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得知《流浪地球》入围金鸡奖,就去微博看了网友的态度,无意间刷到一个人的微博,其实点评倒是没啥,就是

“照抄”这两个字格外刺眼,当时看了一下网友的回复,发现很多人都不满意“抄袭”这种说法,其实距离《流浪地球》上映已经过去很久了,按理说现在应该没有人想蹭这个电影的热度了,既然说到了“想象力”,那就谈一谈《流浪地球》的想象力吧。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借用大刘的一句话:“中国的科幻电影他们会拿着放大镜一帧一帧找错,咱生下来对一些人来说就是错,但谁在乎,咱票房就是高,还有个小哪吒,一样不认命。”

大刘是很多科幻迷心中的大神级人物,在被誉为开创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上映以前,刘慈欣并不为国内观众所熟知,还记复旦大学教授严峰曾说:“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小说《流浪地球》是刘慈欣早期文学作品,创作于2000年,当时就荣获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特等奖”。从小说的诞生到电影的面世,整整18年,当我坐在人头攒动的影院,看着银幕上的画面,伴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哭了。

想象力有多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关于刘慈欣想象力的激发,是因为“东方红一号”的升空,那个时候他还正值童年时期,“宇宙之广阔,超过我的那种很天真的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火箭立在发射台上,看上去很普通,一旦点火发射,突然发出来的光芒,散发出的那种震撼的雷鸣般的声音,让它拥有了一种神性一样的东西。”

显然,想象力是需要激发的。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最关键的梗照抄《2001太空漫游》和《独立日》太明显了”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我不清楚明显在哪里,《2001太空漫游》展现了20世纪60到70年代人类对于宇宙的最稚拙却又蓬勃的想象,《流浪地球》展示的是现代中国人的想象,同为“想象力”,何为“抄袭”,仅仅是前者时间更早一点?那后面出来的所有科幻电影都有“抄袭”的嫌疑。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呈现出来的想象力,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园情怀,已经有不少评论指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情节设计变现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园意识、故土情结,其实小说中表达的更加清楚。

即便从科幻角度也是荒诞不经的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这个观点就有歧义了,不是说“想象力”么?为什么又开始剥夺人们想象的权利?从科幻的角度荒诞不经?那《独立日》讲述宇宙间刀耕火种的外星文明攻打地球的故事,现在看来荒不荒诞?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其实看待问题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如果是喜欢当然会往好的方面去想,就算是挑毛病也是为了作品好,但不喜欢的时候,人的恶意就藏不住了,从文字间就能体会到。

看过《流浪地球》小说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世界观很庞大,而电影短短的几个小时是诠释不出来的,就是在删减剧情的情况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还能够创下票房奇迹,说明这个世界上不抬杠的人占大多数。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首先,出于对原著的尊重,电影的奇观都是以真实空间作为依据的,数字技术的介入只是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但并没有脱离现实,电影中年级最大的韩子昂出生于1995年,其实一开始电影就在有意无意的让观众认识到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离我们很近的年代。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科幻电影固然承载了主创的乌托邦想象,让观众有刺激新鲜感的同时,也有更加真实亲情的想象空间,而且电影在想象空间上还进行了丰富的延续。

《流浪地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去现实化”

三个空间:刘培强所在的空间站;

刘启一行人冒险的地面世界;

以及看似平静实则危险的地下世界。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如果说空间站有《地心引力》、《12猴子》等作为参照,那么地表则是最大限度的释放想象力,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空间,地表温度零下八十多度,完全被冰雪覆盖,一座座的行星发动机、赤道转向机拔地而起,但人们依然保留了如杭州、上海、济南等熟悉的地名,包括地面上运行的运载车,车里的各种设备,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都需要想象力,这是一个国内观众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也是建立在中国领土上的末日场所,它宏大而又富有真实感。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太过分了,这样的社会在地下很快就会精神错乱并自相残杀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关于地下世界,这句点评也能用刘慈欣本人的话来反驳:“实际上人性这个东西是一直在变的,今天的人和数万年前的穴居人相互看到对方,都会觉得对方没有人性。”刘慈欣作为坚定的“环境决定论者”

,从环境的制约推导出深陷其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是符合逻辑的。

刘慈欣的小说往往就是以人类可能遭遇的极端处境进行大量的科学设想,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理性推演出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状态乃至生命形态,这样的“想象力”也不是谁都拥有的。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结语

《流浪地球》的出现,很好的将我们想象不出的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它提供了一种符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科幻形态,在兼顾叙事与成本的前提下,较为完美的完成了“世界观”的构建,让观众收获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狂欢和科幻想象。所以空间是构成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流浪地球》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产科幻史诗电影的空白,是值得二刷、三刷、四刷的电影,毕竟每一次看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有些细节是需要一遍遍观看才能了解和体会的。看了一遍就说不行,那就是真的不行了,也不要勉为其难的让自己看了。

有人说《流浪地球》没有“想象力”?我不同意

《流浪地球》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要想让国产科幻探索未来、警示人类、实现审美统一的话,那中国科幻电影还要走很长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