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

寂寥的渡口,數百載延續著那個古老而美麗的傷感故事。一個在風中哽咽,一個在斜陽裡拋淚,“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斷絕”。只是,當地平線吸盡了天邊的紅色餘燼,細碎的星光在夜色中閃閃發亮的時候,你的眸子裡會不會飛出無數晶瑩的小花,你的唇邊會不會浮起一抹淺笑?

這就是盼望。它總是一種痛苦的幸福。在每一個盼望的日子裡,心就像被繫住的風箏,不管飛得再高再遠,都在無形的牽掛裡。

「詩歌」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

盼 望

文 | 艾青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譁……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1979年3月,上海)

「詩歌」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

一種是“盼望出發”,因而便喜歡看到“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一種是“盼望到達”,因而就很高興聽到“拋錨所發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譁”。

“盼望出發"就是企盼與驚濤駭浪作鬥爭,“盼望到達”就是期待與嚮往著勝利地到達目的地。沒有出發,就無所謂到達:沒有戰鬥,也就談不上勝利。

其實,豈只是海員們的兩種盼望?每一個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腦海裡湧現這兩種盼望麼?船在海上,會不停地遇到風浪;人在世上,會不斷地碰到困難。一個真正的革命戰士,就應該像英雄的海員那樣,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這就是《盼望》一詩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詩歌」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

艾青(1910~1996年),浙江金華人,現代文學家、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艾青用樸素、有力而又狂暴、憂鬱的筆觸,把詩意抒寫進中國苦難深重的土地裡,他讓時代與現實和他的靈魂撞擊,他關注人民的生活和曲折運行的歷史。“ 我生活著,故我歌唱”,在艾青的心目中,生活是寫作的基礎,生活是歌唱的源泉,這一點註定了艾青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