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鄉,是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背靠綿延翠綠的小北山,遠眺蜿蜒流轉的榕江水,周圍是一碧萬頃的肥沃良田。鄉中有平原浮凸的桑田嶼,有帷帷如蓋的大榕樹。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文物眾多。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入選汕頭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讓我們一起走進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透過這一批珍貴的文物,睹物思人,緬懷歷史,重溫寶貴的抗戰精神。銘記歷史,珍惜和平,激發中華民族愛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抗日戰爭給中國社會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歷史烙印,其間保留下來的各類抗戰文物是對這段歷史最為真實和直觀的見證,在汕頭文物資源的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是抗戰歷史的載體,對潮陽抗戰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對抗戰事件、人物等史實具有直接見證意義,成為汕頭抗戰文物保護利用的資源。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林氏振先堂位於潮陽區河溪鎮西田村,據其族譜記載:1920年,林氏族人出資在此創辦養英學校,利用祠堂庫房、兩廊、後殿兩側作為教室,拜亭與後殿用屏風隔開,成為小禮堂,屏風正中懸掛孫中山像,兩側掛國旗和青天白日黨旗。先後聘請林國勳、林崇經等為校長,林慮可、林劭賢、陳邦憲、張競生、許茂、李競華、林文幹、吳依仁等多位教師任教,宣傳進步思想。陳邦憲因系振先堂姻親,曾受聘於育英學校任教3年,至1938年回鄉任鄉長兼自衛大隊大隊長。

桑田鄉自古有抗擊外族侵略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振先堂林氏族人發揚光榮傳統,在國軍獨20旅1團團長趙畢堅等帶領和影響下,林崇經以育英學校為抗日同志會聯絡點,積極配合抗戰活動,組織族眾接受軍事技能、情報收集等方面的專業訓練。

1941年,林崇經時任桑田鄉長,配合駐軍活捉漢奸吳大漢、吳阿府兩人,並在桑田大西門頭予以槍斃,林崇經因此獲得獎勵。桑田淪陷時,林崇經在撤到金玉柳崗國統區途中遇害,其在嶼後宮前的兩層樓住宅被日軍拆毀(現存舊址)。同時振先堂祠堂部分建築物也被毀。之後,林氏族人不屈不撓,繼續以振先堂為聯絡點,利用育英學校上課作掩護,積極收集日軍情報,傳遞到西臚抗日自衛大隊等武裝,使日軍多次襲擊國統區受到伏擊而未得逞。特別是1944年5月15日,為西臚抗日武裝提供準確情報,使自衛隊一舉擊斃日寇49人,擊斃、擊傷偽軍一百餘人,俘虜偽保安中隊長伍榮等5名,繳獲一批戰利品。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前池塘出水日本軍刀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育英學校教師使用的“振興國貨”杯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育英小學教師使用的“振興國貨”杯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的暖壺、手電、油燈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內上課用桌椅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內上課用課本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原使用的木盒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原使用的暗格木盒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原使用的漆盒

隨著抗戰硝煙嵌入歷史的長河漸行漸遠,潮陽地方的抗戰事蹟依然歷久彌新。當人們走入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目睹這一批珍貴的文物,睹物思人,緬懷歷史,從另一個視角,重溫寶貴的抗戰精神。加強對抗戰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有助於充分發揮抗戰文物印證歷史、教育民眾、服務大局的教育功能作用,不斷激發中華民族愛國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林氏振先堂除了是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外,也是一處潮汕民間工藝的展示場所,祠堂內還有林若、林興勝等潮汕林氏名家題贈振先堂的墨寶真跡,聘請的管理員落實對祠堂進行日常的衛生、防盜、防火管理工作,免費向本地群眾開放。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林氏振先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背靠桑田港,面向南寮山,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外有陽埕、池塘,為二進一拜亭、龍虎天井格局,貝灰木架結構,各廳、房由石柱、石基石裝飾支撐,杉木泥瓦結構,花紋圖案裝飾地面由花崗岩石板鋪成,抗震性強,冬暖夏涼,排水系統通暢。

振先堂建築主體屋頂高低錯落,其上面的潮汕傳統嵌瓷造型多樣,屋簷變化豐富,有人物故事、花卉等,雕飾玲瓏、自成一體,畫面華麗而不煩碎。祠堂內石雕、木雕刀法流暢、造型生動。該建築於2008年進行了全面翻漏檢修。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正面全景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全貌圖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俯視圖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木雕飾件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屋頂嵌瓷

「林氏振先堂」——第六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林氏振先堂)橫樑彩繪及木雕

林氏振先堂沿革

潮陽林氏,源遠流長,宗族藩衍。近年在河南洛陽出土的唐代《林存古墓誌》載,最遲在唐代敬宗年間(825—827),潮陽已有林姓先民出現。據統計,潮陽林氏人文鼎盛,僅“世魁林”支派,前賢德政雙馨者就有明代以理學見稱之林大有、以文學聞名之林大春,以及清代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之林天木等

等。潮陽“世魁林”傳至九世欽德公,遷居桑田,其後世子孫興建祠堂,號“振先堂”,奉欽德公為桑田林氏振先堂一世祖。

振先堂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成,1920年在祠堂內創辦育英學校。

抗戰期間成為桑田抗日同志會聯絡點,經常接待駐軍獨20旅等軍事人員。

桑田淪陷後,林氏族人繼續利用育英學校上課作掩護,收集日軍情報,提供給西臚抗日自衛隊。

1936年,潮陽縣政府通令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以政府備案的方式將各宗族創辦的學校納入國民學校系列,但因為不久抗戰爆發,此項工作被迫停滯。抗戰勝利後,各鄉私校始正式全部納入國民學校,1946年育英學校合併進新成立的桑田鎮中心國民學校。

1950年之後,振先堂成為西田碾米廠,至上世紀80年代才收回由林氏族人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