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引言

若要問在早期中國古代的歷史中,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民族是哪一個?那答案非匈奴民族不可。從秦到漢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匈奴一直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從未中斷過,直至南北朝時期匈奴這個名字才最終消失在了史冊當中。可以說,匈奴民族伴隨了早期中國的發展歷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匈奴民族的崛起,和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有著莫大的關係,此人便是冒頓,後人也稱其為冒頓單于(匈奴君主的稱號)。那麼,匈奴民族從何而來?冒頓單于又是如何帶領匈奴民族走向崛起之路的?本文便來詳細講述一下這段匈奴帝國的歷史。

古老的民族

匈奴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匈奴的祖先名叫淳維,是"夏后氏之苗裔",唐代的司馬貞在他所撰的《史記索隱》中引張晏的話對司馬遷的這段記載有所解釋:"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同時引《括地譜》的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獯粥也叫做葷粥,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叫法,東漢的服虔認為:"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認為葷粥就是後世所稱的匈奴(《括地譜》中言夏桀的兒子獯粥,當時淳維的別稱),而近代的史學家王國維在他的《鬼方昆夷獫狁考》這篇文章中也認同了服虔的這種說法,並更進一步的指出,商朝時期的鬼方,周朝的獫狁,春秋時期的戎、狄等部族都是匈奴的別稱。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匈奴

從以上眾人的說法來看,匈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之前,《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黃帝"北逐葷粥"的歷史記載,雖然這段歷史屬於中國歷史的傳說時代,但也可以說明匈奴歷史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而到了夏朝末年之時,夏桀的一個名叫淳維的兒子在殷商取代夏朝的歷史時節逃奔到了北方,與原本活躍在北方的葷粥等部族融合,從而誕生了匈奴這一支種族。其後再經歷商朝與周朝的發展,雖然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號,但匈奴部族一直活躍在中國的北方,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而匈奴名稱正式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則晚至戰國末年之時,趙國的名將李牧常年駐守北疆,曾大破匈奴逼其北徙,十數年不敢南下牧馬。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史冊上才正式對北方的這一遊牧民族有了一個固定的稱謂,此後一直沿用。

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古老的匈奴民族其實與華夏民族同源共祖,都是炎黃子孫的後代。

但是,司馬遷的這個記載可不可靠呢?如果單就《史記》這部書而言,其史學價值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其中的《殷本紀》中,詳細羅列了殷商時代各帝王的傳承譜系,但是歷史上有不少史學家曾質疑司馬遷記載的可疑性,因為並未實際材料的佐證,而且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是周厲王共和元年(前841年),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段之前,雖然我們知道歷史上發生了哪些事,但是並不清楚具體發生的年代,這就給歷史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明了司馬遷對殷商帝王傳承譜系記載的可靠性,除了個別名字與輩分的排序錯誤外,大致是沒有問題的,這就說明司馬遷一定是看到了記載殷商時代的可靠歷史資料,才能夠寫出《殷本紀》的。那麼同理而言,司馬遷認為匈奴與華夏族同源共祖,應該也是有相關的文獻記載佐證,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當不是司馬遷胡說。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司馬遷

然而,我們也要重視司馬遷在《史記》中表露的一種歷史觀,那就是所謂大一統的歷史觀。司馬遷生活在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漢武帝積極從事於開疆拓土的事業,漢王朝不斷向四夷用兵,矛盾可謂非常尖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大一統的歷史觀也逐漸盛行,具體表現在統一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司馬遷在寫《匈奴列傳》的時候特意提到其先祖為夏后氏的後裔,其實也就是在有意強調漢與匈奴共祖,從而希望緩解當時激烈的漢匈之間的民族矛盾,以期促進漢匈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這從司馬遷對其他民族歷史的記載中也可見端倪,例如他在寫東越的歷史時,開篇便指出其為勾踐之後裔,而在《越王勾踐世家》開篇中即言勾踐為大禹的後裔,這就說明越人與漢人也是同祖。

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否認司馬遷認為匈奴與華夏族同源共祖的記載,但考慮到其在《史記》中所表露出的這種大歷史觀是否能夠真實的反映歷史的真相,也需要抱有一定的懷疑。總而言之,在華夏族與匈奴部族漫長的歷史交往過程中,不排除有華夏族的人民融入匈奴部族,也不排除有匈奴部族的人民融入華夏族,雙方其實是一個互相交往融合的過程,這應該才是歷史的真相。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史記

