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東漢末年,“山雨欲來風滿樓”。皇權、外戚、宦官、軍閥、農民起義軍等各種政治力量風起雲湧,百姓民不聊生。

疾風知勁草,亂世出英雄。

在這樣一個風雨漂搖、弱肉強食的時代,各路英豪粉墨登場,各領風騷若干年。曹操作為當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出現在了中國歷史舞臺上。

曹操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詆譭他的人,說他是亂世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奸相、國賊,在京劇臉譜中,曹操歷來都是花臉的奸臣形象;而讚頌他的人卻評價他雄才大略、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無論歷史如何評判,我覺得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曹操是時代的強者,曹操有他的過人之處。其過人之處有五個方面: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巧用門閥——曹操不但有關係,而且善於用關係

東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甚至延續到唐朝,都是非常重視門閥的——所謂門閥,就是家族背景。

所以,《三國》中提起袁紹,都說他是“四世三公”。而那些沒有家庭背景的,也要想方設法給自己找一個背景,比如說劉備,本是“織蓆販履”之徒,卻反覆強調自己是“帝室之胄”、中山靖王之後。

他這個出身找得非常好,好就好在無法查證——第一,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武帝的弟弟,距他已經300多年了,既沒有家譜,也沒有辦法做DNA;第二,中山靖王生了120多個兒子,子孫滿天下,誰能說得清劉備是不是他的後裔?

在當時,曹操的家族背景也是非常顯赫的,他的父親曹嵩,官至太尉。

《後漢書•官制》中是這樣解釋的,“太尉,公一人。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這個“亞獻”非同小可,按照祭祀禮儀,初獻一般是皇帝或太子,之後就是亞獻——曹操的父親起碼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地位非常尊貴。曹嵩的養父曹騰是個太監,官至中常待、大長秋,也是個省部級的高官。

後漢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曹操本來就是一個很現實、很功利的人,他絕對不會放棄世族出身的有利條件。有了家族祖蔭的庇佑,曹操仕途順利,進步非常快。“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徵還為東郡太守”。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仕途一帆風順的曹操,這時卻突然賣了個關子——不當太守了,回家養病。

原因是什麼呢?《魏武故事》曹操的己亥令中寫道:“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意思就是說,他當時只有三十多歲,即使二十年不調職級,他進步也不算慢——可見曹操當時是少年得志、平步青雲。

曹操的家庭背景對他快速崛起、迅速發跡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他父親曹嵩是太監的養子,而太監歷來都是被別人看不起的。官渡之戰前,陳琳起草了一個檄文,把曹操祖孫三代貶得一文不值。

所以,青年時代的曹操並沒有在這個並不是十分光彩的家族大樹之下坐享其成,他做了三件事:

一是樹立遠大理想。

曹操一直以天下為己任。這一點,在他的一些成名詩句中能讀出來,比如《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有他的《蒿里行》,既描寫了連年軍閥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嚴重苦難,也反映了曹操渴望國家安寧統一的志向。

二是進行人生規劃。

曹操是一個有理想,而且很現實的人,他在青年時期多次對自己的個人發展進行自我設計,並根據社會實現情況不斷調整人生座標。剛進仕途時,他“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想早出名,出大名;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後,他“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魏武故事》),想建功立業,當將軍。

三是結交社會名流。

曹操十分重視上層交往,廣泛結交社會名流,為自己做廣告、拉選票。比如,他和當時的太尉橋玄關係非常好,並獲得了橋玄的極高評價:“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這個評價,把曹操定位成安邦濟世之材。

《異同雜語》記載了許子將對曹操的評價,“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後世對曹操“亂世奸雄”的評價,典故就出自這裡。

從曹操的迅速崛起、嶄露頭角中,我覺得有三點啟示可供吸取:

一要端正心態,客觀審視。

無論古今中外,各種社會關係、不正之風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改變不了客觀大環境,但可以改變主觀小環境。這個主觀小環境就是我們的心態。

