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蓋州|牌坊石棚話古今

遇見蓋州|牌坊石棚話古今

  從小在什字街大山裡面長大的老人告訴我們,據祖輩傳說,3000年以前曾居住著一群古人類,他們在這裡生活繁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牌坊石棚群位於蓋州市什字街鎮牌坊村,共有石建小石棚群四十座,分佈在連雲賽村、鄒屯村、牌坊村南團山上和牟家溝西崗上。依次排列,由山巔向西南延伸;分地上、地下兩種類型。地上石棚以自然石板為材,地下石棚石板多經加工,多而密集。

遇見蓋州|牌坊石棚話古今

  據《營口市文物志》記載:“牌坊石棚群的地上石棚,以1、8、13、19號為代表。1號石棚座落在團山之頂。長軸東西向,室長2.7米,寬1.7米,高0.75米。蓋石、東壁石已不存,北壁石上部被砸斷。西壁石長2.00米,高0.75米,厚0.35米;南壁石長2.30米,高0.75米,厚0.20米;北壁石長2.30米,地上純高0.20米,厚0.20米;底石厚0.20米,長寬與室相同。地下石棚,以2、10、21號為代表。2號石棚,東西向,室長2.3米,寬1.74米,高0.80米。無底石,壁石經加工,薄厚一致。蓋石與崗面平。10號石棚,東西向,被破壞,從遺蹟看室長1.34米,寬1.00米,高0.90米。再從石棚中扔出的黃沙土中,揀到紅褐色夾砂厚疊唇小平底筒形罐口沿、腹部殘片及器底等。21號石棚,東西向,室長1.74米,寬1.00米,高0.90米。蓋石和東壁不存,北、西二壁石保持原位,無底石,在石棚內黃沙土中發現紅褐色夾砂陶罐底和腹部殘片等。”

  據瞭解,石棚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存,多為當地出土,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它們是“崇拜石洞、崇拜石頭”原始宗教意識的產物——聰明的人類祖先迸發了“巨石文化”的創造靈感,開始了屬於山林人的發明與創造。弦紋陶壺和疊唇筒形罐,年代為東周時期。

  石棚較之於石蓋墓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僅用整塊大石板作石蓋,而且還用大石板作為壁石,幾塊石板搭起了巨石建築物。其結構是三面立有石板,前面開口,有半截子封門石,頂蓋石既寬且長,形成棚廈。

  先人模仿天然石洞的樣子,用巨大的石塊搭建出人工石洞,以山林子孫的虔誠和智慧為氏族建造一處祭祀的場所、一座精神的聖殿。幾千年後,歷史學家們把這種人工的“石洞”稱為“石棚”。

  什字街鎮牌坊石棚群,大部分石棚所在地都發現有遺址,石棚坐落於遺址之上,石棚與遺址同時代或石棚稍晚,相互關係密切。石蓋墓是遼東地區晚期青銅文化的遺存形式,在“三普”前,主要分佈於遼東半島的大連、營口、丹東地區,往往是幾個或十幾個石蓋墓聚集成群,有的還與石棚共存於一地,如什字街鎮牌坊石棚群等,都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3000年前,石棚周圍聚集著原始氏族部落;3000年後,現代人仍然在附近聚集居住形成村莊;這裡是3000年前祖先選擇的生存地點,在3000年後仍然發揮著作用。讓筆者感到有些驚奇的是:什字街鎮牌坊石棚群,幾乎每一座古老石棚遺蹟附近如今都坐落著村莊。

  從十字街鎮牌坊村的石棚裡出土的一大“古董”,一柄商周時期青銅短劍,只有半尺長,是全國至今唯一從石棚裡發現的青銅器,還有牌坊村牟家溝一小石棚群中發現一件素面夾砂,對於研究石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石棚的用途,在石棚中發現人骨及隨葬品,顯示了石棚的墓葬性質,其他的石棚中也有類似發現。最初有人認為是先民用做祭祀的建築,現在則確定它是一種墓葬形制。至於後來的人們利用某些石棚做了宗教或祭祀場所,那已不是先民的初衷了。﹝于學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