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黑娃愛瘋


自漢武帝通過推恩將劉姓諸侯王化整為零之後,為了避免裂土封王造成“倒逼皇權”的態勢,後世王朝大多采取了了虛封王爵的策略。所謂虛封,即無論親王、郡王,只食祿、不臨民,更加沒有擁有軍隊的權力。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元稱帝、建立明王朝之後卻一反歷代王朝的共識,再一次搞起了實封,將二十幾個兒子和侄孫朱守謙分封各地。這些藩王不僅手裡有兵,還有權干預地方行政事務。而此舉也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發生,那麼朱元璋為何要“開歷史倒車”呢?是深謀遠慮還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

明太祖給出的理由

朱元璋在在開元建國之後不久便昭告天下,正式分封建藩。他理由也相當冠冕堂皇:“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衛國家,下安民生。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道。”

朱元璋的目的其實還是比較明確的,用諸子“眾建屏藩以衛京師”。一旦京師有變,裂土臨民並手握重兵的藩王們隨時可以起兵勤王!後來“靖難之役”中明成祖打出的旗號“靖難清君側”,其理據就在於此。朝中出現奸臣了,作為藩王,有權利、有義務率師“勤王、清君側”。

朱元璋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很可能與宋元宗室衰弱有關。宋王朝重文抑武,對於宗室限制得則更加嚴格,親王、郡王不裂土、不臨民,更加沒有兵權。元王朝因為早年宗王爭位、大宗不斷轉移,最終也形成了“限制宗室”的結局。此舉雖然使得宗室無法威脅皇權,同時也導致“主輕臣重”,一旦發生民變或者異族入侵,皇帝無法依靠“自家人”,往往會讓權臣鑽了空子或者讓“叛逆”改朝換代。朱元璋的皇位怎麼來的?元王朝黃金家族的宗室們又都哪去了?朱元璋是元王朝“限制宗室”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不想他人同樣受益。至少在朱元璋看來,就算將來有藩王反了,至少江山還是我朱元璋家的,不是嗎?

明太祖的私心

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是典型的對外人狠、對自家人親。因為出身赤貧,成為皇帝的朱元璋生怕虧待了自家的孩子們,於是開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優厚的宗室待遇!明王朝宗室的待遇在中國兩千餘年皇朝史上是數一數二的。但是,朱元璋還嫌不夠,為了怕孩子們在地方上受委屈,不僅給了他們物質待遇,還給了他們權力,甚至包括兵權!這或許也是朱元璋搞出實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朱元璋可能還有一個私心,那就是維護皇太子朱標的地位。洪武元年,剛剛開元建國的朱元璋正式冊立朱標為皇太子。為了避免兒子們重蹈歷史上“諸子爭儲”的覆轍,朱元璋不僅制定了嚴苛的、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長子繼承製”,而且還以《皇明祖訓》的法理形式予以了確定,藉助分封將其他所有成年的兒子打發去了封地。如此一來,就算其他皇子想打小報告陷害朱標,也沒有機會。想鬥?更加沒有機會!就算皇子們野心作祟,手裡區區數千到數萬不等的軍隊也根本無力抗衡“中央軍”!

明太祖的失誤

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還是非常不錯的。明初分封的二十幾家藩王的確沒有誰有能力威脅皇權。如果都維持朱元璋在位期間的態勢,這種制度還是非常可行的,不僅可以讓藩王屏藩京師,而且遇到內亂、外患時藩王還可以武力勤王。就算到時候藩王趁機作亂取皇帝而代之,江山依然姓朱。

但是,朱元璋忘記了一點。後世子孫並不都是自己這樣的強人,“勤王”也未必就真的需要內亂、外患。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並將其立為了皇太孫。為了讓朱允炆能夠順利接班並坐穩江山,朱元璋對曾經的老兄弟們“大開殺戒”,因為年齡原因本已日漸凋零的開國元戎們被殺得所剩無幾……

因為心中的不滿與野心作祟,也因為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到了牆角。在沒有內亂、外患的情況下,朱棣硬是“製造”了一個“內亂對象”,打出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再看朱允炆,他也不再是朱元璋那般的強人,戰略、戰術上錯誤頻出。因為無將可用又急於求成,最後朱允炆居然用紈絝子弟李景隆換下了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結果可想而知,朱允炆手中的有生力量讓李景隆葬送了大半,不得已只能轉攻為守,讓燕軍得以長驅直入、兵臨南京城下。結果還是這個李景隆,居然勾結自己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打開了金川門將朱棣迎進了南京城。無可奈何花落去,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結束咯建文朝,自己也落得個“下落不明”……

