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人放棄了刀叉,選擇使用筷子?

溫馨11998


筷子是美食圈的最偉大發明之一,老外嘲笑它是難看的小木棍,為什麼中國古人放棄了刀叉,選擇使用筷子? 中華民族有幾千種不同式樣的美食,刀叉實在難以駕馭,所以大家都放棄使用刀叉,將來筷子戰勝一切餐具。無所不能的筷子可以夾起各種美食哦。

我用筷子吃飯的時候,他還在用手抓著吃,一雙筷子引發的辯論在網絡上即將發酵,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美食文化,“起筷吃飯”承載無數中國人的美味人生,家裡又多一雙筷子,這意味著又添丁進口啦,娶妻生子家裡增加一雙筷子來象徵真正的美好生活。

首先我們吃飯是圍坐圓桌,中間擺上菜餚,如果不用筷子吃菜,恐怕要站起來拿叉子懟上去,用筷子可以夾自己想吃的菜餚,吃火鍋時候最明顯,火鍋的筷子就要做得長一些。

吃米飯的時候更是難以使用刀叉,有人開玩笑,外國人喜歡用手抓飯吃,給你火鍋試試呀,用手抓看看,吃火鍋當然要用木筷子了,吃火鍋的湯湯水水溫度很高,鐵叉子很容易導熱,而且勺子叉子使不上勁,沒辦法在火鍋裡撈食物。直接上手還是太熱了,真要撈肉的畫面是不敢看的。

吃烤肉一定都需要筷子,如果筷子夾了生肉之後,就再拿一雙筷子吃熟肉,這是烤肉的規矩,同樣的刀叉也沒辦法吃烤肉哦,直接上手抓肉也是比較燙手的。

另外很多美食都是零零碎碎的,因為中國美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很多都是切小塊了,不像是外國人吃牛排一樣,大塊大塊的吃肉,所有叉子對於中國豐富美食是毫無辦法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丟,使用筷子禮儀更要認真學習: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不吉利,名為“三長兩短”,另外筷子也不能一顛一倒的使用,也不要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更不要反手用筷子,也不能把筷子插到飯碗上面,使用公用筷子大家一起共餐,也不能用嘴嗦筷子再夾菜,不能筷子四處滴湯汁,使用筷子的禮儀並不比西餐禮儀少的,大家不要忘了祖先留下的筷子禮儀。



遼瀋美食


刀叉與筷子哪個更方便,就像甜豆腐腦與鹹豆腐腦一樣爭論了好久,近幾年來西餐的普及導致許多國人也熱衷使用刀叉,而我們世代用的筷子則被老外嘲笑為“難看的小木棍”。

但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對於刀叉的使用,老外給我們中國人提鞋都不配,因為中國人使用刀叉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

在中國一些古代遺蹟中,考古學家們發現在7000年前中國人已經用野獸的骨頭打磨成刀叉,其樣式與現在餐具上的刀叉十分接近。而對於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在同一時期並沒有發現有使用餐具的發現,因此專家認定中國人才是最早使用刀叉的民族。

當外國人嘲笑我們的筷子是“小木棍”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在中國先祖使用刀叉之時,他們連像樣的餐具都沒有,只能用手來抓著吃,遇到大塊野獸肉,也只能那比較鋒利的石頭來慢慢切割。而作為智慧民族的中國祖先,在不滿足於刀叉不靈活的情況下,改進了餐具,使其變的更加靈活。

傳說中筷子的由來。

筷子具體怎麼來的、誰發明的,現在無法考證,但有一則說法是大禹發明的。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經常風餐露宿,而在惡劣的條件下需要熱騰騰的食物來補充身體的能量,於是就架鍋煮飯,當鍋裡的食物煮好後因為太燙無法直接使用,大禹無奈只能折了兩根樹枝把鍋裡的食物夾起來吃。

旁邊的人看到後紛紛模仿,發現這樣夾食物比刀叉好用多了,平常刀叉伸不進的鍋底,用兩根長條就很容易夾出來,於是筷子就這樣流傳開來。

當然,這只是歷史傳說當不得真,但這也能說明我國先祖的智慧。

中國先祖為何放棄刀叉而使用筷子?