然而,有著古老歷史的匈奴民族雖然與華夏族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在這段漫長的交往歷史中,戰爭其實一直佔據著主流。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華夏民族和以遊牧文明為代表的匈奴民族,雙方之間的戰爭是漫長且激烈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鬼方等北方部族侵擾的記錄,《詩經·小雅·采薇》中的詩句:"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春秋時期的戎狄滅衛,齊桓公存危繼絕等等,都是雙方殘酷戰爭的真實記錄。而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華夏民族歷經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統一漸漸成為歷史的大趨勢之時,華夏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交往與戰爭,也勢必要發生新的變化,雙方的歷史在此刻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冒頓單于與匈奴的統一

匈奴民族的崛起和冒頓單于有著莫大的關係,但冒頓卻並不是匈奴民族的興起者,讓匈奴興盛起來的人其實是他的父親頭曼單于。

頭曼單于是歷史記載中的第一任匈奴單于,單于是匈奴首領的稱號,意味廣大之貌,其全稱按照漢書的記載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用現在的話說,單于的意思就是天下最廣大,最偉大的人。從這個稱謂的出現可以看出,匈奴部族已經出現了權威性的領導,原本各部族分散的狀態已經出現了歸於一人統治的趨勢,頭曼單于作為第一個擁有這個稱號的人,當與其對匈奴民族突出的歷史貢獻有關。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頭曼單于

頭曼單于對匈奴有何歷史貢獻,由於資料的缺乏無法詳知,但有一點可以知道,那就是在中原統一之戰的漸趨打響之時,匈奴部族在頭曼單于的帶領下進一步南遷,佔領了部分河南之地(此河南指代現在的河套地區一帶),恢復並擴大了匈奴民族的實際可控的地盤(匈奴先前曾因李牧的打擊,被迫北徙十數年不敢南下),這是唯一可知的頭曼單于對匈奴發展的歷史功績。

但是,隨著中原統一戰爭的結束,強大的秦王朝建立了起來,原本因滅六國而無暇北顧的秦始皇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北境的這個新興的強大敵人。匈奴民族趁著中原戰火之機南下佔領了河套地區,這就給新建立的秦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為秦朝的首都在咸陽,離匈奴的佔領區非常近,隨時容易受到匈奴的軍事威脅。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了一個故事,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方士盧生給始皇獻上一本據說是仙人的"圖書",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這個"胡"指的是匈奴,於是"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但後人根據歷史的發展指出這個"胡"其實指的是後來的秦二世胡亥。可不管這個故事是否屬實,它卻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匈奴對秦王朝的威脅,否則秦始皇不會貿然發動數十萬大軍前去攻打匈奴。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秦始皇

這一場秦匈之戰,以秦朝的勝利而告終,匈奴不得不再次放棄河套地區的土地北徙,而為了防範匈奴日後南下,蒙恬率領大軍便一直駐紮北方,修建馳道、長城、障塞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有利的保障了北境的安全。但是好景不長,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李斯、趙高發動沙丘政變,矯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並下詔賜死蒙恬、扶蘇。蒙恬、扶蘇死後,防守匈奴的重任落到了王離(王翦的孫子)等人手中,然而不久之後中原戰火再起,反秦起義爆發,駐守北境的王離軍團被抽調回中原參與鎮壓起義,卻最終覆滅在了鉅鹿之戰中。北境軍團的覆滅,標誌著對匈奴防線的全面崩潰,也就是在這段歷史時期之中,原本北徙的匈奴又回來了,重新佔領了河套地區,恢復了先前與中原交壤的狀態。

秦末時期的中原進入了紛爭的歷史時期,也就在這時,匈奴民族也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冒頓單于也就在此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兒子,原本是頭曼單于的太子,但由於之後頭曼單于寵愛的閼氏(單于的正妻)又生了一個兒子,頭曼單于便想將單于之位傳給這個小兒子,於是頭曼便藉機讓冒頓去月氏(匈奴西邊的一個強大部族)做人質,而後立刻率領大軍進攻月氏,這個意思很明顯,頭曼單于是想借月氏的手殺掉冒頓。但冒頓卻非常的神勇,他趁機搶了一匹馬偷偷跑回了匈奴,這讓頭曼單于非常的吃驚。匈奴是一個崇尚強者的民族,史書稱其"貴壯健",頭曼單于於是對這個兒子有了徹底的改觀,不但打消了殺害他的念頭,而且給了他上萬的騎兵讓他指揮訓練。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冒頓單于

