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小小的名字卻反映出了大歷史

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象徵和符號,瞭解了地名的來龍去脈,就能夠對一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中國有34個一級行政區,這些地名都是如何來的呢?你知道你所在家鄉地名的起源嗎?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下。

中國各省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小小的名字卻反映出了大歷史

一,北方地區

歷史上,以山川地形對北方的地理進行命名,關東指函谷關或者潼關以西的地區,戰國時代有關東六國之稱。關西或者河西是黃函谷關、黃河以西地區,最早包括關中和河西走廊。關內或者河內是指黃河幾之行內部地區,又稱為“關中”。周朝建立後,分封大量的諸侯國在關東地區,以控制殷商殘餘勢力。如分封召公到燕國(今北京),封姜尚到齊國(臨淄),封周公之子伯琴到魯國(曲阜)、分封商朝貴族微子啟為宋國(商丘)、封虞到唐,後改名為晉(山西南部)、另外將商朝王畿地區分封為鄭(鄭州)、衛(朝歌)等。至此,黃河中下游的地名格局基本奠定了。

中國各省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小小的名字卻反映出了大歷史


春秋時期的局勢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大規模擴張。晉國幾乎統一了山西高原,因此“晉”成為了今天山西的簡稱。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河北南部被趙國佔據,河北北部和京津一帶是燕國佔據,於是將河北稱為“燕趙大地”。而山東以泰山為界,其北為齊國,其南為魯國,因此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在關中地區,秦國逐漸強大起源,於是秦就稱為該地的簡稱,被稱為“秦川大地”。而今天的河南一帶,分佈著韓國、魏國、宋國等國,是四戰之地,被稱為“中原大地”。

戰國格局

戰國到西漢是中國地名形成的第二個重要階段。該時期,州的概念逐漸從理論上升為具體的行政區。戰國時代,人們將華夏區的範圍化為了“九州”,實際上當時出現的州名不只九個,根據《禹貢》《周禮》《呂氏春秋》等記載,綜合起來,當時出現在北方的州有青州(山東半島北部)、兗州(黃河和濟水之間)、徐州(淮河到泰山之間)、豫州(今河南)、冀州(河北南部)、幷州(山西一帶)、幽州(京津冀北部)、雍州(陝西一帶)、涼州(河西走廊)。到了漢武帝時期,將全國化為十三州刺史,理論上的地名正式轉為了行政區劃。

中國各省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小小的名字卻反映出了大歷史

二,南方地區

南方地名的起源,大概也是從周朝開始。南方地區在周朝也同樣出現了許多國家,他們和中原地區的緊密程度有很大的區別。四川盆地有巴蜀,長江中游一帶有荊楚等,長江下游一帶有吳越,而云貴高原有夜郎、滇國、哀牢、邛等;東南沿海有百越,有吳越、揚越、東“新疆”。清朝後期,設置新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

中國各省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小小的名字卻反映出了大歷史

三,東北、蒙古、青藏和新疆

東北地區的地名起來最早的是遼寧。東北有遼河,燕國曾經在這裡設置了遼東郡和遼西郡,秦朝繼承其設置。遼東就稱為中央王朝羈縻東北地區的據點。宋朝時期,遼河流域興起了強大的遼國,元朝時期建立了遼陽行省,這是遼寧設省的開端。明朝時期設置遼東都司。清朝時期,設置了盛京將軍府,清朝晚期改為奉天省。1929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意思為“遼河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