關於朱元璋重啟實封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開歷史倒車”,這裡面更多地還是因為形勢需要。重用宗室和限制宗室歷來都是一對矛盾體,很難把握這個所謂分寸,它會隨著形勢的轉變而轉變,或者說根本無法把握所謂分寸。

朱元璋所處的階段正是前朝“宗室衰落”導致改朝換代無法逆轉的時期,對於朱元璋而言,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永不改姓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必須讓步。與此同時,分封讓皇子們之國就藩與彼時朱元璋苦心設計的、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長子繼承製”又不謀而合。平心而論,對於彼時的朱元璋而言,這是最佳選擇。朱元璋也是人,他不可能未卜先知,預測到後來的“靖難之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而就彼時藩王與朝廷的實力對比而言,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

朱元璋終究還是算錯了一點,他的後代們與自己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自己可以控制局面,不代表後代們也可以!不過,好在這套制度有個兜底的好處,無論怎麼樣,皇帝始終姓朱,只不過就是大宗轉移罷了。但是,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後,出於與朱元璋當初相同的心態,選擇了“限制宗室”,經過三代努力,到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明王朝的宗室基本上已經淪為了“錦衣囚徒”。

當多爾袞帶著八旗鐵騎南下時,這些養尊處優的錦衣囚徒除了投降就只剩逃跑了……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終還是葬送在了“宗室衰落”上。那麼,到底是朱元璋深謀遠慮呢?還是“開歷史倒車”呢?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朱元璋這樣做是非常英明正確的,朱元璋並非不知道西漢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典故,但是朱元璋看到唐朝藩鎮割據,宋朝衰弱無能的事實,朱元璋不信任別人,認為自己的江山還得要自己人守護才行。

朱元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蜘蛛,在全中國編織了一張巨大的蜘蛛網,把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的名城重鎮,讓他們帶兵鎮守一方,對內則屏藩皇室剷除奸臣,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隊叛亂,對外則抵抗外國外族入侵。

朱元璋給予分封在內地的藩王們數千名護衛軍,給予分封在邊疆的藩王們數萬軍隊,就是為了讓他們守衛大明江山。

歷史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想法一點錯誤都沒有,看看明末崇禎年間各總兵的表現就知道了,像曹文詔、周遇吉這樣忠勇敢戰的武將只有極少數,大多數都像孔有德、尚可喜、唐通、姜瓖、吳三桂、左夢庚那樣投降清朝了,外人根本靠不住。

但是朱元璋的安排設計又遇上了現實困難,在實際操作中有許多難題,那就是分封到全國各地的親王們必須知足不造反,安份守己的做好朝廷的藩屏,當皇帝的要善待信任各地掌兵親王,不剝奪他們的兵權,讓他們守護好大明江山。

在現實操作當中這兩方面都太難辦到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總是自私貪婪的,親王們掌握兵權就會蠢蠢欲動的發動叛亂奪取皇位,皇帝們憂心忡忡的想要剝奪親王們的兵權才放心。

最後就是在內訌私鬥中自相殘殺丟掉了江山,反而讓外人得利,後世子孫愚蠢孱弱懶惰無能,並非是朱元璋的錯誤,是他們諱背了朱元璋的初衷。


西賊聞之心膽搖


朱元璋之所以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這自然是出於當時鞏固大明江山的考慮,主要因為以下原因:


【1】國都設置所決定的。在朱元璋取得革命節節勝利的時候,在哪定都就成了重要的問題,一般只有兩種方案,一個是靠近北方,這樣雖然遠離經濟富庶之地,但是能夠鞏固邊防,另一種就是靠近南方富庶之地,但是不利於鞏固北方邊境

,在這兩種方案中,朱元璋最終選擇了第二種方案,選擇在定都南京,最主要的還是基於經濟發展的考慮,正所謂“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另外就是吳王時代奠定的宮闕基礎,如選擇他地為國都,還需要重新建設,第三就是朱元璋左右的文武重臣大多數都出自江淮地區,所謂故土難離。所以,最終定都南京。

應天府


隨之問題就來了,既然定都南京,那就遠離北方邊境,而北方邊境還有北元等諸多勢力存在,如果北部邊境不能得到鞏固的話,大明王朝還是十分危險。於是,朱元璋採取了分封制,讓自己的兒子們去北部駐守,自己兒子為自己守天下那絕對會盡職盡責,確保天下太平。

