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央企新增一名院士

日前,2019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已揭曉。在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領域,2019年共增選7位院士,其中,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張喜剛入選。

建築央企新增一名院士

​自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畢業參加工作後,近36年來,張喜剛一直在從事橋樑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歷任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董事長兼總經理,現任中國交建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橋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他負責完成了30多個國內外特大型橋樑設計和包括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國家與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在千米級斜拉橋、大跨預應力混凝土和鋼箱梁橋關鍵技術及多項重大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推動現代橋樑技術進步以及推動中國橋樑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攻克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設計及施工控制關鍵技術中作出重大貢獻。張喜剛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靜力限位和動力阻尼組合的新型結構體系,首次在國內提出了內置式鋼錨箱新型結構和設計計算方法、異形變截面啞鈴型承臺群樁基礎、鋼混組合變截面樁結構、樁端U型管循環壓漿技術以及多構件三維無應力幾何形態和設計製造安裝全過程施工控制方法,為千米級斜拉橋的首次成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他因此作為“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設計及施工控制關鍵技術”項目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大跨預應力混凝土梁橋抗裂與變形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中作出重要貢獻。針對大跨預應力混凝土梁橋主樑開裂和跨中下撓的世界性難題,張喜剛提出了影響徐變效應及規律的關鍵控制參數及合理控制值,基於“主樑零彎矩”目標提出了預應力永久束與後期體外備用束合理配置和構造設計方法以及控制混凝土張拉強度和彈性模量並進行分期分批張拉等技術,有效控制了主樑開裂和跨中下撓,成果已在國內外同類橋樑中廣泛應用。他因此作為“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第四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短線匹配法節段預製拼裝體外預應力橋樑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中作出重要貢獻。針對體外預應力鋼束疲勞和二次效應等問題,張喜剛提出了鋼束應力限值、轉向偏轉半徑、轉向塊設置間距等關鍵設計參數及帶分絲管轉向器和橫樑式轉向塊的新型體外預應力體系,參與建立了施工控制方法和體系並提出了控制標準和參數,實現了高精度控制效果,成果在國內外多座橋樑中廣泛應用。他因此作為“短線匹配法節段預製拼裝體外預應力橋樑關鍵技術”項目第二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近年來張喜剛還負責完成了《多塔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大跨徑變截面連續鋼箱梁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和《特大型橋樑防災減災與安全控制技術研究》,分別作為第一完成人獲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負責或參與完成了虎門二橋、巴拿馬運河三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多項國內外重大工程設計;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了中馬友誼大橋和中國交建多項特大工程項目的重大技術方案指導和審定;還負責建成了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顯著提升了中國橋樑創新能力。

張喜剛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主編專著7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7項,全國優秀設計金銀獎3項和“十佳感動中國工程設計大獎”,並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傑出土木工程成就獎”、國際橋樑大會(IBC)最高獎“喬治·理查德森獎”及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傑出獎”。他是FIDIC“百年優秀諮詢工程師”(全球僅6人)、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創新爭先獎”、“交通運輸行業十佳科技傑出成就獎”獲得者,併兼任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及橋樑和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副主任及橋樑委員會主任,其成就和貢獻享譽國內外橋樑界。

加入建築強企人才圈,與中鐵、鐵建、中建、中交人力資源高管交流,提供最新工作機會↓↓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建築央企新增一名院士!你感覺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