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

用戶62871773636


如果你曾經去過新加坡,相信一定會感覺到十分的熟悉和親切,因為你完全不必擔心自己作為一個外國人會有被排斥的感覺,也不用擔心像是到了別的國家那樣會有語言不通等困擾。


在這裡你不僅能夠聽得懂,還能夠看的懂,因為這裡到處都是簡體中文,甚至讓你恍惚覺得自己其實還是在國內,根本就沒有離開。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才會導致這樣的現象,又是為什麼新加坡會和我們一樣使用簡體中文呢?


1:新加坡的發展史


其一:殖民後的獨立


說到這個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雖然可以追溯到很遙遠的從前,但是其實一直都是很坎坷,在中間甚至有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沒有過關於任何新加坡的記載,沒人知道這段歷史,更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家經歷了什麼,一直到了新加坡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由於國家的弱小,於是在其他國家的大肆擴張下,只好淪為別人砧板上的魚肉,作了英軍日軍等的殖民地。雖然這段日子十分的屈辱,但是新加坡人民卻一直都是充滿希望,最後也是迎來了殖民後的獨立。


其二:政治因素導致的語言多元化


由於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基本上整個國家的百分之七十多都是來自中國的華人,在同樣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當中,中國的大批廣東福建等在歷史上一貫在外面闖蕩的人群跟著下南洋浩浩蕩蕩的勢頭來到了新加坡。


而作為一個大多數公民都是外來人口的國家,必須要選擇尊重人權,於是這些人也是精通各種語言,更是呈現了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而作為中國人居住最多的一個國家,大家說中文的機會很多,自然就成為一個交流最方便的語言。


其三:大力推行華語運動


正是因為大多數都是來自中國的華人,但是這些人又是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自己本土的方言。於是本就已經具有很多種語言的新加坡,更是要經受中文裡各種方言的困擾,雖然在新加坡,粵語和閩南話依舊有很高的使用比例,於是當時的政府為能夠解決這樣一個難題,就開始在國內推行了普通話的運動,因為以前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用英語交流。


2:與中國的關係密切


其一:總理推行中文


當時的總理李光耀作為國家最高的領導人,必須要有作為,這時候就要能夠得到民心,而大部分的華人就是自己最想要征服的人,為了爭取佔據新加坡大部分人口的客籍華人對新加坡的融入感和歸屬感,於是李光耀大力推行華文。


所以在華語運動中出了不少力的他可以說是為簡體中文做了很大的貢獻。


其二:緊跟中國步伐


隨著中國不斷的發展,蓬勃的經濟也是讓新加坡想要和中國搞好關係。從很多方面我們都是能夠看到新加坡和中國之間友好的往來,不管是旅遊業還是影視劇的娛樂行業,都是能夠看到兩國之間的密切關係。


歷史總探長


我想,這一定與當時執政的李光耀多少有關係。李光耀是有國際視野有些遠見卓識的領導人。港澳臺用繁體漢字,大陸用簡體漢字,港澳臺有多大,多少人?面積不過五萬,人不及大陸人口一大省之一半,兩利取其重,兩害選其輕,李光耀是精明的,在這一點上。

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是個島國,很小,不及我之一大縣,人口三分二以上屬華人血統,兩廣閩浙人後代特多,受大陸影響不少,使用漢字漢語言,傳統習慣也同,李光耀也不例外。早幾年,我有兩堂侄到新加坡留學並在那裡工作,一次回來過年,我就與他交流一些問題。新加坡是個港口城市,又已國際化,英語英文不可少,漢語漢文更重要,要長期在新加坡工作生活,而且生活得嫻熟自如,就要會漢語漢文,英語英文,馬來語,客家話,粵語等。

我的外公在解放前為逃抓壯丁,下南洋到馬來西亞的新山,在二十多前曾回來一次,僅帶他在馬來生大兒回,在我四十後才見外麼一面,舅父還比我四歲,使我驚異的是外公離開家鄉五十多年而鄉音不改,還是講一樣的家鄉話,那舅父與外公一樣講一口流利的家鄉話,寫漢字既懂繁體又會簡體。我深度與他交流,他可講流利的英語,馬來語,閩南語,粵語,普通話,家鄉話。講起傳統,好象他知道的不少,他這次是回來尋根的,他們都記著根在那裡,不忘根的一切,遊子在外,怎能忘根忘本?