得到了父親的信任後,冒頓開始操練這支部隊,他製作了一種東西名叫"鳴鏑",也就是所謂的響箭,並下令他的這支響箭射向哪裡,部下的箭也要射向哪裡。第一次,冒頓把響箭射向了自己平時最喜歡的一匹馬,有一些人不敢射,立刻被冒頓殺了。第二次,冒頓把響箭射向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女人,又有一些人不敢射,又被冒頓殺了。經過這兩次的訓練,剩下的士兵都對冒頓的命令唯命是從了,也就是說,冒頓通過犧牲自己的愛馬與愛妻這種極端的方式,鍛鍊了一支忠誠聽命於他的軍隊。

冒頓訓練的成果非常好,但他的目的卻並非如此,因為接下來他的響箭就射向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原來,冒頓早就知道頭曼單于想殺他,但由於先前他並沒有自己的勢力,所以甘願忍下仇恨慢慢培植自己的力量,終於訓練出了一支絕對聽命於自己的軍隊,而他也成功靠著這支軍隊殺掉了自己的父親,坐上了新的單于寶座,也就是冒頓單于。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鳴鏑

冒頓登場單于寶座的時間正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此時中原亂局初現,一個絕佳的歷史發展契機擺在了冒頓的面前。但新繼位的冒頓依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匈奴部族雖逐漸強盛,但四周仍然強敵環繞,東有東胡,西有月氏、樓煩,南有秦朝,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匈奴,冒頓制定了先東後西,先強後弱的戰略計劃。

當時北境最強的部族是匈奴東邊的東胡,當東胡聽聞冒頓殺父自立之後,便想趁機試探試探這位新立的單于,於是第一次便派人向其索要駿馬,冒頓的部下都不願給,但冒頓給了。得到駿馬的東胡便以為冒頓是個軟骨頭,好欺負,於是第二次便向冒頓索要他的閼氏,冒頓的部下大為光火,認為這是奇恥大辱,請求進攻東胡,但冒頓依然忍了,把自己最喜愛的一個閼氏給了東胡。東胡至此更是輕看冒頓,於是便向其索要匈奴與東胡之間的一塊棄地。其實這塊地本身並不重要,冒頓的部下有些人以為連駿馬、老婆都給人了,一塊沒人要的破地給他們也無所謂,但冒頓卻對此大為惱火,認為馬、女人可以給,但是土地一寸也不能讓。他立刻處死了幾個主張給地的部下,然後出動大軍東征,這一戰"大破滅東胡王,虜其民眾、畜產。"東胡被匈奴消滅。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匈奴騎兵

這個故事其實與中國歷史上智伯的故事非常相似,智伯和東胡王都是犯了輕視他人的錯誤。冒頓早有消滅東胡之心,但奈何實力不濟,所以他需要等待時機。冒頓成功通過貢獻駿馬、美女的舉動,鬆懈了東胡對他的防備,也進一步激發了匈奴部族向東胡復仇的決心,所以此戰匈奴如摧枯拉朽一般大破東胡,成功擊敗了這個匈奴周邊最為強大的部族。

而趁著大破東胡之威,冒頓迅速調兵西進,"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胡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不但恢復了先前被秦所攻佔的領土,並且成功統一了北方,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正式建立了

白登之圍與漢匈恩怨

冒頓統一北方之時,正值楚漢相爭之際,而伴隨著楚漢戰爭的結束,漢王朝的建立,漢匈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就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與鬥爭,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個問題,但歷史發展到漢朝建立之初之時,又有了新的格局,那就是漢匈都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狀態,這就意味著雙方的鬥爭將更為長久與更為激烈。

西漢建立之初,冒頓單于便數次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大肆燒殺搶掠一番,然後揚長而去,鬧得邊境不得安寧。西漢的開國之君劉邦為了防範匈奴擾邊,於是將韓王信的封地由原來的潁川一代調到了北方(劉邦改封韓王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其交出潁川等極具戰略價值的地盤,以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駐守晉陽(今山西太原),以防範匈奴。韓王信是劉邦手下的一個猛將,遷徙晉陽之後,便向劉邦上書請求將都城繼續北遷至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劉邦同意了。