據考古發現得出結論,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筷子已經誕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在商朝時期它就已經出現。《史記》、《韓非子》中都有商紂王使用象牙當筷子的記載。

歷史學家們推測,筷子最初的使用可能只用來把烤肉翻面,但有人把筷子伸到鍋裡夾出食物時發現筷子比刀叉管用多了。而中國也是最早食用五穀的國家,用刀叉來扒米飯顯然沒有筷子來的便利,所以有了這兩個“小木棍”,刀叉這樣不適用的東西就被扔一邊去了。

從此,開始流行起平民的竹筷、貴族的象牙筷、白玉筷等等,歷代古墓中都能挖出一批批的文物筷子。

對於外國人嘲笑的小木棍,他們不知道筷子的意義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智慧。

  • 筷子兩根為一雙,寓意好事成雙(當然,一根也夾不起東西)。

  • 筷子一頭粗一頭細,這樣比較好使力,細的一方留有縫隙是為了留給食物空間,方便夾起來。


  • 筷子的頭是方,根為圓。象徵天圓地方,蘊含哲學。

  •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用圓的那邊夾食物入口是一種美好的憧憬。

中國人在餐桌上有著比較講究的文化,筷子使用方面,如: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把筷子豎插在碗裡等,這是一種文化、一種禮貌、一種教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筷子的影響廣大,中國古代強盛時期,周邊國家紛紛前來學習中國文化,他們認為用筷子吃飯是高等人的象徵,而野蠻人才會直接用手來抓取食物,因此我們的餐桌文化也被他們學了回去,並沿用至今。

總的來說,中國人是基於對食物追求的原則上放棄了刀叉而使用筷子,是我們的祖先不屑於使用刀叉。筷子從誕生到應用至今,有著它獨特的魅力、意義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是不可替代的。

對於中國已經改進刀叉而使用筷子時,西方國家在幾千年裡唯一做到的改變就是貴族只能用三根手指捏著刀叉吃飯,這僅僅是為了證明他們是貴族。(哈哈哈哈哈哈!)


大國布衣


在我們去西餐廳吃飯的時候,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國吃飯用碗筷,而西方人用刀叉呢?

首先,我國的祖先最開始的時候用的也是刀叉,而不是筷子。

最早發現的餐具刀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中,距今7000年,新石器時代的人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古人把刀最先用於飲食之中。

而老外嘲笑我們用的筷子是兩根“難看的小木棍”時,可哪知餐具刀都是我國祖先玩膩了的,他們還引以為豪。


餐具刀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著出現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下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們出土的時候是在一起的,也說明了當時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變為兩齒,小巧了許多,它和勺子、骨刀放在一起的,表明了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套。

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了商貸時刀叉是人們主要使用的餐具。

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裡頭出土了50多件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包括甘肅、廣東、山東等地都出土過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


在我國江淮東部龍莊出土的42根骨箸,還有青海出土的骨箸,但是發現數量極少,不能認為當時中華大地上普遍的餐具,再說,筷子也就兩根小棍,誰知道當時人們拿它有沒有別的用途。

最早的筷子是在安陽殷墟墓裡發現的6支銅箸,而學界認為筷子當成餐具使用,最早是在商代,之後慢慢的取代了刀叉。

到了戰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古人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筷子了,而刀叉則是進入廚房。

在商周時期,烹飪的技術擺脫了原始的狀態,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

這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這些“八珍”可是廚師事先對食物精加工的,工序很複雜。

事先把材料進行加工成合適入口的大小,端出來的菜品已經切好做好,所以吃飯時到根本不用自己用刀叉進行分割,只要用筷子夾入往嘴裡送就行了。

所以在商周及之後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的則是貴族,用筷子吃飯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之後才慢慢的向民間推廣普及,取代了刀叉。



在西方,古希臘和羅馬吃飯都是用手抓的,即便是當時強盛的羅馬,在很多歐美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吃飯都不用刀叉的。

到了中世紀,他們吃飯還是用手抓,當時的教會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用餐具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悔辱。

而我國古代使用刀叉的時間比西方早了幾千年,都是我們老祖宗玩爛了丟一邊的東西,根本沒資格嘲笑我們,我們用的筷子都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


