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滯漲殺傷力大還是通縮殺傷力大?

來熱鬧一下唄


經濟的狀態有:衰退、溫和通脹、惡性通脹和滯脹。

惡性通脹-貨幣增加遠遠大於商品產出

經濟中一邊是貨幣量,一邊是商品量。商品我們又稱之為產出量。如果貨幣增加,產出卻到頂上不去了,那麼貨幣因為發行太多而變得不值錢。那麼所有的商品就會漲價。由於漲價速度太快,大家就會將手中儲蓄的貨幣全部用來提前買資產。一來二去,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多。歷史上典型的是一戰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和津巴布韋。他們都是想要通過發行更多貨幣來替政府還債。但是產出沒有提升,價格上升,老百姓紛紛抓緊時間花掉手中存款,結果市場上的貨幣更多了。所以,這是最差的情況。

滯脹——貨幣增加速度快於商品產出速度

依然是貨幣和產出。當一個國家貨幣發行增加,價格上漲,但是產出卻提升緩慢。貨幣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你的產出增長。物價上升,但是公司卻不賺錢。典型美國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導致物價上漲,但是工廠卻停工破產。這就是滯脹。滯脹沒有惡性通脹那麼嚴重,但是往往會很久。解決滯脹的方式:一個是貨幣增長減速,就是少發行鈔票,另一個是提升生產率,比如美國《拜杜法案》在1980年。

衰退——不管你怎麼寬鬆,老百姓都選擇儲蓄。

依然是貨幣和產出。流通中的貨幣量越來越少,產出沒有減少,但是由於錢少了,商品多了,大家都在降價促銷。老百姓一看,未來商品更便宜,就不買了,先存錢吧。你無論怎麼寬鬆,都沒人搭理你,這就是流動性陷阱。因為大家覺得未來的錢會更加值錢。我借進來,未來會還不了錢,但是如果我存著,未來可以買更多的東西。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下跌。

溫和通脹——貨幣增加量等於商品產出增加量

最理想的情況,依然是貨幣和產出。你的產出量和你的貨幣增長量基本同步,有人認為就是GDP增長速度等於利率增長速度。貨幣的增加速度就是利率,產出的增加速度就是GDP的增速。

除了溫和通脹,其他情況都不是理想情況。


財經紙老虎


感覺還是滯脹比通縮殺傷力更大一些!

由於通縮的成因關係,政府主動解救辦法和手段很多,再加上百姓的財富不會縮水,所以不是很可怕。

可是滯脹就不同了,政府的各種金融工具或行政手段的效果自相矛盾,左右為難。美國自1969年開始直到1982年底經歷了四屆總統,花了13年時間才解決了滯脹問題,聯邦基準利率一度高達21%。國家經濟和百姓生活受到了極大地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