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古時候,壯族的先民,“俗不辨姓氏。”後來,隨著壯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交往增多,需要互通姓名;同時,秦朝以後,大量漢人進入嶺南地區與壯族的先民雜居,帶來了先進文化和姓氏制度,對壯族先民發生了積極影響。這樣,壯族的先民逐漸採用姓氏制度。

那麼,壯族的各姓氏由來如何呢?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古代有些氏族、部落分別以各種動物植物為圖騰,有些氏族、部落則以深水潭、泉水井等地物為圖騰。

後來,壯族的先民採用姓氏制度時,分別以自己的圖騰作為本氏族、部落的姓氏。但由於壯族沒有文字,只好按照壯話的語音,借用漢字譯寫下來。因而出現了韋(壯話水牛的音譯)、畢(壯話鴨的音譯)、谷(壯話老虎的音譯)、凌(壯話猴子的音譯)等姓氏。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壯族的先民,喜愛住在河谷,每當一天勞作之後,人們常常下到河裡洗澡、游泳。在古代的漢古籍中,多有壯族先民“男女同川而浴”的記載,這樣,壯族的先民有的就以這種愛好作為自己的姓氏。下河洗澡、游泳壯語Caemx,寫成漢字就是“覃”。

壯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特別喜愛一些色彩鮮豔的顏色。在採用姓氏制度時,一些壯族的先民就分別以自己最喜歡的色彩作為自己的姓氏。壯話分別把紅、黃、藍、綠、花等顏色稱作寧、梁、蘭、陸、花,這樣,壯族現在就有了寧、梁、蘭、花等姓氏。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古代壯族的先民,“俗不辨姓氏,又無名字。所生男女,長幼次第呼之。(《文獻通考》卷328《四裔考·南》第二冊257頁)壯族兄弟之間,弟稱呼兄為be,兄稱呼弟為Nong。壯族的先民採用姓氏制度時,有的屬於兄的家族。就以be為姓氏。有的屬於弟的家族,則以Nong為姓氏。而be用漢字音釋為“閉”或“裴”。Nong用漢字音釋為“儂”。這樣。壯族就有閉、裴、儂等姓氏。

秦統一中國的時候,居住在嶺南地區的壯族先民西甌人和駱越人。已發生階級分化,西甌人還建立了國家。“交趾昔末有郡縣之時,士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雒民。設雒王、雒候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水經注》卷14引《交州外域記》)。還有許多記載,都說明了當時的壯族先民已有了王、候、將等官職、這樣,有的壯族人就分別以其祖輩、父輩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因而有黃(壯話君、王的音譯)、侯(壯話侯的音譯)、張(壯話將的音譯)等姓氏。

五、承襲漢族的姓氏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古時候,嶺南是壯族先民生息繁桁的地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漢人開始大批進入壯族地區。宋朝,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宋,宋王朝派狄青率軍南下鎮壓,“狄青敗依智高於邕州,遣部屬循右江而上,隨地屯戍。因而婚娶生育,成為土著,……。”後來,還有一些漢人南下壯族地區做官,一些商人、學者、罪人進入壯族地區做生意、講學和服役。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住下來、與當地壯族先民通婚。這些人逐漸喪失漢族的民族特徵,最後同化於壯族。然而這些人的後代,仍承襲其父輩,祖輩的姓氏。也就是說,這一部分壯族,其姓氏來源於漢族的姓氏。誠如《雷平縣誌·人口》條說:“中原民族以李、許、歐、梁等姓為著。……而本縣歐、梁等姓,殆系宋代守土之士兵落籍為民者。”

六、接受皇帝賜姓

據史書記載,宋王朝把壯族首領儂智高領導的起義鎮壓下去以後對參加起義的壯族群眾進行招降活動。對儂氏家族的投降者賜給“國姓”。宋朝皇帝是姓趙的,其所賜的“國姓”,就是趙姓。一部分儂氏家族的投降者接受了宋王朝的賜姓。改儂姓為趙姓,這樣壯族中就有姓趙的了。今天,壯族民間仍然有這種傳說。

七、被迫改用新的姓氏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依智高起義失敗後,宋王朝對參加起義的首要人員進行殘酷鎮壓。後來,宋王朝留在壯族地區的地方官兵,對參加起義失敗後投降的儂智高的族人仍大肆掠奪和迫害。連宋朝也不得不於公元1108年下詔加以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儂氏家族的人逃往國外,旅居南亞各國。如今,住在越南和緬匈的儂人,都自稱是儂智高族的後代,這就是活生生的事實。而留下來的儂氏家族,為了避免繼續遭到民族壓迫與民族歧視,不得不易姓,把儂字去掉單人旁,改成姓農,這就是壯族中人數眾多的農姓的由來。今天,在壯族民間傳說中,也有關於農姓原來是姓儂的傳說。

壯族姓氏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上面列舉的七個方面,是其中較為主要的來源。

圖片來源 / 網絡

【八桂縱覽】壯族姓氏由來初探

深度瞭解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