百里赤雲


筷子這玩意,想想真是符合“大道至簡”的道理。最家常日用,最稀疏平常,可仔細一琢磨,嘿,還真有點奇妙。

過去,李政道獲取諾貝爾獎,接受西方記者採訪,談及古代中國的科技,就是拿筷子論證的。他說的是,中華民族非常優秀,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這東西,兩根,極簡,可應用的是物理學上杆槓原理。它是人類手指的延長,手指能做之事,它都可以做,可以不怕寒凍,無懼高熱,高明極了。

這是李政道從科學角度論筷子的。還有日本學者甚至從智力發展去陳說筷子妙處的,說是運用筷子夾食,無形中是牽動手指、掌、肩等30多個關節與50多條肌肉不斷活動,極大助力大腦的靈活性,有利於小孩子的智力發展云云。

這些,未免說的有些玄乎。我自己想說的是,即便不用去太吹噓,最起碼有一點是確鑿的:正如沒有毛筆就沒中國書法一樣,沒有筷子,就絕不可能催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來。


很早以前,蜀中已故老牌美食家車輻老先生就說過,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這是中西飲食走向分野的最大觸因。

為什麼要這麼說,直接原因就是,人類誕生之初,面對的自然環境、飲食材料其實大同小異。而到了後來,其實反倒是進食工具默默地主導了飲食文化的分類,諸如烹飪方法、切割手段、吃法習慣等等。比如我們現在盛行的火鍋,烈火、濃油、沸湯,比如家常菜中的火爆菜餚,比如街頭林立的各種湯粉面,除了用筷子,饒你再吃貨,都是想不到其他進食之法的。

如今地球上的人類吃飯手段,說起來,不外乎三種:筷子、叉子、手指。筷子起於中國,流行在東亞;刀叉普遍運用在西方,對應是西餐,人家吃肉吃麵包為日常;用手指的,則主要在印度、非洲等地,這些我們認為文明較不開化之地——比較留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現在抖音視頻中,西昌部分山區同胞,其實還有用手指吃飯的。他們是把飯菜裝在布袋裡,拿手抓著吃。

從文獻材料與常識推斷,手指吃飯是原始人類的遺習,而叉子吃飯中國古人也不是沒有過,甚至曾長期流行。比如傲嬌的孔夫子老師是“割不正不食”,漢人樊噲名言“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都是信息。


但是,不說用手了,連用刀叉進食,中國古人都是很快放棄了,後來主要是改用筷子。

據通行意見,現在西方那套較正式的刀叉,據說是15世紀才發明。而我們的古人用筷要早個2700年左右。怎麼推斷,因為據《史記》裡講述的,商紂王就用的是筷子。只是他更豪奢,取木竹不用,去象牙來做。大臣箕子,就是看見了紂王用象筷,預測商國即亡,連連嘆息之餘,還準備了跑路的後事。

為啥發明筷子,道理應很簡單:用手野蠻不文明,而用餐叉功能太多單一,不符合中華文化多元、靈活、重文的喜歡。甚至到了後來,刀叉在中國,一般只會出現在廚房之中,在很多地方,刀叉是不允許上餐桌的,是視為不祥之物。比如,中國古代雕刻、佛像等等,妖魔鬼怪手中拿的最多的物件,是各種叉子。母夜叉,那是多不雅的稱呼呀!

另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的國情最容易催生筷狀物進食工具的出現:內陸的自然環境、作物生長條件比較優越,比如形形式式的綠葉菜遍地都是,隨著菜湯等作法出現,取筷子來夾菜,是理所必至勢所必然了。筷子簡單輕便,挑、夾、扒、剔、舀,幾無所不能,最適宜中國飲食的,真莫過於筷子了。

只是還需要說明的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套話不老。筷子固然是中國發明,但到了後來,早已不是中國私有,可說是整個東亞文化圈的共同遺產。在公元4世紀開始,筷子就傳入了朝鮮,並很快為日本人接受。

(圖:日本筷子一般改良為兩種:一種如圖作“天婦羅”或下面專用,一米多長,不上席;另一種則為家常用,比我們短,筷頭更細尖,因日人喜食魚片,取用更便捷)

如今的日本,那是比我們還重視筷子。他們那邊,有個很有名也很有趣的習俗,就是“筷子節”,定在每年的8月4日。他們經常在當天舉辦供奉筷子的儀式,載歌載舞,以慶祝這一莊嚴神聖的節日,好玩的很。

他們現代最有名的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文章還說過,日本應感恩中國恩賜的,有很多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筷子呢!


