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讲的主题是议会制与总统制的不同,这一讲的主题是政党。对于现代政治生活,政党似乎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大国的政治能离开政党。然而,就在200年前,政党还被认为是政治上的不祥之物。
比如,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认为,政党强调的是派系利益,不是整体利益,所以对一个共和国没啥好处。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美国建国时刻说起。
华盛顿为何反对政党?
1789年,乔治·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位超党派的总统。他既任命了联邦党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做他的财政部长,又任命了反联邦党人托马斯·杰斐逊做他的国务卿。但相比而言,华盛顿对汉密尔顿更为倚重,内政外交都要咨询他的意见。甚至可以说,汉密尔顿就是乔治·华盛顿政府的操盘手。
你可能知道,汉密尔顿本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人物。他是《美国宪法》的主要起草者和《联邦党人文集》的主要撰稿人,是影响美国建国的重要政治家。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就任财政部长以后,汉密尔顿政策上沿袭联邦党人的传统,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主动承担各州的战争债务,创办国家银行等;人事上则凭借华盛顿的信任,大量任用自己的支持者。
然而,汉密尔顿这样的做法,引起了鼎鼎大名的托马斯·杰斐逊的反感。杰斐逊就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他既反对汉密尔顿扩张中央政府权力的政策,又怀疑汉密尔顿某些做法的动机不过是要为银行家和寡头们谋利益。
托马斯·杰斐逊
慢慢地,很多人团结在杰斐逊周围,逐渐形成了共和党,又叫民主共和党。甚至连汉密尔顿早期的重要盟友詹姆斯·麦迪逊,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到了1791年,国会为了筹措资金,决定对酒类征税。然而,这是一项富有争议的政策。1794年,宾夕法尼亚州的抗税行动几乎演变为一场叛乱。华盛顿则认为,这件事跟共和党的党派煽动有关。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盛顿认为政党与党派精神会败坏共和国。华盛顿说,政党与派系没什么好处,只会煽动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仇恨,“挑拨一派与另一派对立”,甚至是鼓动“骚乱与暴动”。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华盛顿警告美国,政党与党派精神,“是(共和)政府最危险的敌人”。
实际上,华盛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古罗马共和国一定程度上就是毁于党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贵族与平民日益对立。公元前133年,当选保民官的提比略·格拉古,希望发起有利于平民的土地改革,结果导致了贵族跟平民的激烈对抗。
在一个重要的投票日,暴力冲突就爆发了。元老们用木棒、板凳为武器,见拥护提比略的人就打,导致300多位平民被杀。混战中,格拉古被元老们用一条板凳活活打死,尸体被无情地投入台伯河,鲜血染红了河水。
到这个时候,党争已经撕裂了罗马共和国。一个世纪后,共和政体轰然倒塌。对华盛顿来说,这样的故事,当然就是党争的历史教训。
为何政党还会兴起?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政党与党争带来了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政党还会兴起呢?我们继续讲美国的故事。当时的汉密尔顿除了深得华盛顿的信任,还在国会议员和内阁成员中拥有大批的追随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杰斐逊和麦迪逊起初并未想过要建立一个政党。但他们很清楚,如果要实行他们自己期待的政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他们必须要在华盛顿卸任总统后,能控制总统职位。
