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被戳到痛處,烏軍工廠只服務國外,大批工人成無業遊民

澤連斯基被戳到痛處,烏軍工廠只服務國外,大批工人成無業遊民

冷戰時期,蘇聯集強大國力在全國各處建立了軍工廠,它們日以繼夜地生產著軍艦、導彈、坦克以及其他武器裝備,武裝了本國士兵,同時也給北約等對手造成了強大的震懾。但短暫的輝煌背後卻是漫長的“寒冬”,自蘇聯不復存在以後,曾經火熱的兵工廠逐漸冷清了下來,同時加上獨聯體各國軍隊對裝備的需求不一,很多武器裝備的生產乃至維護都陷入了停頓。其中,既有國之利器航空母艦,也有號稱“海上軍火庫”的光榮級巡洋艦,更有可攜帶戰略武器的圖-160轟炸機,令無數軍迷感到痛心。

澤連斯基被戳到痛處,烏軍工廠只服務國外,大批工人成無業遊民

而作為原加盟國的烏克蘭,同樣在這之中扮演了由輝煌轉向衰敗的角色,特別是其第二大城哈爾科夫,曾經這裡是生產坦克的重地,甚至還造出了聞名於世、令德軍十分頭疼的T-34坦克,但如今,這裡的機械廠大多處於凋敝的狀態,其中一些廠甚至已經處於停產的狀態。對於這點,日前來視察的烏總統澤連斯基可謂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更令他感到憤怒的是,當地的一些軍工廠甚至不為本國軍隊供應戰車,只向外國供應。此外,由於長期的經營不善和缺乏管理,工廠裡的工人們也被嚴重欠薪,且處於無業遊民的待崗狀態中。

澤連斯基被戳到痛處,烏軍工廠只服務國外,大批工人成無業遊民

無疑,哈爾科夫軍工廠的現狀,折射出了烏克蘭整個軍工業的混亂和蕭條,伴隨著烏自身經濟的日漸下滑,沒有了高薪待遇的烏克蘭大批高技術人才被迫出走,遠赴他國謀求生路。而從事生產的可被替代的工人則無路可選,只能默默接受被欠薪的現實,打一些零工來維持生計。針對這種情況,憤怒的澤連斯基已下令對當局內部徹查,欲揪出造成這一局面的某些烏官員,同時,他還要求應改善工人們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像“對待動物一樣對待我們的工人”。

澤連斯基被戳到痛處,烏軍工廠只服務國外,大批工人成無業遊民

顯然,烏總統的這一番視察與命令,凸顯其了急切重振本國軍工的心態。但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烏克蘭軍工業今天這樣的局面,既有內部不善管理、東部武裝衝突不斷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與俄羅斯交惡、被美歐所牽制的原因,恐怕不是澤連斯基一紙命令就可以解決掉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當務之急還是要儘快改善自身的內外部環境,給本國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條件,而不是一味謀求仇恨,那樣的話,烏軍工業才有重新恢復健康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