樹德漢碩


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的奇特,它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華人佔到總人口的74%。既然華人佔主體,那麼按理說新加坡的國語應該是漢語了。但新加坡的國語並非漢語,而是馬來語。

其實馬來人在新加坡佔比並不高,但由於李光耀一直抱有“大馬來西亞夢”,因此新加坡將馬來語定為國語。順便也提一句,當年新加坡並非主動從馬來西亞獨立的,而是被馬來西亞開除後被迫獨立的。

不過雖然馬來語是國語,但新加坡官方基本上不怎麼使用馬來西語,新加坡官方的第一語言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漢語(新加坡稱“華語”)。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時,大多說新加坡華人的語言都是漢語,但不是普通話,而是南方十多種方言。

很多人將中國分成南方和北方,並且想當然的認為南方的習俗和語言是一樣的。但其實南方各地方言之間差距極大,有時根本無法正常交流。於是為了增強華人凝聚力,新加坡官方推行了長達40年的“華語運動”,在新加坡普及標準普通話。

除此以外,新加坡還效仿大陸廢除了繁體漢字,開始推行簡體字。

推行簡體字是李光耀一手提倡的,李光耀先生認為繁體漢字太過於複雜,不利於學習,因此堅決主張簡化漢字。

其實不只是李光耀,在二戰後,日本、中國大陸,甚至中國臺灣都曾對漢字進行過簡化。只不過日本的簡化程度比較輕,中國大陸的簡化工作更為全面,然而由於戴季陶的阻止,中國臺灣地區的漢字簡化運動以失敗告終。

1969年新加坡首先公佈了502個簡體漢字,此後又在1974和1976年兩次公佈簡化字表。新加坡所公佈的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基本一致,只有十幾個漢字不一樣。但是在1976年之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並且新加坡也同時廢除了傳統的注音符號,取而代之的是大陸地區的漢語拼音。

新加坡之所以採用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主要是為了方便同中國大陸的交流,畢竟文字是用來交流的,而作為一隅之地,新加坡單獨搞出一個簡化字體系意義不大,還不如與中國接軌,這樣便於以後的文化商貿交流。

現在事實證明,新加坡採用簡體漢字,說普通話,確實極大地便利了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交流。雖然現在漢語不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只要是新加坡華人,一般都會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中國遊客在當地旅行沒有多少語言障礙。

(作為一個新加坡籍歌手,林俊杰在中國交流完全無障礙,並且不只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都是會說普通話,像是梁靜茹、李宗偉這些大馬華人,其普通話都非常標準,在普及普通話方面,海外華人社會要比國內做得好)


千佛山車神


在中華文化圈裡有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除了大陸,像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甚至我們的港、澳、臺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只有新加坡使用的是簡體字。更讓咱們自豪的就是,就連漢語拼音,新加坡也跟咱們一模一樣。最自豪的您知道是什麼嗎?他們竟然也講普通話,儘管稍微有些差異!

我們出國到了新加坡,竟然感覺像回到家,“賓至如歸”有沒有?您說奇怪不奇怪,新加坡是中華文化圈裡面積最小,距離最遠的一個國家級的組成單元,為什麼在簡體字甚至漢語拼音上和內地(大陸)完全一致呢?簡而問之,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福垊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是華裔,而且華族佔得比例很大。

新加坡國父、內閣資政(現在稱為總理)李光耀是華人“移四代”。 這裡福垊說一句,新加坡的體制跟德國、印度相似,總統都是虛的。李光耀的曾祖李沐文在1864年下南洋,那時他才16歲。南漂的他後來愛情事業雙豐收,其夫人是華人後代。李光耀的祖父叫李雲龍(號猶虎),他雖然深受傳統的薰陶,但他更仰慕歐美文化。李光耀的父親叫李進坤。李光耀自小就熱愛傳統文化,上學時其祖父李雲龍非要給他填Harry(哈里)的英文名,為此李光耀還哭鼻子,才填了Lee Kuan Yew(李光耀的威爾瑪拼音)。上圖是1993年,新加坡華僑學校新校區建成後,校方要求內閣資政李光耀出席,文中書法,嵌入了李光耀和其夫人柯玉芝的名字。