西周分封


【2】借鑑歷史的經驗教訓。朱元璋對於歷史是很瞭解的,秦、漢、唐、宋的滅亡,就在於在國家危難之時,沒有強大的親藩支持和屏衛。但是周代分封子弟,又造成枝強幹弱,中央威令地方不執行,導致周代一盤散沙最後崩盤。而這兩種制度的折中方案就是西漢前期的郡國制,一面立郡縣,設官分治,大權還在朝廷,另一方面又建藩國,分封子弟,付以精兵,使他們拱衛國都,確保國家的穩定長久。

所以,朱元璋將自己二十幾個兒子陸續進行了分封,都將他們分封到大明朝的各地當王,這些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署,他們的冕服車旗僅下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見親王都要俯首拜謁,地位極其高貴,但他們沒有土地,也不能統治人民,不能干預民政。王府之外便歸朝廷所任命的各級官吏治理。

但他們卻有統兵和指揮軍事的權力,每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有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達一萬九千人。《皇明祖訓》規定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兵從王調遣。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從王調遣。也就是在國家發生危險的時候,這些守鎮兵和護衛兵都要統一聽從親王的調遣,但是對親王還有一個約束以防其叛變,那就是必須要有皇帝的御寶文書,再加上親王的命令才可以調動。


【3】朱元璋在國都北方構建起兩道堅固防線鞏固國家。第一線的諸王都是最靠近北方的邊境,防止北元入侵,憑天然險要建立軍事要塞,所以這些王也叫塞王。這些塞王沿長城立國,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對外防守,針對的是外敵的入侵。另外第二道防線是第一線以裡的太原、西安等地,如開封的周王、武昌的楚王、青州的齊王、長沙的潭王、兗州的魯王等等,他們的主要功能是對內的,主要是防止朝廷內部一旦有人叛亂或起義,他們會立即回應進而反撲,保障朝廷的安全。

所以,主要因為以上的三點原因,朱元璋採取了這種分封的方式,定國都於東南富庶之地,封子弟於北邊據點這樣在經濟和軍事上雙重保險,讓天下更加的太平和穩固。他的最初願望是美好的,但也為子孫後世埋下了大大的隱患。



按歷史經驗來講,朱元璋實行分封制是一種歷史倒退。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給皇權和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個教訓是深刻的,朱元璋應該是深知的。但是,朱元璋從另一個角度認為隋、唐、宋、元的亡國跟宗姓諸王太弱有直接關係,認為國家在遇到大難時,由於諸王的權力被限制的太小,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共扶社稷。因此,朱元璋堅決逆歷史潮流,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各地,想要用他們“夾輔王室”。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分封秦、晉、燕、吳、楚等十王時說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為久安長治之計。”當時只是封了爵位,並沒有就藩。諸王就藩最早是在洪武十一年,秦王就藩西安,晉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就藩北平。以後隨著諸王逐漸成年,紛紛就藩各地。朱元璋根據當時的軍事形勢,從東北到西北的漫長邊防線上,連續分封了九個藩王,分別是燕王、寧王、遼王、谷王、代王、晉王、慶王、秦王,肅王。由於這幾個王的藩國都在邊塞之上,因此史稱“塞王”。這九個藩王中,寧王、燕王、晉王的勢力最大。寧王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晉王和燕王是最受重視的兩個王,連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皆受他們節制。尤其燕王朱棣,由於屢次打敗元朝的殘餘勢力,朱元璋就令其“節制沿邊士馬”。邊塞諸王的勢力非常龐大,內地的藩王一樣不可小視。如周王、楚王、齊王、潭王、魯王、蜀王等諸王,他們也擁有常備軍事力量兩萬人左右。這些藩王“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成為稱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朱元璋一方面削弱地方官員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各地世襲鎮守,成為地方官不敢管束的半獨立政權。如此前後矛盾的作法,必然會威脅到中央政權的安全。於是,一些有遠見的官員早在洪武九年,就上疏朱元璋,表示反對。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認為分封制時間長了,會造成尾大不掉之勢。並以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為例子,勸諫朱元璋。葉伯世警告道:“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朱元璋不僅聽不進忠告,反而破口大罵,認為葉伯巨是在離間他們朱家骨肉,下令將葉伯巨抓起來,還要親手將他射死。結果,一片忠心的葉伯巨最後死於獄中。不幸的是,朱元璋剛死,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大明江山再次陷入戰火之中。朱棣稱帝后,也立即認識到藩王權力過大而帶來的危害。於是,立即著手對諸王展開削藩。