劉愚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和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係。

古代的中國人和西方一樣,平時吃飯用手,吃肉時候必須使用刀切肉,叉子叉肉以防止燙手。

當時中國人飲食簡單,偶爾吃肉就當作享受。

同時,勺子逐步誕生,用於喝肉湯。

至於筷子在那個時候叫做箸,只是用於把菜分開,也是從熱湯熱水中撈出來,不放入嘴裡。

當時肉類稀少,所以基本都是整塊的肉進行燒烤,或者整塊熬煮,然後由吃飯的人自己切割。今天很多地方的藏餐,還是這樣。

隨著中國農耕的發展,飲食逐步發生變化,烹飪能力也進步很快。

主食變為米麵以後,用手抓著吃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是中國很多地方產粘度較高的米,抓著吃很困難。

另外,隨著肉類的逐步普及,也沒有那麼珍惜了,不需要整塊製作。

中國人將肉類切為小塊,然後再上桌。

後來烹飪水平越來越高,煮和烤的東西越來越少,反而各種炒菜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緻。

這樣一來,刀叉就淘汰了,只剩下筷子和勺子。

後來逐步勺子又淘汰了,筷子就足夠了。

不過,韓國人還保留這個習慣,同時用筷子和勺子一起吃飯。


薩沙


大家或許會有這樣一個誤解,中國好像就是使用筷子的,西方就是使用刀叉的。其實不然,中國其實是最早使用刀叉的國家。那筆者就有了個深深的疑問,為什麼中國的古人會拋棄刀叉而選擇使用筷子呢?就請各位緊跟筆者的筆觸一同去瞅瞅那些古人“出人意料”的事兒。

從挖掘和整理的考古文物來看,中國古代開始使用筷子是在大約2000年前,而最早使用的餐具是勺子,之後叉子就出現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叉子和勺子、刀子就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夥伴。

接下來筆者想講講餐具中的一種——餐叉的演變發展歷程。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中曾出土了骨質餐叉,距今4000年的甘肅省齊家文化中曾發現一件扁平型骨質餐叉,這件出土文物從外觀上看已經與現在的餐叉非常類似。

戰國時期,餐叉開始大規模普及式地發展,通常以雙齒為主。到了漢朝,餐叉就逐漸從古人的餐桌中消失。此消彼長間,誕生於殷商時期的筷子就逐漸蓬勃發展起來,但是筷子的發展具有侷限性。筷子的用途非常的狹窄。因為從先秦時代開始,階層的等級分化現象就非常的明顯,餐叉主要用於針對肉質食品,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古代的肉食供應量非常的缺乏,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肉的,一般情況下只有貴族階層的成員才能每天享用肉食,因此在後期的墳墓挖掘中可以發現,餐叉往往作為陪葬品出現在貴族階層成員的陵墓中。

餐叉在最早出現的那段時光裡,功能也十分的單一,針對使用的食物種類也十分的簡單。在面對燒烤類或者冷餐類食物,它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國的烹飪歷史非常的悠久,是個當之無愧的烹飪大國。

我國古代的時候,很早就普及了湯羹等燉煮類食物,雖然中國古人也早早就研發出了刀叉勺子這樣的看似已經睿智異常的的餐具搭配,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論刀叉還是勺子,都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古代的人將那些“千絲萬縷”的食材(例如煮爛的肉和蔬菜等)撈出來,這就極大地不方便人們的生活,由此筷子就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並被廣泛地加以利用。

《禮記》中曾記載過筷子的用途:專門用於夾取湯羹中的菜料的。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時的人們吃主食的時候主要是勺子,後來因為筷子的功能比勺子多,自然而然就取代了勺子,躋身為第一大餐具。但是勺子也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變成“術業有專攻”的專門用於喝湯的器具啦。由此可見,餐具的產生和運用極大地依託於現實的需求。