歷朝歷代的高幹子弟那麼多,但能象曹操一樣“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能有多少?我們可以羨慕“官二代”、“富二代”,或者走另外一個極端——鄙視“官二代”、“富二代”,但千萬不要因為忌妒和“仇富”心理而扭曲了自己的心靈,從而變得憤世嫉俗、怨天尤人。

——改變你能夠改變的,適應你改變不了的,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是我們幹好工作、健康成長的前提條件。

二要樹立志向,積極進取。

象曹操這樣“有關係”、背景複雜的高幹子弟,都不滿足於現狀,積極尋求“成才、自立、自強”的成功之路,我們這些沒有關係和背景的平民百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哪能不立大志、吃大苦、出大力?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吃不得苦中苦,哪做得人上人”?

三要蓄勢待發,抓住機遇。

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趁著我們現在還年輕,好好思考和設計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該怎麼走,軍旅生涯該怎麼過,積極為自己實現可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學習制勝——曹操不但勤於學習,而且能學以致用

曹操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歷史書籍對此有多處記載,比如,《魏書》上說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異同雜語》記述他“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養成一個愛學習的好習慣、三十多年“手不捨書”很難,而要學以致用、學有所成、學出點名堂更難。

不管是難事,還是更難的事,曹操都做到了。他的學以致用、學有所成體現在文治、武功兩個方面。

首先說武功。

曹操死後被諡為“魏武王”,不久漢獻帝禪位,曹操的兒子曹丕即位為魏文帝,尊曹操為魏武帝。所謂“諡號”,是古時候對逝者一生功過的精練概括。曹操被諡為“武王”、“武帝”,這說明當時朝廷內外、社會各界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武功,也就是統兵打仗、戡亂救國方面。

曹操特好兵法,他是刻苦鑽研兵法,並在實踐中積極運用兵法的一個典範。他不但認真學習《孫子兵法》,而且還專門給《孫子兵法》作注,“自作兵書十萬餘言”。他註釋的《孫子兵法》後來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三國志》記載,曹操起兵的第一仗,是諸侯討伐董卓時,他單獨率軍進行追襲,結果“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戰敗之後,他回到揚州募兵。在此後與“黑山賊”“青州黃巾”的戰爭中,自覺用兵法指導作戰實踐,不斷強化打贏能力。

《三國志》上講了曹操與“黑山賊”的一次作戰:“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丁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在這裡,曹操綜合運用了圍魏救趙、圍師打援等一系列的戰法。

《孫子兵法》等武學精要已經進入到他的實戰當中,並指引他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魏書》上說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

再說曹操的文治。

我們現在講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史,肯定要講到建安文學;講建安文學,肯定要講到“三曹”。這“三曹”,就是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很高,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等,都是曹操的名言佳句。

除此之外,曹操在琴棋書畫等方面的藝術造詣也很高,這是後世鮮為人知的,在這方面對他進行研究的學者也不多。《博物志》記載:“漢世,安平崔璦、璦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也就是說,曹操的書法水平僅次於他們幾個。“恆譚、蔡邕善音樂,馮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善圍棋,太祖皆與埒能。”所謂“埒能”,就是能力相當——曹操在音樂、圍棋等方面也是國家級選手。

從曹操勤於學習的過人之處,我得到的啟示是,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戰鬥力,知識就是我們成就事業的基石。不愛學習、不善於學習的人,很難有所作為,或者說得更誇張一點,不愛學習、不善於學習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

學習的方法有千條萬種,作為我們青年人,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三條:

其一,學習貴在實用——多學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

其二,學習貴在管長遠——多學一些對人生髮展有益的知識。

其三,學習貴在持之以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勇於任事——曹操不但有事不怕事,而且敢作敢當

曹操的勇於任事,體現在“三不怕”上:

