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醫藥產業:站上產業風口 種好"鄉村振興藥"

在龍門縣平陵街道光鎮村水泉坑村民小組,村民李莉以合作社形式,與村民一起種植200畝中草藥鐵皮石斛和金線蓮,僅自產自銷就供不應求。在5月鐵皮石斛開花的季節,更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廣州、深圳、香港過來的都有,都只為看它拍它吃它。”

這是惠州中草藥種植的一個縮影。

惠州中醫藥產業:站上產業風口 種好

今年惠州提出要把生命健康產業作為新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壯大。具體到以中草藥種植為基礎的中醫藥產業,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提出,要通過大力發展中藥研發生產和中藥材種植業,以中藥材特色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鼓勵山區因地制宜種植中藥材,建設嶺南中藥材種植園。

顯然,惠州不僅要搶佔市場先機,還要謀劃以一流環境、一流水平種出一流的中草藥,努力走出一條農村興、農民富、產業旺的發展新路子,讓中草藥成為“鄉村振興藥”。

■機遇

中醫藥產業發展風口已開啟

中醫藥產業正迎來發展機遇期。在採訪中,記者留意到,這個產業從前端的種植到末端的消費均已形成共識。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醫藥已納入“一帶一路”倡議,發佈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箇中醫藥海外中心,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

從全省來看,今年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及,深化中醫藥領域合作,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

就我市而言,惠州正在建設全省中醫事業創新示範城,博羅縣南藥產業園入選省農業農村廳“2019年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根據建設目標,該產業園到2023年將實現南藥產業鏈總產值100億元,產業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並提供非農就業崗位1萬個,引入電商銷售額超過10億元。

惠州象山藥王谷種養科技有限公司與新峰藥業、羅浮藥業達成戰略合作,中草藥的市場需求如何,其負責人周梓雄曾作過深入調查:僅小葉榕,本地藥企羅浮藥業一天需要10噸,新峰藥業一天最高用過30噸。新峰藥業銷售超1億元的感冒靈,主要成分便包含了三丫苦和崗梅這兩種中草藥。

在他看來,惠州坐擁羅浮山、南崑山、蓮花山山脈,南藥資源豐富,古有盛極一時的“洞天藥市”,發展中醫藥產業有基礎、有市場、有潛力,還有傳承歷史創新發展的使命。

■行情

農民看到市場潛力積極種植

今年3月22日上午11時,博羅縣羅陽街道田牌村的山頭來了6位客人,他們是來考察種植中藥材三丫苦的可行性的。村民黃浩志帶著客人上山參觀,詳細介紹情況。

黃浩志此前種植的是桉樹,隨著博羅縣啟動對桉樹產業的改造,尋找替代的種植物成了他的心頭大石。2017年,他接觸到了三丫苦,經過多番考察,瞭解市場行情,他毅然承包了村裡1000畝地種植三丫苦。

考察完後次日,來自橫河鎮的2位客人就跟黃浩志簽訂了種植合作協議,黃浩志提供種苗,按1000元/噸保底回收。

在龍門,李莉及村民種植的石斛、金線蓮,走的是有機種植路線,儘管石斛售價達到430元/斤,金線蓮售價達到480元/斤,但僅在自己的神草山莊,以休閒生態旅遊帶動銷售、餐飲的模式就供不應求。

村民們也算了一筆賬,種植100平方米的金線蓮,一年可以收兩季,增收5萬元,而且只需要閒暇時間管理就行。也因看到市場潛力,自去年開始,村裡陸續有36戶村民加入合作社。

放眼全國,種植中草藥為農戶增收、拉動就業的案例層出不窮。

在廣東化州,有近30萬農民從事橘紅種植加工,到2017年僅種植的產值就有3.6億元,為農民增收近千萬元,化州預計到2020年,橘紅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工業產值35億元。在安徽亳州,2018年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20萬畝,中醫藥產業規模達1096.8億元,培育出13家上市企業,2800多家相關企業,形成4個專業的交易市場。僅民生藥業集團一家企業就帶動園區及周邊農戶2300多戶近8000人種植中藥材,幫助323戶貧困戶1105人實現脫貧。

■佈局

在重點區域建南藥繁育種植基地

據統計,惠州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2.46萬畝,主要品種有沉香、牛大力、巴戟、辣木、淮山、粉葛、艾草、靈芝、石斛等,與雲浮、新會、化州、亳州等市種植的南藥規模無法比擬。據市農業部門調研,惠州中藥材種植絕大部分是林下種植,大田種植的面積小且波動大,沒有穩定規模的種植基地。種植規模太小,本地藥企的需求無法滿足,只能選擇外地原料。