新加坡總理公署屬下的國家人口及人才署今午公佈的《2019年人口簡報》:截止2019年6月底華人佔常住人口的74.4%。緊隨其後的是馬來人(13.4%)和印度人(9.0%)。

這些華裔甚至華人大多和李光耀的祖先下南洋一樣,都是來自內地沿海一代。他們對鄉情的眷戀,對祖先的緬懷,也就保留傳統尤其是漢字。又因為他們的祖先出身貧寒,他們書寫的漢字很多就是俗體字(古代的簡化字,但不太被官方認可)。其實我們現在的簡化字很多就是各個朝代的俗體字。

第二、普及教育,提高識字率,便於書寫,降低成本。

新加坡建國後,百廢待興。為了普及教育,提高識字率。新加坡學習我們對漢字規範和簡化,他們也開始對繁體字、異體字、自創字、俗體字進行規範和簡化。令人奇怪的是,他們最初有些簡化字和我們後來的二簡字非常相似。不知道的,我們的二簡字是不是也受到了他們一定的啟發。

新加坡教育部在1974年3月,頒佈了《簡體字總表》,將簡體字增加到2200多字,1975年又進一步完善。此時的新加坡的簡體字,完全就“拿來主義”,他們之前的類似於“二簡字”的自創字已經被廢止了。正如新加坡教育部高級政務司長蔡崇語國會上所言:

“我們目前採用的簡體字,實際上是把中國的簡體字引進來。

第三、仰慕內地強大,強化友好合作。

新加坡仰慕內地的強大,對祖先的國家(“祖國”)有著天然的好感和喜愛。此外,就是現實意義,就像蘭芳共和國臣服清朝尋求保護一樣。新加坡跟我們書同文、言同聲,也尋求我們的資助和合作,以便於在國際事務中和經濟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福垊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而香港臺灣反而不用?

二戰結束後,任何一個正常的漢語地區,都會使用簡體字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先說中國大陸為何使用簡體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繼續培養人才。可是人們發現,能夠熟練使用漢字的人,就已經算是知識分子了。剩下的文盲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還有8%是少數民族,不用漢字。這種文化狀況,對於和平建設新國家,是極其嚴重的一個制約因素。因此,我們以推廣簡體字和推廣普通話位抓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

漢字簡化運動,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中國從原來的八成文盲,變成了二成文盲。這樣的二八轉換,極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步。到改革開放時,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即便不會說普通話和當地方言,會使用漢字,也能順利行走中華大地。

同樣的,新加坡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新加坡,原本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可是馬來西亞執行了"馬來人優先"的民族政策,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就開始獨立。恰好,馬來西亞當局害怕新加坡華人的政治優勢,也就達成了新加坡獨立建國的協議。

新加坡獨立後,成了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境內有主要有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少數歐亞其他民族,僅官方語言就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印度語(泰米爾語)四種。殖民地時期,只教授英語,不教各民族的母語。新加坡獨立建國後,則是繼續認定英語位第一語言,漢語則成了第二語言。

(藍色是繁體字,綠色是簡體字,黃色代表使用本國文字)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是一個華人,他是說,華人大都是沒有文化的漢族苦力後人,讓他們能夠讀書寫字,新加坡才能獲得大發展。這一點,和大陸(還有很多新加坡華人固執稱為"國內")的理念毫無二致。

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實行的是民主制度,華人在境內佔有80%的人數,經濟上也起到控制作用。新加坡政府推行簡化字,同時也是眾望所歸,順應民意的過程。當時,新加坡的學者和教育界人士,看到中國(1955年開始)和日本(1946年開始)推廣簡化字的成功經驗,已經開始了自發的漢字簡化運動。

1968年以前民眾已經自發在使用簡化字了。到了1969年,,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 年頒佈《簡體字表》,廢除了原本民間管用的不合理的簡化方法,推行了502個試驗性質的簡化字。這一時期,新加坡的漢字簡化,可以說是探索時期,醞釀時期。

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頒佈《簡體字總表》,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全面接軌,原本試驗使用的自造簡化字,基本全部廢除。

也就是說,新加坡推廣簡化字,實際上比日本晚了28年,比中國大陸晚了19年。為何會有這麼長的拖延時間呢?這是因為,新加坡從1965年才正式獨立,作為南洋群島的小島國,必然要背靠美國才能自保和發展。當1971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新加坡就馬不停蹄開始簡化字改革了。

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甚至包含日本,都馬不停蹄開始簡化字改革,為何香港和臺灣沒有推行簡化字呢?