但是筷子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存在,遇到規模較大的肉類和蔬菜就大大失去了效用,這時候叉子就大顯神通了。但是,睿智的古人衡量多方面後,發現筷子的實用性還是遠遠大於叉子的,因此山不動那便我動,古人採取了加工食物的方法。菜餚烹飪方面的探索也就提上日程來,在進行最終的烹飪之前,古人就將肉類進行切割處理,例如一千五百年前著成的《齊民要術》中,就可以發現古人已經將蔬菜和肉類進行切絲、切丁剁塊等處理。如此一來,筷子就可以應對各種樣式的局面了。

以上的分析和解說中,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人民放棄叉子而選擇筷子是現實需求和時代演變的結果。其中首先是因為食物種類的豐富,引發人們對烹飪菜餚的深加工和多樣化處理。而且大部分人對蔬菜的需求遠高於肉類,因此筷子的普及率比叉子高。

說完中國古代的餐具發展,筆者將視線轉向了西方。西方一直是使用刀叉的,我國現在所使用的的刀叉的確是從西方傳入的。但是,事實上,西方採用刀叉等作為餐具其實是非常晚的。換句話說,刀叉在西方歷史上使用的時間十分的短。正式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大約是在公元16世紀以後,也就是距今400多年。

這不禁引發了筆者濃濃的好奇,在刀叉之前,西方人使用什麼餐具呢?答案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依託最原始的操作進行吃飯的,那就是直接用手抓著吃飯的。

從餐具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真的是智慧超群,因此,挖掘古代的精髓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


無筆史官


中國古代開始使用筷子大約是在2000年前,從考古發掘看,我國古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例如在大約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西安半坡村遺蹟中曾出土了數個餐勺。勺子出現後又過了大約2000年,中國先民開始使用叉子,而且是跟刀子、勺子配套使用。也就是說,經過當前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是最早使用刀叉作為餐具的。在青海宗日遺蹟中,曾發現了一件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骨質餐叉;在距今4000年的甘肅省齊家文化遺蹟中曾發現一件扁平型骨質餐叉,與現在的餐叉已經非常相似。


到了戰國時期餐叉開始大規模普及,而且以雙齒為主。到了漢代,餐叉開始從古人的餐具中被淘汰。與此同時,筷子出現在殷商時期,隨後在漢代以後開始普及,直接替代了餐叉。 古人放棄餐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古餐叉的用途非常狹窄的。先秦時代的餐叉主要是針對肉食。但問題是古代肉食的供應非常稀少、不是每個人都能每天吃肉,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用得起肉食。可以看出,當今出土的餐叉都是在貴族的墓葬中。
而且餐叉的功能也比較單一,因為只有烤肉類或者冷餐類食物才能使用餐具,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烹飪大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普及了湯羹等燉煮類食物,叉子很難撈出燉煮的食物,而筷子卻非常容易。 例如《禮記》中曾記載,筷子是專門用來夾取湯羹中的菜料的,勺子和叉子是吃主食吃飯,而不是用筷子。隨著中國烹飪技術的發展,筷子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叉子的功能,勺子逐漸作為搭配去應付喝湯的需求了,而叉子逐漸淘汰。在古代的貴族階層中,他們對肉食的烹飪手法更加詳細,因此使用叉子的古代貴族們都習慣了用筷子吃飯,叉子自然就退出了中國古人的餐桌。


最新思維k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同時使用筷子、刀叉和勺子的。只是後來因為土地沙漠化的加劇,導致牛羊肉的食用量大幅度的降低,這才最終放棄了刀叉,而並不是從來沒用過。

之所以中國發明瞭筷子,而其他國家都沒有出現類似的事物。最為關鍵的還是在於自然環境和飲食習慣的不同。

無論是古埃及,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乃至後來的日耳曼人,都是畜牧和農耕交織的文明,自然環境適合放養牛羊和種植小麥等作物,不適合各種綠葉菜的生長,當地人也沒有將綠葉菜大規模引入並食用的記錄。

但是,在中國則完全不同。自然環境中本就多各種綠葉菜,土地也適合各種綠葉菜的生長。同時,我們在四千年前就把綠葉菜引入到飲食中,也就是所謂的菜湯。

最早的時候,筷子就是用來吃菜湯中的那些菜。因為,當綠葉菜燒熟以後,不耐久等,必須趁熱吃。湯勺可以用來喝湯,但沒辦法把菜都送到嘴裡面。於是,有人發明了用兩根樹杈來完成這個任務。在那個時候,無論是食用小米、稻穀還是豆子飯,人們都是使用手,或者是勺子。筷子,就是專門用來吃湯裡的菜。