一是不怕權貴。

曹操從青年時期開始,就是一個敢作敢當的人。

《曹瞞傳》記載,“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這確實相當不容易!當個洛陽北部尉,也就相當現在的北京市東城區的警察局長,竟然敢把當朝皇帝的紅人、威震朝野的“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給斃殺了!這種震懾效果絕不亞於北京搗毀“天上人間”、重慶逮捕文強。

當然,曹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跟權貴的鬥爭也不是一味蠻幹,當力量對比實在太過懸殊的時候,他也明哲保身,告歸鄉里,不作無謂的犧牲。

二是不怕強敵。

討董卓時,在各路諸侯的對比和反襯中,更能體現曹操的勇於任事、不畏強敵的秉性:“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獨自出兵的曹操慘敗而歸。

在曹操鏊戰沙場的同時,其他諸侯在幹什麼呢?“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我在外面捨生忘死打仗,你們在家裡醉生夢死喝酒,曹操心理肯定不平衡了——太祖責讓之:“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我為你們感到羞恥!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強敵面前,我曹操雖敗猶榮!

三是不怕艱險。

官渡之戰,曹操“以至弱當至強”。《三國志》記載,當時袁紹軍十餘萬,而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這是曹操人生中最艱苦的時期:兵力不足、糧草缺乏、軍心民心慌亂……。

在最困難的時候,曹操也曾經發生過動搖,打算撤軍回許昌,被謀士荀彧阻止,最終咬牙堅持,之後,連施釜底抽薪之計,親率五千精兵燒了烏巢袁紹的軍糧,取得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官渡之戰勝利之後,北征三郡烏丸之戰,也很能展現曹操不怕艱險的性格。《三國志》說曹操“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歷平風,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曹瞞傳》記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曹瞞傳》)。又冷又渴,長途奔襲,歷盡艱險,曹操自己都後怕——凱旋迴師之後,曹操對出發前勸諫自己不要出征烏桓的人大加獎賞。

曹操勇於任事的性格,有兩點啟示:

啟示之一:不要躲任務,而要主動搶任務——搶任務就是搶成長進步的機會。失敗者找藉口,成功者找方法,在工作和任務面前,不要推諉退縮,不要強調客觀;給任務就是給機會;給任務就是給榮譽。

啟示之二:不要怕困難,而要勇於戰勝困難——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我們提高能力素質的過程。最困難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成長進步最快、能力提高最快的時候。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人才為本——曹操不但善於招攬人才,而且善於使用人才

《魏書》評價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三國時期,曹魏謀臣如雲,猛將如雨,之所以能形成這樣一種人才輩出的局面,與曹操以人為本、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

曹操有求賢若渴的急切企盼。

曹操有著與眾不同的人才理念,《三國志》中記錄了這麼一件事:袁紹與曹操共同起兵的時候,袁紹問曹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曹操很狡猾,他反問袁紹:“足下意見以為何如?”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袁紹看重的是地理優勢,而曹操看重的是人才和智力優勢。

人才為本、人才制勝的理念可以說伴隨了曹操一生。

《三國志》中記錄了曹操兩篇“求賢令”,第一篇是興平十五年春:“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求賢若渴的急切心理昭然若揭。

第二篇是七年之後下令,寫得更好,全文摘錄如下:“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對人才不求全責備等等,一系列先進的人才理念,直到現在還很實用。

曹操有廣納群賢的寬闊胸懷。

曹操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當中,有他起兵時的嫡系部隊,比如說,曹仁、曹洪是他的至親,夏侯惇、夏侯淵是他的親信;也有一些是自動投奔到曹操身邊的,比如荀彧、荀攸、郭嘉這三個重要謀臣;還有更大一部分,卻是曹操在不斷征戰中,化敵為友,從對方陣營中招降來的,比如說,謀士賈詡,他先從西涼軍,後追隨張繡,最後勸張繡投降了曹操;大將張遼,原先是呂布的部下;猛將徐晃,以前是董卓殘部楊奉的部下。

