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提起清朝的“一口通商”

政策,就要追溯到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時值滿清剛剛建立大清,為保證政權的穩定,遂實行海禁,隨後康熙帝繼位,重新制定“四口通商”政策,即廣州粵海關、福建廈門閩海關、浙江寧波浙海關、江蘇松江江海關,四個關口作為外國商船交易的指定地點。

乾隆二十二年,因為英國商人多次違反清政府禁例。為了保證清政府的政治權利,乾隆皇帝下令增加浙海關稅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無利可圖而返回廣東。雖然政府實行增稅,卻沒有收到實際效果。於是,清政府宣佈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即廣州,後人稱其為“一口通商”政策。

“一口通商”是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重要體現。同時“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也促進了廣州的繁榮。那麼問題來了,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什麼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呢?

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一、 廣州的地理位置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稱。

從秦朝開始,廣州成為南粵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唐代,廣州已經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港,中國的遠洋航線之一就是從廣州出航,後人稱“通海夷道”五代至宋,廣州繼續為中國最大通商口岸。明朝廣州為三大港口之一專設市舶司管理。至清朝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設十三行管理。

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廣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地處南粵大地南部,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處,與香港、澳門形成珠江三角洲。近海的便利造就天然的良港,使其不斷接受西方的文化技術,不僅如此港口運輸與內河、鐵路、公路、航運相互銜接的交通網路也是

選擇廣州的原因之一。

港口的優越地位勢必帶領著經濟的繁榮,給清政府帶來了無數的財富積累,那麼清政府以廣州作為唯一通商口岸也就無可厚非了。

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二、 廣州的防禦工事

廣州地處嶺南,向來是“以守則有餘,以攻則不足”,具有防禦為主的地理優勢,軍事地位尤為的重要,從兩次鴉片戰爭都以此而起就可看出。

虎門海口是洋船進入廣州的要塞,是廣州最重要的要塞,處於三江匯源之地,地理位置格外重要,為我國八大要塞之一,素有“金鎖銅關”之說。其東有大虎山,西有小虎山,對峙如門,洋船難以自由進出。而虎門至廣州的這條水路,被稱為“通海夷道”,歷來布有重兵設防。時清人云:虎山內外重洋,而門當其最深流處,番舶及內部巨艚必由以如,經獅子洋達廣州,海函谷關也。

而浙江的寧波、定海口岸則不同,其地勢海面遼闊,無險可守,帆船掛起海帆,輕易就可直達腹地。

廣州的城池也是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代表作之一。

規模宏大,古堡林立,經過多次擴建,儼然有“堅城”之說。

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三、 政府的政策原因

除了地理位置,統治者的利益才是重中之重,中國自古實行儒家教育思想,而江南地區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人才來源地,但是隨著遠洋貿易的繁榮,西方資本主義附帶的基督教勢力開始大肆入侵中國江南,已經改變了江南原有的地位格局,

以至於形成了儒家文化不如基督教勢力的形勢。

乾隆時期,泉州港、寧波港已經出現大量青壯年“不讀私塾,不考科舉”,反而熱衷‘加入教會,遠洋經商’的熱潮。大量江浙沿海鄉鎮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把科舉做官當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反而出現不少青年人加入教會,或者以“慕道友”身份,巴結洋商,進行遠洋貿易。

這種形勢對清朝統治者是莫大的威脅,如果不嚴加防範勢必對統治不利,所以清政府採取管制措施來抑制外商就成了必然選擇,同時統治者還想享受外來貿易帶來的巨大紅利,只能禁止外商在江南地區進行外貿,選擇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則成了必然結果。

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四、 官員之間的爭鬥

多年以來,外貿交易一直集中在廣州,早已在廣州當地形成了廣東督撫、粵關監督、內務府官員在內的利益集團,他們互相包庇以換取巨大的利益,而其他海關也對粵海關的優厚利益垂涎已久,洪仁輝事件便是兩方政治博弈的結果。

東印度公司為了抵制粵海關的高關稅,指示洪任輝設法擴大貿易範圍,洪任輝選擇開闢寧波,一行人一抵達寧波便受到了熱烈歡迎。試航的成功讓東印度公司嚐到甜頭,以至於廣州口岸受到了影響。但是粵海關官員企圖通過在浙海關加稅的方式使外商無利可圖返回廣州,但此法無效,乾隆帝深感憂慮便下決心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東印度公司不甘心被壓制,派洪任輝面見乾隆帝。

但是萬萬沒想到,乾隆皇帝為此龍顏大怒,認為洪任輝代寫狀紙,

內外勾結,不可不防,便圈禁洪任輝並處死代寫狀紙的中國人。這件事的發生極大程度上促使了“一口通商”政策的實行。

“當英國船隻身動身前往寧波時······要求將貿易限制在廣州。”一篇題為《乾隆時期的粵海關腐敗案》的文章中僅少數文字提及粵海關監督李永標家人索賄,以中飽私囊,官員之間又相互勾結庇護,致使洋商忍無可忍,引發了乾隆朝最初的外洋通商案。

城市史:明明當時有四個關口,為何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通商口岸?

這件事情背後正是粵海關利益集團和其他海關利益集團的政治博弈但明顯粵海關更勝一籌,這也導致了通商口岸只留下了廣州一地。

廣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帶來了優良的港灣,結合方便的交通,造就龐大的財富積累和先進的技術文化,帶動了整個南方甚至整個清朝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正因為廣州獨特的地位使得清政府必須留下廣州這個口岸城市。同時廣州有完善的防禦措施和防禦設施,可以監控外來商戶的行動,且遠離文化鬥爭的中心,保證官員血液的更新換代,即便廣州發生戰爭也不會對統治地位有所威脅,這對清朝統治者來說,實在是一個天然的“聚寶盆”。

種種原因造成了清政府設立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這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最為直接的表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

但也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乾隆時期的粵海關腐敗案》

《淺論清政府選擇廣州作為“一口通商”口岸城市的動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