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在太平洋戰爭中,有這麼一種具有豐富而傳奇戰歷的艦載魚雷攻擊機,它誕生之時,珍珠港的上空正升起滾滾濃煙,出生既要面對戰火的考驗;它看似笨重渾圓,卻異常堅固可靠,在關鍵時刻挽救了無數飛行機組的生命;從中途島到坊之岬,它的航跡幾乎遍佈整個太平洋戰場;從反艦到反潛,多面手的它為盟軍取得海上優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它所投下的魚雷,最終將包括“瑞鶴”、“武藏”以及“大和”在內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諸多主力軍艦悉數送入海底,完成了對太陽帝國的最終復仇……

它的名字是TBF“復仇者”(Avenger),二戰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最為優秀的主力魚雷攻擊機。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在太平洋戰爭的歷次航母對決中,交戰雙方的航母艦載機往往由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這三板斧所組成,這樣的組合,能以最高的效率實現對敵方艦隊的有效打擊。其中,魚雷攻擊機是反艦攻擊的絕對主力。它們必須具備足夠遠的航程、高速穩定飛行的性能和一定的防禦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突破敵軍戰鬥機和防空炮火的火力網,在低空投下魚雷,完成對敵艦的絕殺。

早在3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航母艦載機運用的美國海軍,自然明白開發高性能魚雷攻擊機的重要性。1936年,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設計製造的TBD“蹂躪者”魚雷攻擊機開始進入美軍服役。TBD在當時算是一型新銳的魚雷機,它採用單翼佈局,飛行速度要比以前雙翼的老傢伙們要上了一個檔次。在當時的美軍領導層看來,TBD各方面都挺讓他們滿意的。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但當時的飛機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果安於現狀,那潛在的對手很可能會在將來的戰場上用更為先進的飛機取得戰場上的優勢。事實也確實如此:1937年1月8日,由三菱公司研製的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完成了首飛。

與最高速度只有330公里每小時的TBD相比,九七式艦攻在3600米的最高飛行速度達到了377.8km/h,最大航程接近2000公里,TBD的航程僅僅是它的一半,這也是TBD的一個重大缺陷。短小的航程,難以配合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實現對敵軍艦隊先發制人的遠距離攻擊。日本海軍的航母機動部隊,也正是依託九七式艦攻這樣一型優秀的艦載魚雷機,在零戰的配合下,實施了許多成功的遠距離攻擊行動。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直到九七式艦攻首飛快兩年後的1939年,美國海軍才終於提出了下一代艦載魚雷攻擊機的研製計劃招標書。新型魚雷機的性能要求包括:最大飛行速度為483km/h、滿載荷時航程需達到1600km以上、內置彈艙的有效載荷達到907公斤,實用升限需達到1萬英尺(9144m)。在經過數論競標和測試後,由格魯曼公司的主設計師:裡洛易·格魯曼先生帶領的設計團隊拿出的方案最終被美軍採納,拿到了魚雷機項目的格魯曼公司也順勢成為了美國海航最大的飛機裝備生產商。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要同時實現大航程、大載彈量、高速度和高防禦力的目標,除了機體設計需要科學合理之外,還必須具備一臺動力充沛的發動機。美國人是幸運的,憑藉強大的航空工業基礎和實力,美國柯蒂斯·萊特公司在戰前就成功研製了萊特R-2600“旋風”14氣缸氣冷星形活塞航空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在975米的高度上輸出功率達到了1750馬力,在4575米的高空也能保持1450馬力的功率,安裝了R-2600發動機的TBF,在基本性能上擁有了可靠的保障。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為了方便在航母上搭載,減少飛機的體積以容納更多艦載機,與當時主流的、粗暴直接的向上摺疊的方式不同的是,TBF採用了格魯曼公司專門設計的摺疊機翼,機翼向上翻起後再向後摺疊,與機體平行。TBF和F4F、F6F都採用了這樣的摺疊方式,極大地減小了飛機收容的體積,使得美軍航母能攜帶更多的艦載機,在戰場上擁有更為明顯的優勢。

在美國人眼中,飛行員往往是比飛機重要的,因此美軍裝備的作戰飛機通常以防禦力作為設計中優先考慮的事項。而TBF的製造商格魯曼公司出品的飛機,也往往是以堅固可靠著稱。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在設計TBF時,機組人員的座艙周圍都設置有裝甲保護,擋風玻璃也全部採用防彈玻璃,機翼油箱則是採用了防火自封油箱,最大限度地減少飛機中彈起火的概率,提升機組人員倖存的幾率。在美軍戰時拍攝的照片中,經常能看到渾身彈孔、傷痕累累,甚至是機翼缺失了一部分的TBF/TBM依然能返回母艦附近,在水上迫降的畫面,機組成員大部分倖存。這與日本海軍一系列“打火機”一般防禦脆弱、以犧牲飛行員生命安全換取作戰航程的作戰飛機形成了鮮明對比。

TBF的飛行機組由飛行員、無線電通訊員和後座自衛機槍手三人組成,TBF後部設置的大型電力控制的旋轉機槍塔裝有一挺AN/M2型12.7毫米航空機槍,前部也有2挺12.7毫米機槍,由飛行員控制,機腹下方也設置了一挺7.62毫米機槍,由坐在中間的通訊員兼任投彈手和機槍操作手。較為完備的自衛火力,在實戰中往往能讓TBF實現自保,甚至是以機群編組、集中自衛火力的方式打退日軍零戰的進攻。

日本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的誕生

TBF採用內置彈艙設計,能搭載一枚2000磅(907公斤)的Mark 13型航空魚雷或者炸彈。這樣的設計雖然會影響載彈量,但卻能有效減少風阻,提升飛行速度。日本海軍在“彗星”艦爆和“銀河”陸爆上也同樣採用了內置彈艙的設計,但在“天山”和“流星”上未能應用內置彈艙。同時,內置彈艙還能改裝副油箱,萊特灣海戰時期,美軍航母往往派出改裝副油箱的TBF執行遠距離偵察任務,在搜尋日軍艦隊的任務中表現十分出色。由於TBF能搭載相對完善的電臺通訊設備,在TBF還沒有廣泛裝備美軍一線部隊的時候,這些TBF還被當成攻擊機群中的指揮機加以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