那么,如何才能赢得总统职位呢?简单地说,他们必须要影响各州足够多的选举人票。由此,他们开始了两手准备:一是创办报纸,鼓动舆论;二是进行私下的政治动员,组建政治联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杰斐逊、麦迪逊为首的政治派系就形成了。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民主共和党。华盛顿卸任总统之后,尽管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就任了一届美国总统,但随后的第三任、第四任总统都是民主共和党人,也就是杰斐逊与麦迪逊。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简单总结一下。政党兴起的第一个原因是社会性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分歧;第二个原因是政治性的,即政治斗争的需要。既然民主鼓励政治竞争,那么,是一个人去竞争更有力,还是一群人团结起来去竞争更有力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最小获胜联盟法则
讨论到这里,你可能又会产生一个新疑问:既然政治联盟可以强化政治竞争的力量,那么,一个政治联盟是不是越大越好呢?这就涉及到一条重要的政治学法则:政党或政治联盟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大;决定政治联盟规模的,其实是“最小获胜联盟法则”。
“最小获胜联盟法则”,其实有两个含义。我们先说第一个含义。比如,在一个议会制民主国家,国会共有100个议席,四个政党A、B、C、D分别获得了40个议席、38个议席、12个议席和10个议席。这几个数字,你最好有个印象。这样,A党是第一大党,它有权优先组阁,它有两种方案:一种是跟B党联合,一种是跟C党联合。那么,它会跟谁联合呢?一般来说,它更可能跟C党组成联合政府。
逻辑是这样:第一个要点是,组阁需要过半数,A无论跟B联合,还是跟C联合,都能过半数,能保证稳定执政;但这里还有第二个要点,政治联盟规模越大,权力分享范围越大,每个核心成员能控制的权力和资源比重,反而就降低了。
所以,政治家们的理性选择,是组建一个“最小获胜联盟”。也就是,组建一个恰好控制半数以上国会议席的政治联盟,是最佳策略。A和C组成政治联盟,拥有刚刚过半数的52个议席,足以控制国会。这就是政党组阁的“最小获胜联盟法则”。
除了第一个含义,“最小获胜联盟法则”还有第二个含义。这个含义要超越选举和组阁,而是着眼于统治者如何控制权力的一般问题。这条原则是由美国学者梅斯奎塔在《独裁者手册》中提出来的。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丘吉尔领导英国赢得了二战,却无法赢得1945年大选、维系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呢?为什么过去刚果(金)的蒙博托、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政绩乏善可陈,却能长期控制权力呢?主要原因是,在各自体制之下,丘吉尔难以维系一个最小获胜联盟,而蒙博托和穆加贝却能维系一个最小获胜联盟。
按照梅斯奎塔的看法,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名义选民,甚至不是实际选民,而是一个有能力控制核心权力的获胜联盟。
比如,对君主制来说,获胜联盟是由一小群王室成员、高级文官、高级军官和宫廷侍卫组成的。对军人统治来说,获胜联盟是由一小群高级军官、高级文官和经济寡头组成的。
对今天的英美民主国家来说,这个获胜联盟的规模就要大得多。无论是总统还是首相,他需要确保赢得足够数量的关键选民的支持,这才是他的获胜联盟。你看,从这种视角出发,民主与非民主政体的主要区别,其实是获胜联盟的规模。
对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打赢了二战,但只要战争威胁一解除,英国选民就转向了对社会平等问题的关注。保守党当时并不打算超过实际承受力来建设福利国家,但工党却提供了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方案。结果,支持丘吉尔的力量不足以形成一个最小获胜联盟;相反,工党却靠着福利国家纲领,形成了一个最小获胜联盟。
但在非民主政体下,蒙博托与穆加贝这样的统治者,只需要维系一个更小规模的获胜联盟。他们只要用自己控制的力量与资源,设法搞定一批高级军官、高级文官、安全与警察部门负责人,能够换取他们的支持与忠诚,就可以做到地位无忧。有了这少数人的效忠,这些人领导的官僚队伍和强力部门,就会去搞定更大范围内的潜在反对派。这是最小获胜联盟的另一个含义。
政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我们这一讲的重要启示是:政治常常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盟、合作与对抗。
而影响这种政治联盟的因素,既包括了正式规则,比如宪法和法律,又包括了非正式规则,比如大家普遍遵循的传统与惯例,还包括了重要政治家的领导力。总之,政治运作的良善与否,跟人与人之间如何组建政治联盟有关。
我们在这一讲解读了政党为什么会兴起,但我们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政党体制是不同的。比如,为什么美国是两党制,而德国是多党制?这正是我们下一讲的主题。
延伸阅读
最后,我要给你推荐牛津大学教授艾伦·韦尔所著的《政党与政党制度》,这是一部非常流行的政党政治教科书。如果你读了,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读后感。——包刚升《政治学通识三十讲》
閱讀更多 穿插游擊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