我們以官渡之戰的用人方略為例。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這對高幹子弟、這對當年的好友,為了不同的政治理想從同盟走向決裂。官渡之戰前後,許多優秀人才不斷從袁紹的陣營中分裂出來,加入到曹操的人才方隊之中,最終曹操以他的人才和智力優勢打敗了袁紹的地理和人數優勢。

曹操有統馭人才的科學方法。人才也是需要激勵、需要管理的。曹操深諳御才之道,他早就強調:“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以道御之”,講的就是統馭人才要有方法。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曹操統馭人才有四招:

一是極力拉攏。曹操充分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條件,不斷拋出官帽進行策反。荊州劉表派名士韓嵩去許昌“觀天下變”,曹操讓漢獻帝拜韓嵩為侍中,當零陵太守。氣得劉表立即殺了韓嵩的一班隨從,如果不是韓嵩名氣太大,肯定也成了刀下之鬼。

曹操還注重用真情感染人、拉攏人。在和張邈作戰的時候,別駕畢諶的母弟妻子被敵方抓住了。曹操勸畢諶說:“你的老母親被他們抓了,你到張邈那邊去吧。”畢諶堅決表態絕無二心,曹操很感動,“為之流涕”。但剛一出門,畢諶就叛逃了。後來,畢諶被活捉,曹操不但沒有殺他,還讓他作了魯相。

對此,曹操的解釋是:“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對父母孝順的人,怎麼會不忠於君主呢!——他這一番慷慨陳詞,感動了同時代的許多人。

二是寬恕包容。曹操對魏種有知遇之恩,魏種的孝廉就是曹操推舉的——二十萬個人裡面才推薦一個孝廉,如果不是最信任、最瞭解的人,肯定是不會推薦的。兗州叛亂的時候,曹操堅信魏種不會背叛自己,他說:“唯魏種且不棄孤也。”但是,魏種也叛逃了。曹操非常生氣,他放下狠話說,只要魏種向南不逃到越國,向北不逃到胡人中去,我就一定不會放過他。後來魏種也被活捉了,但曹操還是捨不得殺他,“釋其縛而用之”。

這樣的事例還有于禁。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為曹操效力三十多年的大將於禁卻出人意料地投降了,讓曹操非常失望,但曹操對他的家族沒有實施任何懲罰——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的心胸還是很寬廣的。

三是從諫如流。留住人才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尊重他們的才智、尊重他們的創造,給他們施展舞臺的空間。尤其是對於那些謀臣,尊重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從諫如流。曹操不但對荀氏叔侄和郭嘉等高級參謀言聽計從,而且他還十分注重獎勵和鼓勵提不同意見的人。

遠征烏桓凱旋而歸之後,曹操專門查問出發前誰曾勸諫過自己。那些提過不同意見的人都以為要秋後算帳了,非常害怕,但是沒想到曹操重賞了這批人,說我這次勝利得非常僥倖,你們提出的意見才是“萬安之計”,所以要重賞你們,希望以後不要不敢說話——三言兩語之間,充分肯定了別人的聰明才智,保護並且極大地增強了這幫謀臣繼續建言獻策的積極性。

四是賞罰分明。《魏書》記載曹操:“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與此同時,他還專門下令:“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該賞就賞,該罰就罰,典型的軟硬兼施、“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因此,我們看曹操對待部屬經常是兩種截然相反、自相矛盾的態度——對於自己喜愛的、急需的人才,百般包容、袒護,比如陳琳罵了他祖孫三代,他也能收為己用,而對於不能為曹魏所用的,則常常會找藉口大加殺戮,比如孔融、楊修、沮授,以及借黃祖之手殺害的彌衡等等——這也是曹操“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現實反映。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百折不撓——曹操不但勇於承受挫折,而且勇於戰勝挫折

