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益陽古城

益陽,因水而興,依江建城,碼頭經商水運文化曾經繁盛悠久,聲震四方。明清時代,依江傍水的石碼頭,數代人、多家商號興建的一街三巷,眾多旅館、商鋪隨之繁榮。隨著資江“大水運”時代的落幕,曾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也日漸衰落。如今,這些經歷百載風雨的老街老巷老房子,在眾多市民眼裡,已是“老古究”。

“復活”益陽古城

“石碼頭古街道保護得這樣好,全國少有”

“石碼頭古街道保護得這樣好,全國少有,作歷史街區開發很有價值,完全可以打造出湖南的‘寬窄巷子’。”10月下旬,國家文物專家傅清遠、倪吉昌、張克貴到石碼頭為其保護開發“把脈開方”時發出由衷感嘆。

保護古街道得視“貨”知金。近十年,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片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舊城改造和房產開發中,雖有不少房產商對石碼頭這塊黃金地盤垂涎三尺,但主政者仍然嚴控開發,倍加保護。早在2004年,玉陵坡巷、魏公廟巷就已經是市級保護單位。魏公廟等古建築也掛牌文物保護。

2010年底,石碼頭歷史街區保護開發前期工作啟動,我市多次與上海同濟大學、湖南大學對接,先後完成現場勘探、彙編、專家論證和規劃。去年7月,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市規劃例會,資江兩岸建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隨即將石碼頭歷史街區納入開發序列,作為一個重要建設項目實施。

“歷史文物街區保下來了就是財富,保護和開發歷史街區能喚醒城市的記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傅清遠和原北京建工學院院長倪吉昌認為,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的發祥地和見證者。石碼頭街區保持明代格局,清朝、民國傳承有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三國文化、水運碼頭文化、市井文化等文化融在街區之中,脈絡清晰地保留了古城的記憶。

資陽區石碼頭歷史街區位於永清街魏公廟西邊一帶,興起於明代,是益陽秦漢古城西延的結果,是益陽古城的發源地之一。現保留有3條完整的古巷,即玉陵坡巷、魏公廟巷、燈籠館巷;有數十棟清代民居,分佈面積約6000平方米,共228個院落,現有住戶2053戶、7363人,是城區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民居群落。

街區規劃分為“兩片兩街三巷”

街區規劃範圍南起資江防洪大堤,北臨五一西路,西至將軍廟街,東接向倉路,規劃面積約10公頃。街區東西長約570米,南北長約160米。

石碼頭歷史街區項目部經理諶元洲介紹,我市本著起點高、理念新、操作性強的標準,對石碼頭歷史街區整體定位為保護性的開發。採取“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居民參與”的方式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具體表現為“統規自建”與“統規租建”相結合,充分挖掘石碼頭特有的文化內涵,預計投資3.5億元,用4年的時間,將其打造集商業、展示、旅遊、體驗等為一體的多功能高品質歷史街區。


街區到底怎麼規劃?諶元洲介紹,他們根據古巷區域的資源條件及形象定位,古巷及周邊區域的整體佈局規劃可分為“兩片兩街三巷”。

“兩片”即石碼頭的核心保護片區和大水坪的規劃控制片區。圍繞三條明清古巷進行原真保護建設,可按打造歷史文化旅遊觀光區的思路進行。

“兩街”即正街(今五一西路)和永清后街仿古系列街。兩條街可分別按照傳統工藝製作、民俗風情表演、特色小吃的思路打造。

“三巷”即魏公廟巷、玉陵坡巷、燈籠館巷,儘量恢復原狀。

在實際保護與開發建設的同時,搞好三個“結合”。一是與非物質文化的結合;二是與濱江特色景觀資源的結合;三是文物本體修復與增建景觀相結合。而現階段應儘快對“三巷”實施搶救性修復。因為“三巷”為保護開發的中心點,也最具有保存價值的物質遺產。而“兩片”“兩街”區域為古巷擴展區域,為中後期保護開發項目。


“一處殘垣斷壁的地方,能打造成吸引遊客、喚醒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嗎?”不少市民對該工程有懷疑。但是,曾指導岳陽張谷英村、山西平遙古城、成都寬窄巷子等歷史人文景點成功開發的傅清遠、倪吉昌,對石碼頭歷史街區開發十分看好。他們認為,石碼頭街區內保留下60%以上歷史建築,現存大量晚清、民國時期民宅院落,這是全國少有的,尤其三條巷子一條街,保留了明代古街巷格局,真實記錄和承載了全國獨具的水運碼頭文化特色,完全可以將石碼頭打造成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水運碼頭文化歷史街區,為世人開啟一扇讀懂資江水運文化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