這是因為,繁體字本身就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愚民。

繁體字難寫難認,這是一種文字致命的缺陷。對於文化教育界來說,必然急切地要廢除他。甚至魯迅、趙元任等人都說過"漢字不廢,中華必亡"的話。可是,對於統治者來說,並不願意廢除繁體字,因為繁體字能夠大大增加平民階層的學習難度,壓制他們的上升空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階層固化。

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港英當局當然不願意掃除文盲,否者殖民制度怎麼維持?臺灣是先總統 蔣公戡亂建國之地,必須獨裁專斷,老百姓學會寫字了,秘密警察該多忙啊!


歷史知事


1929年的《新國民日報》,當年新加坡本地的中文報紙裡,都採用中國的繁體字和豎版排版,提到中國的時候也說的是我國,當時的新加坡,是中國人眼中的南洋,一個適合避難、淘金的寶地。

1973年,新加坡第一家NTUC開業時,李光耀出席開業典禮,當時用的還是繁體字。

1979年,李光耀發起“講華語運動”,看後面的佈景板,用的已經是簡體字了~

1968年8月,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該表審訂了502個簡體字,又稱《502簡體字表》。但是這些字的簡化並不全面,其中還有新加坡本地特有的簡體字






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不同、當時稱為(“馬新簡體”),如“窗 → 囪、貌 → 皃、嘴 → 咀、留 → 畄、答 → 荅、覆 → 覄、算 → 祘、解 → 觧、檳 → 梹、場 → 㘯、惡 → 悪、發 → 発、廢 → 廃、國 → 囯、劃 → 劃。”等等。


1971年,新加坡出版的華文第二語文小學課本採用漢語拼音,同時用“注音符號”給課文的生字注音。第二年,新加坡的語文課本便不再使用“注音符號”,只剩漢語拼音。

1974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頒佈《簡體字總表》,把簡體字增加到2200多字;1976年5月 發佈了更加完善的《簡體字總表》修訂本。



該修訂本刪除了新加坡本土的簡體字,以及中國大陸並沒有簡化而新加坡加以簡化了的簡體字;同年,教育部頒發《異體字表》 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畫。 20 世紀 80 年代起,新加坡政府開始推行 “講華語運動”,要求華族(約佔77%)英文姓名一律按照中國大陸的讀音、採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政府領導人以身作則,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名字拼作Lee Kuan Yew,而他的孫輩李修齊(Li Xiuqi)和1989年出生的李弘毅(Li Hongyi)的名字卻都用漢語拼音拼寫。 此後新加坡的簡體字和漢語拼音與中國大陸地區通行的簡化字基本完全相同。





至於為什麼用簡體字?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簡單!畢竟現在的新加坡上個華語課都很痛苦,這要是還得學繁體…… 還有一個原因,70年代末,李光耀開始和中國接觸,他判斷:中國一定會崛起!他在回憶錄中曾經說過(大意是這樣,非原文):我們都是沒田沒地的文盲之後,到南洋混口飯吃都能如此成功,你們都是中國本土的秀才狀元之後,沒有理由不成功。



因此,在漢字的使用上,李光耀選擇跟隨中國大陸,全面推廣簡體字。 所以我的總結是: 1、新加坡是1976年開始正式使用簡體字,而且用的是和中國大陸一樣的拼音和簡體字表 2、新加坡是一個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國家,無論是確定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還是改繁為簡,都是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


子非魚


看我看我看我~

新加坡官方語言有四種,其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一個人至少會說、會讀、會寫至少下列語言之一英語、馬來語、中國官話和泰米爾語。現在新加坡的年輕人大部分在家裡使用英語交流,而且是獨具特色的singlish,口音特別重,說實話不太好聽。在新加坡,普通話被稱為華語。新加坡的華人也分為兩派,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海峽華人在公共場合講英語,在家裡大多數都講華語,還有很多人講潮州話、閩南話。前者以陳嘉庚為代表,後者以李顯龍為代表。由於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為了更好的與中國交流和方便暴增的中國遊客,現在的新加坡也跟上形勢利用戶外廣告等形式大力推廣華語。