這個習慣,就這麼一直保留了下來。但在歷史的早期,人們尤其是貴族多以肉食為主,使用筷子的機會,遠不如刀和手來的多。

直到北宋年間,隨著北方各地沙漠化的加劇,食用牛羊肉的代價越來越高,人們被迫增加了蔬菜和主食的食用量。

至南宋,由於炒菜和各種豬肉製品的出現,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方法,有了翻天覆地一般的變化。筷子,成為了我們的主要餐食工具。

如果你現在穿越回大唐,你會發覺一群唐朝人分桌而坐,各自食用自己面前的食物和酒水。他們大多會用刀把牛羊肉切割成小塊,然後用手把它們送進嘴裡。


70後老邦古


一開始,我們的祖先所使用的餐具其實是刀叉而不是筷子,現在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餐具刀是在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基本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於肉食類的食物,刀具自然是最好的選擇,當時人民管用於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這種“匕”,類似於一個小鏟子,既可以當餐勺用,也可以當刀具使。
(出土的青銅匕)

而餐叉在我國也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在西北地區的一些新石器遺址中,曾出土過不少骨制的餐叉,到了青銅器時期,使用餐叉進食的傳統依舊延續。

而西方廣泛使用叉子進食是在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時期,至今不過一千多年。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可見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筷子。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選擇使用筷子而不是用刀叉呢?

在以打獵為生的遠古時期,人們多以食肉類食物為主,刀具、叉子用起來會比較方便。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吃到肉,普通百姓,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奴隸是很難吃到肉的,所以在奴隸社會時期,只有少數人會用到刀叉。

進入農耕時代,人們以穀物作為主食,用刀叉更是不便,這時候就有了筷子的使用。

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重視飲食的老祖先們開始豐富菜餚,烹飪技術不斷完善發展,幾乎什麼菜都能用筷子食用,刀叉則越來越少用,後來就慢慢被淘汰了。

舉個例子,吃“古董羹”(也就是現在的火鍋),用刀叉則很難食用,想象一下用餐具刀、用叉子在火鍋裡撈食物的情形……

而我國的菜系種類非常豐富,像有“八大菜系”“四大菜系”等,這些用筷子使用很方便,但用刀子、叉子去吃菜、吃魚甚至是吃飯,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議。


此外,西方人喜歡用刀叉吃牛排,可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朝代,毫不誇張的說,耕牛有時候比人還重要,隨便殺耕牛、吃牛肉,在古代可是犯法的行為,所以用刀叉吃牛排的行為幾乎沒有。

而筷子除了是食用的工具,還有著許多美好的寓意,如果你用筷子送人,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送新人,“筷子筷子,早生貴子”;送戀人,象徵“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老師,寓意“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孩子,祝他“筷長筷長(快長快長)”。


金兔歷史


中國人使用餐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人面對熱騰騰的湯、肉無法直接用抓來吃,於是找些貝殼當餐具,後面隨著時間變遷慢慢的改良。

到7千年前已經出現了精美的配套餐具一一骨刀、骨叉、骨勺。


在商代末年時,有一次紂王進餐因菜太燙不能直接進食,旁邊的旦已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的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紂王很是受用,要旦已天天這樣子,於是旦己命人做了雙筷子,好伺候紂王。

就這樣筷子流傳到了民間,在民間人們學會了使用筷子,發現筷子比刀叉實用方便,即實穗又易製做。那時人的刀叉是銅製、骨制,民間普遍用骨刀、骨叉,製做很不便。


在3千多年前雖然有刀叉,但吃飯時並不用,因不方便靈活而用手抓飯吃。在不久後在了筷子,用筷子申到碗裡可以刨飯吃,又可以夾菜,即不髒手又好用,刀叉用不到的使用筷子輕易的做到了。像吃麵、吃花生、吃火鍋,刀叉叉不起,鍋裡申不到底,實在不管用。就這樣筷子用久了刀叉就成了歷史一去不復反,筷子也不了中國獨有的現象。


世界這麼大偏偏只有中國才會使用快子,很是令人感慨!

反觀世界各國不是用刀叉就是用手抓,那些用手抓的人的國家就不想學學中國的筷子使用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