韓王信顯然是小瞧了冒頓的實力,在幾次與匈奴交戰之後,韓王信吃不消了,面對匈奴的強勢進攻,他不得不暗地裡多次向匈奴求和,但這卻成為了他日後與劉邦反目成仇的原因。劉邦聽聞韓王信與冒頓通信,以為他要謀反,便致信責備於他,結果韓王信在恐懼中索性真的反了,公開與匈奴聯手意圖進攻西漢,劉邦聽聞後大怒,也起兵北上相抗,漢匈之間的第一場大戰就此爆發。

戰爭開始之初,漢軍接連獲勝,於晉陽大破韓王信與匈奴聯軍,殺其大將王信,迫使韓王信棄國逃奔匈奴,而後又在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再破韓匈聯軍,漢軍乘勝追擊,欲與匈奴決戰,以期一舉肅清北境。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漢匈之戰

面對漢軍的迫近,冒頓非常的冷靜,雖然先前吃了幾場敗仗,但並未傷到匈奴根本,他調集重兵駐守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帶),卻把精兵悉數掩藏起來,只露出一些老弱殘兵以麻痺漢軍。劉邦起初也並沒有把握與匈奴交戰,變先派了幾批使者先去探查,結果都被冒頓的障眼法欺騙,認為匈奴可擊,唯獨謀士婁敬認為匈奴是故意示弱,不可擊,但劉邦不信。於是劉邦先行率領漢軍騎兵抵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冒頓見劉邦闖入了自己的包圍圈,於是埋伏的匈奴精銳騎兵一擁而上,將漢軍團團圍困在白登山(大同城東五公里處),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劉邦一生中最為兇險的時刻之一,被圍的七天時間裡,漢軍補給全斷,也與後面的大部隊失去聯繫,可謂窮途末路。關鍵時刻,劉邦的謀士陳平獻計,派人暗地裡賄賂冒頓的閼氏,讓其勸說冒頓不要把漢朝的皇帝逼上絕路,同時由於先前冒頓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趙利約定會師一起進攻漢軍,可卻遲遲未到,便懷疑他們可能與漢軍有所勾結,於是便開了個口子放劉邦一行離開,白登之圍終有驚無險的結束。

白登之圍最終以匈奴獲勝而告終,漢軍之所以失敗,除了與劉邦冒險輕敵有關之外,北方惡劣的戰鬥環境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正值嚴冬,漢軍士卒在酷寒中難以作戰,據說被凍掉手指的士兵佔了十分之二三。而匈奴常年在北方作戰,且多為機動性較強的騎兵部隊,軍事上自然比漢軍強大。漢軍在此戰中失利,則標誌著漢初匈強漢弱格局的形成。劉邦經此大難之後,對匈奴開始心存畏懼,不願再與匈奴交戰。然而匈奴此後依然不斷北擾,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匈奴問題的劉邦於是便採納了婁敬的建議,採取和親之策,將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做閼氏,同時附贈大量的絲綢、糧食、酒等匈奴沒有的特產,以期求得和平。與匈奴和親,便成為西漢初年的一項國策。

鐵血人生:4分鐘讀懂2000多年前冒頓單于與匈奴帝國的崛起

劉邦

和親之策成功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矛盾,雖然日後雙方依然有戰爭,但頻率明顯下降,總體而言北境是屬於和平的狀態。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去世,他的兒子老上單于繼位。漢文帝后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去世,他的兒子軍臣單于繼位。在這段時期當中,漢匈之間的格局一直是匈強漢弱,西漢王朝卑躬屈膝採取和親之策求得和平,但有時也難擋匈奴的侮辱與進攻(例如,冒頓單于就曾寫信羞辱過呂后,老上單于曾數次大舉入侵西漢)。而伴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漢王朝歷經文景之治,實力開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解決匈奴問題的歷史契機漸漸到來了。

結語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爆發,正式標誌著漢王朝和親政策的終結,漢匈之間進入了新的爭霸時期,開啟了持續百年的更大規模的漢匈之戰。而這,就需要另篇文章再詳細講述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劍橋中國秦漢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