曹操與漢高祖劉邦都是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他們的性格有許多相似之處:

豁達大器、不拘小節、敢闖敢試、從善如流,也同樣有許多缺點:好酒及色、現實功利、心狠手辣……他們一生都犯過許多錯誤,經受過許多挫折,但他們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百折不撓,知錯就改——這個優點使他們不斷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失敗走向勝利。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了曹操一生中的四次大敗。在這四次失敗中,曹操都有生命之憂、險些喪命。

一敗於徐榮。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曹操在追襲董卓時被徐榮阻截,士卒死傷甚多。曹操自己“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

二敗於呂布。曹操攻徐州的時候,後院起火,老窩被呂布端了。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大戰,結果呂布的軍隊非常驍勇,曹操的青州兵大亂,他本人騎馬狂奔才從戰火中逃出。衝出大火後,他從馬上摔下來,燒傷了左手掌。有個叫樓異的司馬扶曹操上馬,才撿回一條小命。

三敗於張繡。張繡兩次歸降曹操,第一次投降後,曹操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好色。他趁張繡投降之機,霸佔了張繡的叔叔張濟的妻子(當時張濟已戰死),張繡非常痛恨。二是洩密。曹操知道張繡不滿之後,想殺張繡,卻走漏了消息,所以張繡先發制人,對曹操發起了突然襲擊。曹操這次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他自己被亂箭射傷,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一員堪稱“萬人敵”的猛將典韋全部陣亡!

四敗於孫劉。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佔了重要篇幅,可以說,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華章。但《三國志•武帝紀》對於赤壁之戰著墨不多,這是因為古人有“為尊者諱”的講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生活在西晉時期,當時曹魏的影響力還在,所以陳壽對赤壁之戰不敢大加鋪陳,只有了了幾個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劉備和孫權的傳記中,對此也是以“大破曹公軍”一語帶過。但《資治通鑑》等歷史書籍對赤壁之戰卻是大書特書。總而言之一句話,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敗得很慘!假如曹操沒有赤壁之戰的大敗,將近百年的三足鼎立局面可能就不會形成——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曹操就象是一塊橡皮擦,每次犯了錯誤之後,他都能夠認真總結反思,改正缺點,改進工作,把自己的汙點擦得乾乾淨淨,然後在這塊曾經有汙點的地方畫下最美最好的圖畫。

《三國志•武帝紀》在曹操每次錯誤前後,都記錄下了他自己的教訓總結。敗於徐榮之後,他在責備諸侯不圖進取的同時,闡述了自己的進攻方略;在與呂布作戰之前,他就事先對呂布的戰略意圖進行了評判;在與張繡作戰失敗後,他這樣對諸將說:“我降服了張繡等人後,錯就錯在沒有及時控制他的人質,以至於到目前這個境地。我知道我失敗的原因了。你們看著吧,從今往後,我不會再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總結得不一定對,但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的精神是可嘉的。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從華容道潰退,大敗之後的曹操居然非常高興,諸將問他原因,他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劉備真是我們的好夥伴啊!如果他早放火的話,我們已經完蛋了!——大戰失敗之際,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躍然紙上,他不但替自己總結反思,還替劉備總結反思。

曹操遇挫彌堅、從失敗走向勝利的做法,給我三點啟示:

第一,幹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萬事俱備、一帆風順,要隨時做好承受打擊、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與挑戰。

第二,要吃一塹長一智,及時總結反思,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第三,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預留翻身的本金,千萬不能孤注一擲、萬劫不復——這是曹操和劉邦每次失敗之後,都能迅速復元、重新站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的職場成功之道:看他憑什麼成為三國爭霸的NO.1?

觀察職場生態,問道填坑實踐;

分享乾貨技巧,探索精進之道!

關注


16年機關老司機,帶您一起觀察職場、吐槽不爽、記錄黑鍋、打倒坑貨。

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和疑問,都可加關注私信給我,有信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