延續。

《流浪地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去現實化”

三個空間:劉培強所在的空間站;

劉啟一行人冒險的地面世界;

以及看似平靜實則危險的地下世界。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如果說空間站有《地心引力》、《12猴子》等作為參照,那麼地表則是最大限度的釋放想象力,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空間,地表溫度零下八十多度,完全被冰雪覆蓋,一座座的行星發動機、赤道轉向機拔地而起,但人們依然保留了如杭州、上海、濟南等熟悉的地名,包括地面上運行的運載車,車裡的各種設備,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都需要想象力,這是一個國內觀眾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也是建立在中國領土上的末日場所,它宏大而又富有真實感。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太過分了,這樣的社會在地下很快就會精神錯亂並自相殘殺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關於地下世界,這句點評也能用劉慈欣本人的話來反駁:“實際上人性這個東西是一直在變的,今天的人和數萬年前的穴居人相互看到對方,都會覺得對方沒有人性。”劉慈欣作為堅定的“環境決定論者”

,從環境的制約推導出深陷其中的人的行為模式,是符合邏輯的。

劉慈欣的小說往往就是以人類可能遭遇的極端處境進行大量的科學設想,並在這樣的基礎上依據科學理性推演出人類的社會結構、生活狀態乃至生命形態,這樣的“想象力”也不是誰都擁有的。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結語

《流浪地球》的出現,很好的將我們想象不出的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它提供了一種符合當代視覺文化的科幻形態,在兼顧敘事與成本的前提下,較為完美的完成了“世界觀”的構建,讓觀眾收穫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視覺狂歡和科幻想象。所以空間是構成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要素之一!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流浪地球》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產科幻史詩電影的空白,是值得二刷、三刷、四刷的電影,畢竟每一次看都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有些細節是需要一遍遍觀看才能瞭解和體會的。看了一遍就說不行,那就是真的不行了,也不要勉為其難的讓自己看了。

有人說《流浪地球》沒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流浪地球》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要想讓國產科幻探索未來、警示人類、實現審美統一的話,那中國科幻電影還要走很長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