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孩子進入小學不到三天時間,班級就組建了兩個微信群:一個是老師建立的“通知群”,又叫“禁言群”,在這個群裡,老師會發布一些班級裡的通知,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學生在校動態、佈置的作業等;另一個是家長自發建立的“家長交流群”,這個群裡沒有老師,圍繞著孩子上學的事情,家長每天在群裡自發地進行溝通,交流怎樣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師、幫助孩子。

相比較“通知群”的權威、冷清,“交流群”就顯得非常熱鬧,早上六點鐘,群裡家長就在群裡討論“該怎樣給孩子準備營養早餐”、“孩子今天都有哪些課,需要帶哪些課本”、“哪條路堵車了,需要換行”……如果用一個句來形容的話,那隻能是“操碎了心”!

1、 家長微信群裡,自發成立了“家委會”

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在小學開學後的第二天上午,便有一些有經驗的家長提議:“咱們是不是成立一個家委會,我大女兒班裡都有家委會,老師平常也不會一個一個回答每個家長的問題,我們家委會可以把一些集中的問題一起向老師反應,更好地銜接老師和家長。”

這一家長的提議很快得到了群裡其他成員的擁護,不到兩小時,一些熱心的家長便陸陸續續地報名,“家委會”順利成立,沒有舉手表決,沒有投票通過,大家自動接龍報名,備註姓名、電話,非常高效。

家委會成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家長花名冊”,將每位學生姓名、家長姓名、聯繫電話、家庭住址等信息進行了集中統計,併發布到了群裡。

之後,家委會迅速地展開第二件事:統一孩子們的桌籤。

因為孩子們都是新生,為了方便老師們很快記住孩子,老師要求每位家長給孩子做一個桌籤,上面寫上孩子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這樣每科老師都可以很快地叫出孩子的名字。但由於每個家長做的桌籤都不一樣,看上去並不是整齊劃一的。於是家委會建議統一採購桌籤,方便老師識別。

對於這件事,有些家長就不同意:“桌籤就是開學時有用,等老師們都熟悉學生了,也就沒用了,沒必要統一採購。”

由於沒有取得統一意見,這件事也就作罷了。

2、 家委會——“沉默的大多數”表達意見迫不得已的選擇

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雖然開學才三天,我明顯感覺到:在老師面前,家長是弱勢的,因為,孩子在老師手裡。

相比較幼兒園的家長強勢狀態,小學老師顯得特別的“高冷”。

幼兒園時期,孩子們有沒有進到教室啊?早餐吃了什麼啊?今天又玩了哪些遊戲啊?睡覺情況怎麼樣啊……事無鉅細,幼兒園老師都會一一告知,有時還會主動把孩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裡。

但小學不一樣,對於小學老師而言,只要上了小學,老師就默認為每個孩子是有獨立自立能力的,生活上的事情不需要家長過多操心。有些家長還像幼兒園時期一樣問老師“孩子進教室沒啊?”、“喝水沒啊?”老師會自動忽略這種問題。

剛進入小學的家長會不太適應這種“高冷”,總想找機會跟老師交流一下。但事實上,剛開學的這段時間,對於老師而言,也是忙到連口水都喝不上。班上五十多個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了解,並且老師還要備課、上課,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跟家長進行事無鉅細地對接。

當“熱鍋上的螞蟻”遇上“冰冷的雪山”時,總有些失衡狀態。而“家委會”變成了家長主動想出來的一種協調辦法。家長希望藉助“家委會”跟老師保持日常的溝通,將“通知群”(禁言群)裡不能表達的想法跟老師進行反饋,打破目前家長們沉默的狀態。

3、 微信群裡的“墨菲效應”:熱鬧的背後,是藏不住的焦慮

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哎呀,我總是擔心我家孩子不能適應小學生活,擔心老師會對他不公,也害怕別的小朋友會欺負他。”微信群裡不停地有家長會扔出這樣的話語。

心理學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事實總是會朝著壞的方向發展。比如,你今天出門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會在路上摔一跤,但說不出什麼原因。當你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的時候,真的會冷不丁地摔一跤,然後你會罵罵咧咧:“***,真是見鬼了!”

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有什麼靈異現象,而是你中了墨菲效應: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越是擔心事情會變得糟糕,結果總是會不小心被我們預料到。

在孩子入學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家長越是焦慮,越是擔心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壞的可能,孩子越是感覺到壓力大,反而會在過渡階段出現一些不好的情況。

家長群看似熱鬧,事無鉅細地幫孩子做好後勤工作,實際上是對孩子的種種不放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會發生各種不如意的問題。這其實是一種焦慮。

這種焦慮未必是好事,它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也會給老師造成壓力。當家長把學生交到學校老師那裡時,我們要充分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應對學校和老師的,而老師也是會全心照顧自己的學生。如果中間真的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基於對我們的信任,會主動向家長尋求幫助。

4、打破“墨菲”效應的方法:堅定的積極暗示

家長自發成立“家委會”:微信群裡的“江湖”,誰是“令狐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從一個班級中隨機抽取了幾個學生,告訴老師:“這是班級中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八個月後,幾名學生的成績果然有了明顯進步,整個人也顯得自信許多。

積極的心理暗示讓老師們對這些學生有種特殊的“偏愛”,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成長。這種暗含期望的效應,叫“期望效應”。

如果對一個人傳達積極的期望,那麼,他會取得期望的進步;反之,如果傳遞消極的期望,他就會消極、低落。

想要打破家長焦慮心態造成的“墨菲效應”,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平常心對待,並且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來提振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家長可以對自己說:“孩子總是要長大的,我相信他有能力去應對眼前的事情。”

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說:“寶貝,學校的生活是不是很有趣啊?今天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在學校有沒有學到有些有趣的知識?”

不斷地表達一些樂觀的、快樂的事情,讓心底那些焦慮、不安的情緒慢慢淡化,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積極向上,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新環境。

END.

,分享更多家庭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