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能認出兩個就不得了

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對音樂的熱愛,在音樂傳承的過程中,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也隨之流傳下來,為我國傳統的樂器增加不少繁榮景象,今天就和門道君找找看我國少數名族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葫蘆絲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能認出兩個就不得了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吹奏樂器,它是生活在中國西南部地區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數民族最喜歡、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葫蘆簫和其它簫類樂器一樣,音量比較小,但是,它的主管發出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一種含蓄、朦朧的美感。由於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因此,有人又被稱為“葫蘆絲”。

蘆笙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能認出兩個就不得了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蘆笙,也是文山苗族的主要樂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徵,是表達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紐帶,和苗族人民奮進向上的精神支柱。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

馬頭琴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能認出兩個就不得了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巴烏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能認出兩個就不得了

巴烏,屬竹管銅簧樂器。是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族吹奏樂器,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巴烏音量較小、音色非常地柔美悅耳,很像一對鍾情的戀人在互訴欣悅,低訴衷腸,所以每到晚間,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自己的衷情,傳遞愛慕之情。西南地區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

56個民族,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少數民族的樂器不勝枚舉且都別具特色,為我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藝術和文明都不該失傳,需要我們去傳播和發展,讓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