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從宜興城往東的新莊鎮有個王婆村,老的王婆村已經坍塌荒廢。

“王婆”這個名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緣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歇後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此王婆非彼王婆。


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在這王婆村的運河邊,有一座不太惹眼的古橋,這就是王婆古橋。

關於古橋的傳聞的好幾個版本,究竟哪個版本是確鑿正確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夥就當故事聽聽吧。


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傳聞一:

王婆橋,始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相傳為一王姓女傭用一生幫工所得的報酬捐建。明代重建,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兩邊各有石階24級。青石基、券石系花崗石質,橋面為陽山石和青石混砌。橋長28.45米,中寬3.40米,堍寬4.73米。橋孔淨跨6.50米,矢高4.35米。

古橋坐落於蕪申運河的東岸,其實幾年前好像不是這樣的,根據2004年一份無錫《市政府關於同意宜興市王婆橋遷移異地保護的批覆》以及宜興檔案館的古橋資料照片可以看出,原來它是橫跨蠡河的,由於運河擴挖,才使古橋遷移至此~也就是說古橋由原來的東西走向變成現在的南北走向。


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傳聞二:

王婆橋始建於大清乾隆年間。公元十七世紀,是以一位王氏老太婆為領頭髮起建造的,為地方百姓謀利益,是古代民族的一位傑出的貢獻者。

王婆古橋始終是稱王婆橋,為什麼地方百姓始終在口頭上總是說成楊婆橋呢?在清朝時期,百姓俗稱“長毛造反”(實際上是以洪秀全、楊秀清為首的同盟推翻政府的農民起義)。造反失敗後,清政府朝廷要捉拿姓楊的滿門抄斬,當時,楊氏姓族為逃避清朝廷的追捕,改為姓王的(當時有種說法叫王楊不分家,例如宜興周鐵鎮的王母公橋該說成楊母公橋),所以當地四鄉八鄰至今都把王婆橋俗稱為楊婆橋。

由此,橋背上至今立一石碑,橋上有這樣的碑,緣起他有前述的故事,更是在宜興的老橋中絕無僅有的。

根據橋上的碑文記載王婆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於1917年重修。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目前,王婆古橋的實際使用功能已經喪失,除了外地人來看上一眼,本地人都不屑一顧。如果純屬看風景,宜興有的是好地方,這裡只有運河與農田,所以一般的人看不上這裡,外觀看就一普通的石橋。喜歡人文歷史的倒不妨來此佇立橋上,遙想當年風雨中的不易,物是人非,只有石橋依舊。


歷史的見證,歲月的坎坷,宜興王婆古橋


王婆古橋靜佇河邊,在歷史的變遷中,靜觀船隻南來北往,農地四季更迭,戰爭、疾病、荒亂、榮辱興衰,喜悅富貴在歷史的軌跡中飄渺如煙。



行走江湖的土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