從古到今,只有皇帝手中的權力過於集中和強大,才能鎮服地方,駕馭四海。為了爭奪帝位,骨肉相殘,父子相害的事情比比皆是。朱元璋一代雄主,卻逆歷史潮流而行之,當為重大失策。


歷史的小學生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先後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於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各藩府類似一種軍事組織,有極大的兵權,僅王府護衛就有三千至一萬不等了。朱元璋的藩封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並且對屬地的異姓功臣起到了監視、限制的作用。連朱元璋也不禁感嘆“朕無北顧憂矣”。

朱元璋為了防止分封諸王與西漢,西晉一樣出現七王只亂和八王只亂,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抵禦侵略。殘元勢力雖已退回大漠,但仍很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於是明太祖實行“諸王靖邊”的策略,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分佈在從東北到西北的邊防線上。因為他們擁有軍權,鎮守著邊塞,故稱之為塞王 。與後來明朝九邊重鎮的防禦範圍大體相當。

拱衛王室。朱元璋建都南京,依靠長江天險,防禦的重點卻在於長江中上游,歷史上,東吳,後陳,南宋,都是因長江中上游失守而國滅的。先後分封唐王,郢王,蜀王,湘王,潭王,楚王。鞏固長江防線。西安,開封,洛陽,歷朝故都,開封周王,洛陽伊王,西安秦王(已在九邊塞王裡),山東青州齊王和兗州魯王鎮守山東。西南鎮守桂林靖江王, 雲南岷王。

朱元璋時封王未就藩:遼東開原韓王,瀋陽沈王,甘肅平涼安王,徐王。



小貓打卡古蹟


事實上朱元璋大封諸王時也沒遇到什麼阻滯,除了一個葉伯巨之外,其他像李善長、徐達這些重臣都沒說什麼,聖旨一下直接實行而已。

封王這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無非就是為了給子孫們一些特權罷了。雖然葉居升說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可這也是少數,像秦朝沒封王還不是連二十年都挨不過。

在朱元璋看來:封王一事始終都是利大於弊的。


朱元璋封王的心思

和很多底層做起的領導一樣,給家裡人一些特權,一起來管理公司,畢竟親兒子總比外人能相信吧!特別是那些和朱元璋一起從刀尖血海滾過來的兄弟們,一朝得志就志驕意滿,開始欺負起人來了。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一口氣封了十王,最大的老二朱樉才十六歲,最小的朱檀才剛滿月。朱元璋此舉就是要用王爺來節制愈加跋扈的功臣,他給予了藩王極大的特權,而且多是軍事方面的,除了把他們安排在邊境重鎮之外,還特許他們擁有軍隊,一旦遇到戰事,就連老將們都得接受藩王的指揮。

朱元璋信任兒子們,除了因為國人身上特有的血緣紐帶外,更重要的是朱標早已確立了太子身份,而朱標的威望和能力也足以震懾藩王,加上他數十年累積下來的民心和人望,所以朱元璋並不擔心自己死後藩王會作亂。當然,不擔心不代表啥都不做,朱元璋雖然給了藩王極高的權力,但也會適時地打壓他們一下。

像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晉王朱棡,這兩人在諸王中地盤最廣、實力最強、錢財最豐、權力最大,有父親的支持,這兩兄弟有恃無恐,在其封國內犯了不少混賬事。而且他們是繼朱標之後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人選,離皇位太近了,自然免不了老父親的一頓“毒打”。





秦王朱樉管轄了秦地,包括今天的陝西省和甘肅、青海等地,而且屢立戰功,多次擊敗盤踞在西藏和青海等地的蒙古軍隊,實力為諸王之首。為此,朱元璋故意散佈有意遷都陝西的消息,在得到老父親的默許後,朱樉在國內大興土木、強徵賦稅、興建宮殿,連朝廷派去秦國的官員也因此多被抄家、勒索,有的差點連命都沒了。

朱元璋玩了一出“鄭伯克段”的戲碼,在朱樉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突然下令,以朱樉濫用民力為由召到南京,囚禁在宗人府。然後讓太子朱標巡視陝西,收集朱樉的罪證,當然朱元璋和朱標都說好了,不會真的對朱樉下手,只是嚇一嚇他而已,朱標回南京後力保朱樉,救下了這個弟弟,從此以後朱樉就夾著尾巴做人,再也不敢亂來了。

