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很久沒有去看歷史題材的電影了,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影視劇市場,並沒有多少可供選擇的同類型影片,被搞笑或是動作包圍的情況下,嚴肅的歷史正劇,隨時都會成為市場炮灰而被人們遺忘,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可盛世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居安思危,從更迭的歷史朝代中,得出更多的經驗教訓來。

還好,在被商業化市場擠壓的困境中,我還是勉強找到了這麼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雖然,當初上映時,影院並沒有給出多少排片,在宣傳攻勢上,也由於沒有更多符合大眾口味的噱頭,所以,知道這部電影的人可能也是寥寥無幾,這部電影便是《大明劫》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因為當年明月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我迷上了明朝歷史,因為電影《大明劫》,我開始將歷史揉雜進對於現代社會的思考中,雖然,存在專業上的差異,只是止步於興趣,但是,歷史終歸是歷史,一旦被記錄下來,難免會有主觀的人為因素,所以,後世能做的,便是儘可能的從蛛絲馬跡中,得出可以運用於當下的經驗。

《大明劫》上映於2013年,對於歷史古裝劇,一般都會用史詩級別的製作來對待,因為,在觀眾的固有印象中,這類電影,主要的看點還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的赤身肉搏,可是,《大明劫》這部電影卻恰恰相反,電影內容的百分之八十都是文戲。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我想,這部電影用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完成對於歷史題材的駕馭,故事已經不是重點,透過故事反映的問題,以及傳遞出來的思考,才是關鍵,畢竟,歷史終究會成為現代的老師!

1

沒有戲說的成分,卻將兩個並無多少聯繫的歷史人物,利用相同的事件巧妙的放在了一起,增加戲劇衝突的同時,也是為了更加能夠突出歷史大環境下,各色人物面對抉擇時的不同態度,因為,歷史結局的走向已然註定,那麼,與其對抗歷史規律,倒不如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對於過程的探討上。

於是,《大明劫》中,醫國者孫傳庭,醫人者吳又可,一武一文的兩個人,在滿目瘡痍的大明江山裡,倒數著滅亡的日子。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電影的時間設置在了崇禎十五年,此時,距離大明滅亡只剩不到兩年的時間,拯救大明最需要一劑猛藥,而軍中瘟疫蔓延,同樣需要一劑猛藥,於是,兩個不同身份的人,都在生死存亡之際臨危受命,身份與使命的不同,在碰撞與對比中推動著劇情的發展,而電影的重點,正是利用這種衝突,進一步展示出朝代更迭中,不可避免的經驗教訓,兩人此時都扮演著“醫生”的角色,可是,當一頭巨獸註定要倒下時,花再多的精力都是一種浪費,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作為個體,孫傳庭和吳又可的抉擇是不同的,裹挾在歷史潮流中的兩人,一個馬革裹屍,一個歸隱山野,算不上誰對誰錯,因為,他們都是讀書之人,懂得歷史的發展規律,可是,當國家命運終究要步入這泥沙俱下的滾滾洪流時,無論是為了當下拼死一搏的孫傳庭,還是為了能夠給未來留點醫學經驗的吳又可,都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多面選擇的縮影。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大明劫》最好的一點便是,利用個體來窺探整體,從而以小見大的將整個王朝崩潰前的苟延殘喘,全方位的展示出來,誠然,作為古裝劇,戰爭場面的宏大,對於觀眾的吸引力是很足的,可是,卻往往會因為重點放在前方戰場,而忽略了對於後方籌備的刻畫,於是,這部電影劍走偏鋒,重點放在了戰爭前夕的準備中。

說實話,在敘事結構以及拍攝技巧上面,《大明劫》是很吃虧的,過於追求無限貼近真實的歷史,難免會在矛盾衝突上放棄一些人為的設置,但是,電影一開始便利用陰沉的灰色調,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氛圍,從而奠定了影片嚴肅的基調,而這種

對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環境雕琢,不僅僅侷限在自然環境的肅殺,同時,也集中在人為環境的呈現。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我這裡用的是“呈現”這個詞語,是因為,《大明劫》並非是帶著批判性的角度,去看待那段亡國的歷史,它只是利用歷史縫隙中的細節,稍微完整的勾勒出,各色人物在面對抉擇時的各種態度,從而達到借古的作用,至於諷今是談不上的。

因為歷史規律便是如此,我們總能在追尋歷史的足跡時,找到與當下的對應點,所以,歷史是以前的當下,而當下是未來的歷史。

君與臣的猜忌,地方鄉紳們的自保,軍人腐敗的蔓延,還有在醫學上傳統與創新的對抗等等人為的環境,對於現代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可能,《大明劫》的創作者是懷著一種歷史使命感,來完成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原,但是,到了觀眾的眼中,便會升華出對於當代社會的人文思考。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2

人文歷史,講究的是對於歷史中人的刻畫,當《大明劫》將鏡頭對準的是上層貴族時,它並不是故意忽略了底層的貧民,而是因為,對於封建家天下的社會,成敗的關鍵,往往取決於上層思想價值,所以,當我們透過電影感受到了迷茫且擰巴的上層態度時,底層的結局其實已經註定,就不必再用底層的腐爛屍體來博取眼球了。

看這部電影,我的腦子裡,一直縈繞著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我覺得,電影名字叫做“大明劫”,這個“劫”字用的好,國破家亡,不僅僅是國家的劫難,更是無數家庭的劫難,電影中,吳又可曾兩次被闖軍虜獲,當鏡頭對準那些闖軍時,簡陋的兵器,破爛的衣著,瘦小的身體,這分明不是打仗的樣子,而只是一群逃難的百姓,試想,如果基本生活可以維持,誰願意起義反抗,同時,電影中,對於明軍的刻畫,除了衣著上稍稍強於闖軍,在本質上,也是普通的百姓。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所以,朝代更迭,滿足的是統治者的私利,傷害的是普通百姓的公利,雖然,電影並沒有對於這方面進行深入拍攝,但是,通過明軍出征前的準備,以及幾次闖軍與明軍的較量,已經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事實,孫傳庭知道,吳又可也知道,電影中,兩人之間的正面對話很少,可每次的對話都透露著一種迷茫與懷疑的情緒,這可能也是無數末代王朝將領最大疑問:“我究竟為誰而戰?”

醫國者不知為何而醫,醫人治也不知該不該醫,電影利用兩個醫者在價值理念上的衝突與人性抉擇上的掙扎,折射出了個體在殘酷封建時代的悲劇走向。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大明劫》整體上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歷史從來都是冰冷的,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走近某個歷史節點的某個人時,關於他的故事,他的情懷,他的使命與責任以及他所堅守的理念,我們或許就能夠知道,堆砌歷史這座大廈的,從來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一旦個體奔潰了,整體就會頃刻倒塌。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明王朝?

所以,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來都是為自己而戰的,無論是國家還是集體,出發點都是要首先滿足個體的需求,這便是站在歷史角度所體會出的人文關懷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