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祕密《十二》為何選擇股票

股票這東西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務,在中國古代就有股份股票這一種東西,在最早春秋時代,就出現了合夥做生意這種情況,當時齊國著名的賢相管仲在沒有發跡前和好友鮑叔牙就合夥做生意,據說當時管仲出的本錢多,拿的分紅多,對此別人都議論紛紛覺得管仲不對,就是鮑叔牙為管仲說話。這個故事至少說明當時合夥做生意,按出的本錢分紅已經是常態了。

錢的秘密《十二》為何選擇股票

到了宋代,對外貿易發達且利潤極高,但是海貿的本錢極大,一般人是做不起海洋貿易的,所以就湊錢合資給大海商,按比例入股,最終分紅,這樣他們有分紅可拿,大海商也可以減輕資金壓力,形成雙贏。

此外還有合夥開公司的,比如有一種形式叫做“鬥紐”,就是大家合資一起經營生意,每年結算,基本上是把利潤分掉,本金繼續經營,結算完畢換一個股東經營。

到了明清,商業更加發達了,當時的小說比如三言兩拍,水滸,儒林外史,都涉及到合夥合資經商的情況,現在很多商戰手段在當時也都用過。

不過呢,在當時股份一般都限於分紅,有點類似一種不定息債券,債券嘛,一般都是規定利息,不管發債的賺了沒賺,都要付息,而分紅嘛,則看,有些分紅類似債券不管好壞都必須給股東分紅,有些分紅則是生意賺錢了才分,不過分紅所得往往要高於固定利息。

但是不管如何,拿分紅的股東們實際上對於經營者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只要能拿到分紅,當時大多數股東就滿意了,甚至還搶著送錢,生怕經商者不接受入股,對於經商的生意,基本上沒有插手的權力。

這對於資本來說,自然是極其不滿意的,資本的天性是什麼?追求利潤,而面前明明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而資本卻只能拿到百分之五十乃至百分之二十,這對於資本來說怎麼可以忍受?

錢的秘密《十二》為何選擇股票

而有限責任公司的誕生則更加促生資本對於公司控股權的要求。

有限責任公司在經濟史上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在此之前都是無限責任,就是說一個人一旦經營了某個生意,那麼就要與其掛鉤,一旦破產,自身的財產乃至家人的財產都要抵債,而有限責任公司則無須如此,這使得人們開公司更為便捷,風險也大大降低。然而,對於公司經營者來說是方便了,對於投資者就極為不方便,即便是現在,開皮包公司圈錢的都大有人在,何況近代,那時騙子公司可以說不是多,而是大多數都是騙子公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資本要求保障自己資金的安全,要求對於公司運營有監管權,這極大的促進了會計制度的發展,而更進一步則是資本對於控股權的要求。

而此時股票這種極其有利資本的工具便發展壯大了。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對於公司尤其是初創公司來說,對於資本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擴大生產,價格戰,廣告宣傳,公司運營,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假如說你看到報道說某家公司有大筆現金沒處花,這表面上是好事,實際上是壞事。

錢的秘密《十二》為何選擇股票

而公司需要大量的資金,債券是一種選擇,但是債券需要付息,大筆的利息開支對於公司來說也是相當大的壓力。而出讓部分股權以求融資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尤其是不影響到自身對公司的控制,卻能得到大量資金,還不用還,這實在再完美不過了。

問題天底下哪裡有這麼便宜的事,對於那些融資的公司,資本的要求都是相當苛刻的,比如早期公司都許諾極其高昂的分紅,還有各種擔保,比如英國的南海公司就是依賴英國政府的授權才獲得資本的青睞。

對於那些大資本的進入,基本上都會要求對公司運營有監督權和話語權,比如可以查賬,董事會席位等等。

有些強勢資本會上來就乾脆搶過了控股權,讓公司創始人為自己打工,但是大多數資本還是採取一點點滲透的做法。

怎麼說呢?對於有經驗的公司經營者來說,一般會對資本既利用又提防,不過在他們看來,只要佔據大多數股份,就能保持不敗。

可是事情哪裡會這麼簡單呢?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面臨大量的資金缺口,而資金從哪裡來呢?要是繼續向大資本開放,必然會遭遇苛刻的要求,一步步的讓出控股權,就拿別克汽車來說,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通用旗下的一個汽車品牌,實際上別克本來不是通用旗下的,其創始人經營不善,資金壓力太大,最終被通用收購,而通用汽車也是依賴大舉收購汽車品牌壯大。

但是即便依賴收購策略的通用,一旦資金遇到缺口,依然會被資本趁虛而入,最終易主,這在以後再談。

那麼有人會說了,我不找大資本融資,我直接在市場上融資呢?問題在於,在市場上融資是一樣的,假如是因為缺乏資本而融資,市場反應會極其劇烈,別說融資了,可能直接導致股價下跌,甚至資本會給你製造輿論促使股價下跌。股價下跌,融資更為困難,那麼手中的籌碼就更少了。

即便是運營良好,對於大多數運營者來說,依然無法控制對於資金的渴望,你想著保障自己的控股權,實際上往往最終會賣出更多的股票,實際上現在大多數公司都沒有掌握50%的絕對控股權,而是滿足於相對控股權了。

實際上,自從股權股票這種事物走上資本舞臺,一旦經營不順,資本就會活躍起來,促使其被收購,重組,以便自己的投資不受損失,而這一切做完之後,資本說不定能保住自己的投資,但是運營方常常會換了主人了。

對此,運營方也不是沒有進行反抗的,比如不上市,保證自己的股權都在自己或者家族手中,比如對於股票的權力加以區分,有些股票沒有投票權,有些股票的投票權比別人多,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自己對公司的把控。至於利用種種手段,大撈一把,把資本坑的也並非個例。

總之,自從股票股權這種事物越來越成為經濟生活的常態,資本的活躍度也大大的提高了,圍繞股權股票,各種精彩的商戰開始上演,比如最出名的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