當前,我市提出要根據本地南藥資源稟賦,考慮整合10個市屬國有林場資源,並在東江沿岸、環羅浮山、南崑山、蓮花山等重點區域的周邊鄉鎮重點佈局,建設南藥繁育、種植基地。

對於博羅南藥產業園的建設,市農業農村局透露,惠州擬以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惠州象山藥王谷種養科技有限公司為依託,按照博羅縣南藥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研發、產業融合等全產業鏈條佈局思路建設博羅南藥產業園,總體形成“一核、兩區、一谷、多基地”的空間功能佈局框架,打造長寧鎮羅浮山國藥加工區、羅陽街道新峰藥業加工區、象頭山藥王谷嶺南中藥材種質資源基因庫、多個南藥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集成打造惠州南藥基地。

■種啥

種植本土特色道地藥材和本地藥企所缺藥材

農戶最怕的是物賤傷農,如何科學規劃選擇各地種植品種,保障農戶收益,避免盲目種植導致產能過剩,直接關係農戶種植的積極性。

“現在,我們的中草藥種植剛剛起步,要突出本土特色,塑造品牌。”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調研員李雄兵認為,惠州要把中醫藥產業發展融入健康灣區發展的大環境中,種植本土特色中藥材,實現大灣區各城市中藥材種植的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

但是,在道地南藥種植和應用方面,惠州還是一塊有待開墾的“荒地”。李雄兵透露,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近期擬出臺一份推進南藥產業發展的技術性指導意見,深入挖掘、培育惠州本土道地藥材,以抓好中藥材種植源頭。

市農業農村局則提出,中草藥種植宜一方面從現有的鏈條順向延伸融合,做強地方中草藥品種牛大力、淮山、巴戟等產業;另一方面從產業鏈逆向延伸融合,打造魚腥草、崗梅、小葉榕等當地藥企缺乏的中草藥基地。

周梓雄的惠州象山藥王谷種養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產業鏈逆向延伸融合的成功示範。他在最初篩選品種時,就明確種植不能百花齊放,要有主打產品,要有品牌運作思維。“我們篩選的標準有兩個:市場需求量大,收益要比桉樹高。”最終藥王谷與新峰藥業達成戰略合作,選擇其需求量最大的小葉榕、崗梅、三丫苦等3個品種擴大種植。

藥王谷一頭對接藥企,解決銷售問題,一頭對接農戶,提供種苗並簽約確定保底回收價格,這種“藥企+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三方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打消了農戶擔心銷不出去的疑慮。

惠東縣和嶺農貿有限公司則依託省中藥研究所等單位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在惠東縣安墩、多祝、增光等地試種薑黃、百部等中草藥,以標準化種植保障品質,並在訂單渠道取得不少於3000元/畝的利潤,讓當地農戶參與種植的意願空前高漲。

相比於家庭作坊式的種植,這種通過合作打通市場供求端的模式抗風險能力更強。市農業農村局透露,下一步惠州將積極培育壯大龍頭帶動能力,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引進和培育壯大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企業、科研院所、推廣機構、行業協會等經營主體、社會組織,創新建立“龍頭企業+鄉村(林場)+生產基地+農戶+科研院所+品牌”的合作生產模式,全面提升我市中藥材種植生產現代化水平。

■建議

成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基金

中草藥種植是高產出高投入產業。據市農業農村局調查,中草藥種植畝投入通常在5000元以上,其中種苗成本較大,平均在1000元/畝以上。以產出週期較長的牛大力為例,從種到收需4年時間,從種植到產出畝投入成本需1.3萬元(不計地租),而一年生的中草藥如溪黃草,種苗成本需2000元/畝,肥料人工成本需5000元/畝以上。

對於當前以合作社模式種植的基地,如李莉的神草種植專業合作社、周梓雄的藥王谷等,與農戶合作都是先出種苗,有收成後再扣減種苗費用,提供種苗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中草藥種植企業獲得的融資渠道窄、機會少,限制了產業的擴大發展。李莉直言,自2014年投身中草藥種植以來,已先後投入了1000多萬元,“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也嘗試去融資,但沒成功過。”周梓雄也稱,目前中草藥種植業企業或者農戶基本無法貸到款。

業界建議創新金融模式,成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基金,讓農戶大膽種植,企業大膽研發、加工。

惠州中草藥種植雖處於起步階段,但可吸納別人的經驗,少走彎路,實現彎道超車。在產業發展的引導當中,亟需政府高規格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轉換管理角色為服務角色,紮紮實實在土地、資金、招商等環節搭好臺。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