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大理段氏

揭秘大理段氏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記載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生二兒子共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共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死後,莊公即位,共叔段與姜氏合謀造反。莊公獲悉後派兵討伐,共叔段大敗,逃到一個叫“共”的地方。共叔段的後代為了紀念他,把原姬姓改為段姓。隨後,共叔段的子孫為避難,有一部分遷往北方,一部分從潼關西向,一路經過長安、扶風、隴縣、天水、蘭州,直至武威、張掖、敦煌。而武威段氏就是雲南大理段氏的先祖。

揭秘大理段氏

揭秘大理段氏

在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中,大理段氏以一陽指、六脈神劍的武林絕學被稱為“南帝”。偏安於西南一隅的富庶小國、仁慈浪漫的國君、奇特的出家為僧禪讓王位習俗,都讓大理段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史料記載:唐宋時期,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族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在這裡相繼統治了317年(737-1053年)。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忽必烈滅亡之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這就是雲南段氏的來歷。

揭秘大理段氏

揭秘大理段氏

北方段部大概於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佈在遼西一帶,至魏末晉初勢力逐漸強大。公元4世紀初,已成為東部最強盛的部族之一,管轄範圍西接漁陽,東界遼水。先祖日陸眷最初因亂世被賣給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做家奴。後來漁陽鬧饑荒,日陸眷因為身強力壯被主人派到遼西擴張地盤。他招納了很多在遼西各地的鮮卑人,其中還雜有烏桓人、匈奴人、漢人等,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段氏鮮卑集團,日趨強盛。日陸眷死後,他的弟弟乞珍接班,乞珍把女兒嫁給了慕容部的首領慕容廆,生下了前燕第一個皇帝慕容皝,從此,段氏與慕容氏世代通婚,所以《天龍八部》慕容復和段譽其實是實在親戚。

揭秘大理段氏

揭秘大理段氏

武威段部第一世祖被公認為西漢文帝時北地督尉段仰,最先到達雲南的是北魏朔州刺史段嚴,正是武威段氏始祖段仰的後人。大理國第一世皇帝段思平,正是段嚴的後人。對於大理段氏來源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大理段氏的取名有著明確的北方鮮卑族的習俗。段思平其子段思英、孫子段思聰,父子名字中都有“思”字。這並不是“段思”氏,而是北方鮮卑族姓名中的習俗。再有大理段氏父子以重名製為主,連名製為輔,不同於漢族的避諱。從重名制上看:姓名三個字,第二個字祖,父,子,都一樣。比如“段正淳,段正嚴,段正興”,“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從連名制上看:父親姓名最後一個字是兒子姓名第二個字。比如“段思廉,段廉義”。再來看看這接連五個皇帝“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前三個是重名,後三個是連名,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是倒名。如果是漢族,一個朝代接連五個皇帝的名字,是絕對不允許如此重複的。

揭秘大理段氏

段譽

揭秘大理段氏

由此,學者推斷,大理段氏先祖,正是共叔段之後,先遷武威,然後遷徙雲南。大理政權後來被蒙古所滅,但大理段氏,卻沒有從此終結,他們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後,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抵抗到了最後。《天龍八部》中著名的段譽歷史上受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他勤理政事,愛民用賢,是一個好皇帝,並不是金庸筆下的那個“花痴”。不過最後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弄得心煩,晚年也出家了。段智興,《射鵰英雄傳》中著名的南帝一燈大師,歷史上並沒有出家,在位期間,大修佛寺多達60個,小國如此折騰,國力逐漸衰落,一點都不聖明。

揭秘大理段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