至於管著兵家必爭之地——太原的晉王朱棡,這人口碑很壞,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紈絝子弟,朱元璋早就聽說他的劣跡,只不過隱忍不發而已。到了朱樉案爆發後,朱元璋列了朱棡九項大罪,派錦衣衛去太原把他捉起來,正好這時太子朱標巡視完陝西,路過太原,就帶著朱棡投案自首,朱標力保老三,所以朱棡最後也沒事了。

兩兄弟經過這樣一打壓,對大哥朱標感恩戴德,從此洗心革面為國家做事,即使朱標最後也沒熬過他們,可秦王系和晉王系依舊效忠於朱標之子朱允炆,在靖難之役時和燕王朱棣血戰到底。

所以朱元璋分封諸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制衡功臣,維持好國家權力的天平,以確保自己百年之後大明江山還能依舊堅挺不倒,只不過朱元璋沒想到:他扶了一輩子的朱標會先他而去,他打壓了老二、老三,卻偏偏放過了一直潛伏著的老四朱棣,捉了一輩子的鷹,反倒被鷹啄了眼,這就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答案:朱元璋窮怕了,所以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富裕下去。從最底層的和尚乞丐,突然之間變成了當朝的皇帝,朱元璋對於權力有著無窮盡的慾望,所以他希望這些權利永遠保留在自己的後代子孫當中。

分析

在某一個電視劇當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是朱元璋和一位臣子湯和的對話。

湯和回到南京,把自己的所有軍權通通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開心,要請湯和和徐達吃頓飯。

湯和在酒宴上不經意間問到皇帝:如果你想把自己的所有權利都分給自己兒子的話,以你現在的身板還能生很多兒子,那所有的兒子都需要分封嗎?

朱元璋笑著說:那是必然。

緊隨其後湯和又問道:那你兒子的兒子,兒子的兒子的兒子,你的重孫子,你的重重孫子,他們都要有封地嗎?

朱元璋繼續說:那是必然。

湯和笑著說道:皇帝如此健壯,必然會生很多孩子,孩子再生孩子,子孫無窮盡,那不得把咱們大明朝給撐爆了呀。

朱元璋大笑,可是笑了三秒鐘,臉色一緊,緊隨問道:這句話是誰教你的?與此同時,朱元璋殺機畢現,嚇的湯和連句話都不敢說了。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的兒子都是封王的話,兒子的兒子也是藩王,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往下循環到第十代,整個明朝就已經達到了絕對不可以忍受的負荷度了。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崇禎年間皇家出現財政危機,主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的後人太能吃了,而這個時候預估的朱元璋後人預計有100萬人。

沒錯,這就是事實

朱元璋從小當和尚,當了和尚之後當乞丐,當完乞丐之後又參加起義,可以說自己一直處在溫飽線上。

朱元璋可以處在溫飽線上,因為自己能扛能忍能受,可是誰還沒有個疼兒愛女的心呢,朱元璋心裡想的是自己如此辛苦,絕對不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如此辛苦。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突然發覺朝中的大臣們他們會和自己爭奪權力。因為只有權力才是朝中大臣存在的意義,所以朱元璋緊趕慢趕通過胡惟庸把丞相這個官職給撤下去了。緊隨其後,又通過藍玉把朝中的武將砍掉一大半。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胡惟庸沒了,無非就是自己忙點累點,可是如果朝中沒有武將,其他國家的人前來入侵怎麼辦呢?

於是藩王的作用就登場了,朱棣手握重權安排在了北方,與此同時,朱元璋剩下的兒子們也都手握軍權駐紮在四處。

朱元璋可以這樣做,因為他是第1位皇帝,他有著無上的威嚴,但是第2位皇帝朱允炆就不願意了,緊隨其後的便是削藩,削藩之後是靖難之役,4年之後,朱家換了個皇帝。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關注、點贊、評論,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眾所周知,老朱的天下得來不易,他是從一個乞丐開始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最終爬到了巔峰。好不誇張的說,朱元璋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

出身卑微,生性多疑。對於來之不易的皇位,朱元璋坐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建國之後,他大殺功臣,除了從小一起跟他放牛長大的湯和,他幾乎殺掉了陪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說朱元璋是一個權利野獸,十分貼切。



朱元璋將喜愛的朱標立為太子,為了給朱標鋪路,他先是殺掉了大批功臣,然後開始大封藩王。朱元璋為什麼要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防止皇子們在京城爭權奪利

