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靈山縣民族民間傳統藝術表演薈萃


“跳嶺頭”作為靈山縣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被評為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明朝嘉靖《欽州志》卷一《風俗志》記載::“八月中秋假名祭報,扮鬼神於嶺頭跳舞,稱之為“跳嶺頭”,在靈山流傳至今已經超過500年的歷史。它是一種以戴面具驅鬼逐疫的形式出現在鄉間村落之間的集體祭祀活動,地點一般在村邊的山坡上,故稱為“跳嶺頭”。

靈山縣“跳嶺頭”活動一般安排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這是 “跳嶺頭”活動的時節。每個鄉村有演出日期,稱為“嶺頭” (節日)。表演內容多數是祈禱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驅邪捉鬼等。樂器有象鼓、高邊鑼、馬鑼。 跳三師是“跳嶺頭”的主要表演形式,一般由三人頭戴四方形竹織面具,手執朝鐧手鈴,一邊唱一邊跳,舞蹈特色為走三角,一人背對背,一人面對面,步伐以踮腳為主。

圖為靈山縣“ 跳嶺頭”活動傳統保留節目~捉蛤精”,它是代表整個“ 跳嶺頭”活動結束了


靈山縣民間認 為“獅”乃動物之王,雄偉之物,更能驅邪趕鬼,可以帶來吉祥。因而春節期間舞獅尤為熱鬧,獅隊全 部出動,或表演、或登門賀年,有的伴以武術表演。表演程式各地大同小異,有大鼓、高邊 鑼、鈸、嗩吶等打擊吹奏,按節奏行舞。 靈山舞獅也叫“ 舞醒獅”,屬於是“南獅”一派。

圖為靈山縣採茶戲《劉二姐鬧嫁》的劇照。採茶戲是靈山縣一種地方戲種,表演時一般1男2女或1男1女,男的頭扎凹凸髻,手執扇,女的包頭飾,手拿帕巾,有獨唱、對唱、 對白、表演唱,載歌載舞。道具有帕巾、扇、綢帶、酒杯、錢鞭(有單錢鞭、雙錢鞭)、花傘 等數種。舞蹈動作活潑、歡快,主要動作有扇花、腳花、屈膝丁字步、矮步、密步等十多種。 舞蹈風格悠柔、多情、細膩。

圖為靈山縣採茶戲《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來源成語故事: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比喻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