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婦奉養3位母親,養大8個孩子,全家39口人生活幸福,惹人羨慕


1951年,杜雪娥隨丈夫趙清武從河南省博愛縣柏山鎮酒奉村到焦作生活,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靠每月微薄的工資維繫生活。8個孩子的相繼出生,使這個家庭充滿了希望,也為他們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圖為柏山鎮黨委副書記張靜在酒奉村,向重返家鄉的杜雪娥老人講訴村裡發生的變化。

杜雪娥一直掛念著體弱多病的婆婆,丈夫的工資發下後,杜雪娥總是先給婆婆抓藥。每週,她都要把家裡僅有的細糧和粗糧搭配在一起,做成包子、饅頭,和丈夫一起送到婆婆家裡。圖為酒奉村兩委把杜雪娥等人樹立為村裡的巾幗典範。

後來,杜雪娥的婆婆臥病在床,在杜雪娥的照顧下,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在孝順婆婆的同時,杜雪娥也盡心孝敬自己的兩位母親:生母和養母。圖為杜雪娥的兒子為酒奉村今年考上的大學生戴上大紅花。

杜雪娥從小在養母家長大,懂得感恩。長大後,她在養母的鼓勵下找到了生母。“很多人認為,找到生母就是多了一份負擔。我覺得,就是再窮也要找到生母,盡我一份孝心。”杜雪娥老人說。圖為在酒奉村,杜雪娥出資10000元資助村裡的10名大學生,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為了掙錢,杜雪娥和丈夫開荒種地,上山割荊條編成用具賣給礦工,下河撿石頭,砸碎後賣給修路人……就這樣,杜雪娥和丈夫養大了8個孩子,贍養3位母親,並幫助老家的親人。圖為杜雪娥老人資助的三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


潛移默化下,傳統美德在杜雪娥家庭得到傳承。杜雪娥老人的大兒子趙風錄每天都要牽著她的手到小遊園裡散步。二兒子趙風禎,每天早上都在杜雪娥老人起床前把買好的早餐送到家中;小兒子趙方去外地參加活動,經常帶著母親。圖為杜雪娥老人與酒奉村幹部交談,為村裡建設獻計獻策。

很多人說婆媳、姑嫂不好處,在杜雪娥老人家裡從來不是問題。杜雪娥老人自豪地說:“二兒媳來家裡,從來都不空手。”“我的小女兒買房錢不夠,老大把當時僅有的幾千元存款都給了她。”圖為杜雪娥老人去看望村裡的困難群眾。

2014年,一大家人經過商量後決定,從趙清武、杜雪娥兩位老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成立清雪堂。2014年8月,在趙方的提議下,“清雪堂教育關愛基金”成立了。圖為村民們與杜雪娥老人開心地聊起她剛嫁到酒奉村時的場景。

2015年,杜雪娥老人為單親孩子送去2000元善款;2016年,杜雪娥老人帶領全家人為福康學校的孩子送去愛心物資;近日,杜雪娥老人還將資助一批貧困大學生……圖為村民見到杜雪娥老人,親切的往家裡請。

良好的家風影響了每一個家庭成員。杜雪娥的二兒子趙風禎經營一家企業,設立了“最佳孝道獎”,員工父母過生日時可帶薪休假一天。趙方從事教育事業,向貧困家庭的孩子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學習用品。圖為村民們帶著杜雪娥老人逛村景。

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近年來,這個以杜雪娥老人為軸心的四世同堂大家庭,獲得了很多獎盃和榮譽。圖為在酒奉村的老槐樹下,村民們向杜雪娥老人說著村裡這些年的變化。

見到昔日的老鄰居,杜雪娥老人和她們有說不完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