雖然朱元璋已經立了朱標為太子,但其他的兒子因為立過很多軍功,所以他們的政治威望和軍隊威望都很大。如果留在京城的話,朱元璋害怕他們會勾結大臣,結黨營私。



二、天下初定 邊防未穩

雖然這時的元朝已經沒落,他們退回了自己的老家,但仍然保存了一些實力。為了防止他們捲土重來,朱元璋必須派人鎮守邊疆。派大臣去是不合適的,也是不不放心的。因為朱元璋害怕他們會割據一方,自立為王。或者說也是怕他們會跟外敵勾結,如此裡應外合打進來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而選擇自己的皇子及一些近親,朱元璋覺得無疑適合是的。因為不管是皇子們還是他們的後代們,至少他們都姓朱。



三、防止藩王們造反

分封藩王其實也是朱元璋奪權的象徵。朱元璋分封藩王得同時,也削弱了他們的實力。還趁此收回了神機營等許多裝備經量的部隊,並規定藩王們不得隨意私自離開自己的封地。就連進京時間也要錯開。這一切都是為了害怕藩王們相互通氣,一起造反。


可惜朱元璋為朱標的未來鋪平的道路,朱標還來不及走就英年早逝了。而朱元璋也沒想到自己死後,第一個造反的就是燕王朱棣吧!他也不會想到自己為朱標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徒勞。


三七的歷史書屋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要從朱元璋的出身經歷說起。首先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貧民皇帝,從乞丐到皇帝歷時15年,堪稱奇蹟。朱元璋從小經歷喪父喪母,親人被迫分離,就連自己的老父親都無錢無地安葬,最後還是一位好心的鄰居借地安葬。此後,做了和尚,後來做過乞丐。朱元璋經歷了許多的苦難,辛辛苦苦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他不想自己的子孫後代過他的生活,所以分封藩王,永享朝延俸祿,只要大明江山一天在,就保子孫後代榮華富貴!


其次,還要從朱元璋的性格說起。朱元璋本身是一個多疑的人,不相信任何人,從他清除開國功臣可以看出!他不放心任何人為他守大明江山,他只相信自己的子孫,因為他認為只有讓他自己的子孫守邊塞,才能確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這也是他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重要的原因!
最後,分封藩王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以朱元璋的精明,不會看不出分封藩王的弊端。只所以堅持,他認為宋元的滅亡都是主弱臣強導致的,他辛苦打下的江山不能落入別人的手中。分封藩王,哪怕最後藩王造反,也是他的子孫,大明還是姓朱。

朱元璋為了保大明江山可謂費盡心機,分封藩王有利有弊,但他認為利大於弊。不管怎樣,朱元璋從一個乞丐,最後逆襲成為皇帝,都是一個傳奇!


雲飛061832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年號洪武,大明帝國正式開張。從建國伊始,朱元璋就開始考慮分封藩王的事。但很多大臣認為皇帝的藩王制度不可取,自漢代以來,藩王做皇帝藩籬的少,有不臣之心的多。藩王權力過大,容易成為中央政府的隱患。但是朱元璋不顧朝臣們的反對,依舊將自己的子侄們各個都分封為藩王,並將他們分封至全國各地,為他們建立王府,設置衛隊,甚至授予軍事指揮權力。

朱元璋為什麼會這麼執著於自己設計的藩王制度呢?除了前邊提到的讓藩王們戍邊衛國,護衛中央外,朱元璋還有更深層的考慮,他幼年父母雙亡,對食不果腹的窮苦日子刻骨銘心,當了皇帝以後,不願意後世子孫再忍飢挨餓,所以將自己的子孫都納入到帝國的供養之列,分封藩王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朱元璋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兒子均封郡王,依次類推,直至降級至奉國中尉便不再降級,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們,最低也能享受到奉國中尉的待遇,不至於淪落為尋常百姓受苦受難。

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認為自家的政權用自家人來守衛比較放心,外臣雖然可用,但是難免會遇到靠不住的,從他對功臣大開殺戒就能看出對外臣的不信任,用自家人的話,就算藩王謀反,都是自己的後代,政權仍然在他們朱家人手裡;而且,朱元璋為了防止朝廷權臣篡位,在《皇明祖訓》中給藩王們立下了規定:“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就是規定了朝中有奸臣的時候,藩王們有舉兵討伐奸臣,以清君側的權利,這一條規定簡直就為藩王造反提供了正當的理由,朱棣被逼造反,發動靖難之役就是打的這個旗號,所以,朱元璋力排眾議,分封藩王真正的原因是為了確保他打下的江山能夠掌握在他後代的手中,至於在後世哪個子孫的手中掌握,並不是那麼重要!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您的不同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