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法院對27年宗教衝突作出判決!莫迪基於2點考慮,決定選邊站

11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決,27年前印度教徒在印度北部城鎮阿約提亞摧毀一座清真寺,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行為無過錯。允許印度教徒在這一地點修建一座印度教寺廟,而穆斯林則將獲得另一塊土地,用於復建清真寺。對此判決,印度穆斯林團體已經表示極其失望,將提交複審請願書,同時繼續抗爭。

莫迪政府上臺之後,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印度法院作出有利於印度教徒的判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們敢在這個時候作出這樣的判決,也必須做好承受當地秩序可能出現混亂帶來的影響

印度法院對27年宗教衝突作出判決!莫迪基於2點考慮,決定選邊站

巴布裡清真寺

1、地點非常敏感

就像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聖地一樣,在印度也有很多人把位於北方邦的阿約提亞視為宗教聖地。在英國殖民統治後期,阿約提亞已經建成了96座印度教寺廟和36座清真寺。這座名為巴布裡的清真寺建於1528年,但是印度教徒卻認為,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是印度教大神羅摩衍那的出生地,是後來的伊斯蘭教徒摧毀印度教聖地修建的清真寺。

1992年,印度教極端教眾搗毀了巴布裡清真寺,隨即引發印度各地大規模的宗教衝突,有超過2000人因此喪生。多年來,印度政府為了害怕引發新的宗教衝突,一直不願意就巴布裡清真寺遺址究竟是屬於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作出決定,故意用漫長的司法程序,消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戾氣。

印度法院對27年宗教衝突作出判決!莫迪基於2點考慮,決定選邊站

2、爭議依然未消

印度教徒堅持認為巴布裡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是神靈的誕生地,歷史上也一直是印度教的聖地,有大量的考古證據可以佐證這一點,因此絕對不能放棄。而印度穆斯林宗教基金會則指出,1528年開始巴布裡清真寺就在連續運作,直到印度獨立之後的1949年,當地官員才夥同印度教徒把羅摩衍那的嬰兒形象雕塑埋藏在寺後,製造出此處是印度教聖地的假象。

現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不是誰多修一座寺廟的問題,而是雙方都堅持要在巴布裡清真寺的原址上修建寺廟,因此印度法院的判決看似公平,其實是完全倒向了印度教徒一邊。再加上1992年雙方的衝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使得任何一方都沒有主動退卻的勇氣。可以想見,接下來在印度教寺廟修建過程中,雙方隨時有可能爆發新的大規模衝突。

印度法院對27年宗教衝突作出判決!莫迪基於2點考慮,決定選邊站

3、為什麼會在此時作出判決?

1992年巴布裡清真寺衝突爆發之後,歷屆印度政府採取的都是“和稀泥”的做法,因為在宗教和歷史問題上,誰也不可能做出一個盡善盡美的決定來。莫迪政府之所以要打破傳統,徹底解決巴布裡清真寺的爭議,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有現實方面的考慮。

1992年巴布裡清真寺衝突,起因就是當年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在印度北方邦進行煽動性演講,鼓動印度教極端分子拆除清真寺導致的。在今年的印度議會選舉競選活動中,莫迪和人民黨又作出承諾,一旦當選將徹底解決巴布裡清真寺的歷史爭議。現在印度最高法院作出這一完全倒向印度教徒的判決,也是莫迪解決歷史問題、兌現競選承諾的一次行動。

從現實的層面看,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本身就是一個宗教色彩和民粹色彩非常濃重的政黨。近期印度經濟增速下滑、失業率高企,為了轉移印度民眾的不滿情緒,莫迪和人民黨也只能在宗教問題上著手,轉移印度民眾的注意力,鞏固基本支持盤。此前莫迪政府取消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強化對當地的管控,其實和這次對巴布裡清真寺的判決,都是想達到同樣的效果。

印度法院對27年宗教衝突作出判決!莫迪基於2點考慮,決定選邊站

操弄宗教信仰爭議是一件非常危險的舉動,印度的著名文化遺產泰姬陵,也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築,難道未來印度教徒也要把它摧毀嗎?印度是一個有多種宗教信仰的國家,穆斯林雖然只佔印度人口總數的14%,但也有近2億之眾。莫迪政府連續在克什米爾自治和巴布裡清真寺問題上挑戰印度穆斯林的忍耐力,一旦釀成印度國內出現嚴重的宗教衝突,印度本就已經十分脆弱的國民經濟也將墜入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