我們有所瞭解,當初中國政府百廢待興時期,推廣簡體字主要考慮降低普通民眾識字成本,從而降低教育成本,大幅降低文盲率,能夠更快的恢復生產建設祖國。而新加坡使用簡體中文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大體分為兩個原因:第一,政府因本地華族學生在學習華文方面的困難,決定採用簡體華文和漢語拼音。第二,希望本地華文的應用能和華文的根源地採用簡體字的中國大陸掛鉤,方便互相交流溝通。在1969年新加坡政府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均與中國公佈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佈了《簡體字總表》,收錄簡體字2248個,包括中國公佈的所有簡體字,國家法令規定標準漢字採用中國國家標準。這個過程說明新加坡對大陸地位的判斷,認為大陸將在亞洲擁有較大的話語權,晚用不如早用,根本上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


萬國國際


新加坡,一個華人佔據74.2%的國度,獨立於1965年,因為脫胎於馬來西亞,又曾經被英國殖民,所以官方語言有四種,一是漢語,二是馬來語,三是英語,四是泰米爾語。

雖然華人人口比較多,但為了和國際接軌,新加坡公立學校主要是用英語授課。重要場合,也一律用英語。而漢語,則主要是學校的一門“語言課”,如同中國的“英語”課,那漢語豈不是沒有發揮空間了?

有,發揮空間還很大,畢竟,三百多萬的華人,不說漢語,那也是不可能的。在華人學校中,全部是用漢語授課的。

無論是華人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的“漢語課”,都選擇了簡體字,而不是繁體字,這和港臺完全不同,這到底是為什麼?

(漢語簡體字)

新加坡選擇漢語簡體字,最重要的原因是簡單,容易普及

新加坡獨立後,統一語言,方便管理,成了政府很迫切的一件事情,除了向全民普及英語,另外就是要普及漢語,畢竟華人太多。

普及漢語,就要從漢字入手。此時,當政者是李光耀,對於漢字的選用,李光耀有兩個選擇,一是簡體字,一是港臺繁體字。

對於港臺繁體字,李光耀等人直接否決了,因為難寫難學,不容易推廣。

而直接用大陸的簡體字系統吧,當時處於特殊時期,中國的簡體字系統還有待完善,而且中國民間出現很多自造簡體字。因此,感覺暫時還不合適。

於是,新加坡準備自己進行“簡體字改革”,這可以嗎?結果說明,不可以。

在1969年時,新加坡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整體有200個字,包括新家坡自己發明的78個字。但這200個字確實不夠用,於是,在1969年-1976年期間,新加坡形成了簡體字、繁體字、異體字、自造簡體字,雜糅合用的局面。

該怎麼辦,繼續這樣嗎?

李光耀選擇和中國的簡體字並軌

用了幾年自己的簡體字,感受了幾年簡體字和繁體字同時存在的情況後,李光耀等人放眼一看,發現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優化得更好了,於是開始組織商議,需要不需要和大陸的簡體字並軌。

答案是肯定的,一是好的漢字系統為什麼不用?二是,很顯然,漢語文化的主流是在大陸,和中國簡體字並軌,對新加坡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幫助更大,對經濟往來也是大有益處。

於是,從1976年開始,新加坡全面使用中國的簡體字系統,包括拼音系統。

不得不說,李光耀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那麼小的一塊地(新加坡只有719平方公里),能成為亞洲地區最為繁榮的國家之一,這不得了。

正是李光耀選擇了漢語簡體字,才使得漢字在新加坡的“普及和推廣”進步神速。而選擇簡體字的最重要原因,就如同上文中所說,簡單好學好推廣,更重要的是,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系統並軌,有助於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往來。


藍風破曉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要有四個族群,其中華人人口最多,佔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其他少數民族。新加坡官方語言有4種,即英語,馬來語,漢語和泰米爾語。

雖然新加坡是一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但實際上,很多當地的華人還是說漢語,而他們的漢語並不是閩南語和粵語等地方方言,而是正宗的普通話,雖然發音音調有點不同,但基本上和普通話沒有什麼兩樣。在語言上新加坡和大陸非常相似,在文字上,新加坡和大陸也是完全一致,採用的是簡體漢子,而不是港澳臺等地區採用的繁體字。

新加坡為什麼要實行簡體字?

