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三稜刺,對於許多現代刀具愛好者們來說,應該都不是什麼陌生的冷兵器,不過既然有三稜,那麼會不會還存在著四稜刺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現代冷兵器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一款雖然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但在共和國,乃至世界刺刀的歷史上,都留下輝煌歷史的四稜刺刀——53式刺刀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黑四稜”53式刺刀


53式刺刀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第一款成建制生產和裝備的刺刀。不過之所以這款四稜刺,會得到53式這個稱呼,其實還有一段重要的歷史淵源。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半島局勢的不穩定,以及戰爭對於共和國的威脅,使得中國緊急與蘇聯簽訂協議,購買了36個步兵師輕武器,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

正巧此時蘇聯內部,正在撤裝老邁的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成套賣給中國,最終仿製定型製造出了中國1953式步騎槍。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


不過這款全新的53式步騎槍,只是勉強趕上了朝鮮戰爭,但是53式刺刀,卻比它後來的搭檔更早的接受了戰爭的洗禮。

53式刺刀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的八一式馬步槍刺刀,不過除了四稜的結構外,53式刺刀還有一大特點,便是它們黑色的塗裝,它也因此也被戲稱為53式“黑四稜”。53式刺刀全長38cm,刀刃厚1.8釐米,刀寬1.8釐米,這與56式刺刀在大小上基本相差不大。

不過除此之外相對於後來的各種刺刀,由於是誕生於共和國初期的困難時代,因此結構極為的簡陋,其金屬的手把,如果將其拆卸下來單獨作為搏鬥武器使用,手感極差。因此可以說這種刺刀的使用的範圍,是相當有限的。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訓練使用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的解放軍


而在53式步騎槍還未正式列裝時,實際上53式刺刀就已經開始與從蘇聯購買的莫辛-納甘步槍搭配,從而跟隨著志願軍一起踏上了朝鮮戰爭的戰場。

當然,由於當時志願軍裝備混雜,除了戰爭時期購買以及接收的蘇聯軍事援助的蘇式武器外,其他還有大量在抗戰時期繳獲和之後的接收的日式武器,以及在後來國共戰爭時期繳獲的美式武器。

這些雖然都沖淡了53式刺刀的光輝,但戰爭的洗禮,卻也足以證明53式刺刀的可靠性。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使用53式刺刀的朝鮮志願軍


而與後來的56式刺刀不同的是,53式刺刀組裝在步槍上時,並不是常見的向右,而是向左摺疊。當然,除此之外,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53式刺刀四稜結構本身。

雖然在理論上,四個放血槽看起來似乎放血並且向傷口內導入空氣的效果更好,但實際上從很多實戰結果來看,其實後來的三稜結構,就已經有足夠的殺傷效果,這樣就讓53式刺刀多一稜的結構,變的可以說意義不大,因此四稜刺也就因此顯得在工時和材料上頗為浪費。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53式刺刀與後來的一系列刺刀

摺疊組裝方向相反


等等這些問題,讓53式刺刀最終變成了一種短命的冷兵器。尤其是伴隨著中國開始仿製蘇聯的AK—47,從而設計製造出的56式衝鋒槍的列裝,其配套的56式刺刀,對53式步騎槍和作為搭配的53式刺刀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最終讓這兩款輕兵器退出瞭解放軍的正式列裝行列,53式馬步槍在1960年停產,53式刺刀也隨之停產。

不過伴隨著中蘇交惡,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惡化,因此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開始大量配給民兵使用。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使用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的民兵


除此之外,伴隨著共和國對外的大量軍事援助和軍售,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一起,也得以流傳到了其他國家。

比如越南戰爭時期,中國對越南的軍援,就有大量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作為援助武器,這些武器被北越軍隊使用,參加了越南戰爭對美軍的作戰,甚至是後來還參加了中越戰爭。而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也曾於1960年代獲得一批由中國援助的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這一批53式步騎槍和53式刺刀,甚至到1990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還有相當數量的53式步騎槍與53式刺刀,被科索沃叛軍所使用。

因此這場戰爭,可以說成為了中國四稜刺和古老的莫辛-納甘槍系最後的魅影,亦或者一場慘烈的風光大葬。


專為殺戮設計的“大麻花”,原型竟是我軍的制式刀具,這是真的麼

科索沃戰爭


因此總的來說,53式刺刀可以說是共和國時代早期,對於輕武器研發摸索的一個結果。因此相對於當時的歐美軍事強國,顯然在許多方面,53式刺刀都有著非常多值得改進的方面。

但53式刺刀不僅給後來的56式刺刀提供了實戰和設計經驗,同時也見證了共和國那段從醍醐與弱小,到今天明確和強大的輕兵器設計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