從我們漢字的發展模式看,其實漢字幾千年來一直是在走簡化路線,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漢子和度量衡,文字方面採用的是小篆,小篆因為非常複雜,全國能夠認識並應用的人很少,所以在古代,識字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學術,能夠識字在古代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文字的普及要求越來越高,原來複雜的小篆文字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漢子經過了幾次改革後,到解放前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繁體字了。

建國後,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文字改革,把繁體字精簡為簡體字,這一改革歷史意義非常大,其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把全球第一文盲大國的帽子給摘掉了。因為簡體字簡便易學,小學生就能很快識別,這一改革,極大推進了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

而從世界範圍看,日本、韓國一些以漢字為原型的國家也在走漢字的簡化路線,如日本現在的文字其實就是漢字的簡體化。同樣,在新加坡,從建國開始,新加坡也在積極推動漢字改革,1969年新加坡教育部頒佈《簡體字表》,推行了502個試驗性質的簡化字。但這一時期推行的並不理想,很多漢字簡化的也不科學。後來,新加坡乾脆就不用原來的簡體字了,到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頒佈新的《簡體字總表》,這次新加坡就聰明多了,與其自己研究如何改革漢字,還不如拿來主義實用,於是他們全盤照抄照搬我們大陸已經成熟化的簡體字,在全國推廣簡體漢字。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智慧。推行與大陸一致的漢字可以加強與我們的關係,雖然新加坡在推行簡體字時我們經濟還差得很,但是李光耀的眼光很長遠,果然,40年後,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為新加坡和我們語言相同,文字相同,種族相同,所以,新加坡的經濟得到了我們的大力支持,正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我們祖國繁榮昌盛,也順道帶動了新加坡的發展,而簡體字在這其中顯然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國縱橫


新加坡,亞洲四個發達國家之一,也是除了中國之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也是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第二個大規模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新加坡普及簡體漢字,這還要歸功於首任總理,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之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在新加坡561萬人口中,華人人口超過300萬,佔新加坡人口比例達75%,每四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三個是華人,是除了中國之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雖然英語是新加坡第一官方語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近代是英國殖民地),但新加坡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與中國同步普及簡體漢字。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新加坡首任總量,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李光耀是祖籍廣東梅州的華人。




作為移民國家,新加坡民族成分稍顯複雜,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南亞人和世界各地新移民組成,多民族造就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異域風情。但新加坡畢竟是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自新加坡共和國成立起,華人在新加坡的幾乎任何領域都佔據強勢主導地位。因此,漢字在新加坡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雖然是個從小就接受英式教育後又留學英國劍橋的學霸級領導人,但是他的國語水平卻一點都不差,他還寫了一本叫《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的書介紹自己學習中文心得。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宣佈自行獨立,獨立之後新加坡實行“英語+母語”的雙語教育政策,這裡的母語值得就是中文漢字。新加坡很早就意識到簡體漢字對文化知識普及的重要性,由於漢字最困難的就是書寫能力的學習,在一點上,新加坡都不約而同的巧妙的和中國同步,那就是大力普及簡體漢字。




1969年,新加坡政府教育部頒佈《簡體字表》,彼時只收錄了502個簡體漢字。1974年3月又再一次頒佈了《簡體字總表》,這一次收錄的簡體字增加到了2200多字。1976年5月在前兩版的基礎上發佈了更加完善的《簡體字總表》修訂本。該修訂本刪除了新加坡本土特有的簡體字,以及中國沒有簡化而新加坡加以簡化了的簡體字;同年,教育部頒發《異體字表》 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畫。此後新加坡的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地區通行的簡化字基本相同。至此,新加坡簡體漢字徹底與中國接軌,其簡體字發展普及的時間幾乎和中國相同,在這一點上兩國可謂是心有靈犀不約而同。


此後,新加坡又廢除漢字豎排豎寫,改為橫排橫寫。1971年起開始大規模普及漢字拼音。為了鼓勵新加坡華人接觸學習漢語,1979年9月7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大會堂主持“推廣華語運動開幕典禮”,新加坡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漢語推廣運動。時至今日,新加坡人的漢語水平已經是除中國之外最好的一個國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李光耀對簡體漢字不遺餘力的支持普及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