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豆戰車"無人不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一篇寫於2011年的原創文章,對於一些戰時的日本戰車進行了簡單描述,可以說日本裝甲力量的發展始終沒有跟上世界主流步伐,造成發展遲滯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作為一個島國畢竟要以海軍為重,大量的資源和技術都投入到了海軍之上,再者日本陸軍的主要對手中國軍隊武備不精,導致日軍裝甲力量難遇敵手而缺乏更多要求,等到了真心想投入研發時,又因為戰事的每況愈下捉襟見肘,實際上直到今天日本陸上自衛隊最新的10式戰車還是詬病滿滿,出了名的性價比差。(本來想寫作坦克,但考慮到配圖都是戰車一稱,為了寫著順口就清一色以戰車相稱了,還望各位讀者見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九四式輕戰車

九四式輕戰車 - 豆戰車之名的作俑者,實際上在日本沒有人把它當戰車,而是以裝甲曳引車來看待,當時一戰剛剛結束各個國家都處於經濟恢復期,如何生產一種經濟實惠的小型戰車成為了各國的共鳴,當時英國人的卡登·洛伊德式輕戰車就成為了此類戰車的引導者,日本在1930年引進後自行研製出了這個九四式,但是這個九四式連一門坦克炮都沒有,裝甲也只有區區一釐米厚度,哪怕是戰爭中面對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都顯得有些乏力,在生產了843輛之後就停止了相關的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輕戰車 - 同很多日本兵器的命名方法相似,以日本的皇紀元年作為稱呼,而九五式輕戰車就是誕生於皇紀2595年,作為九二式的替代品而出現,可以說算得上日軍戰爭中前期的主力戰車,期間生產了足足2375輛之多,你要說表現呢還算馬馬虎虎,至少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初期都不算太吃虧,特別是優越的越野性和狹小的身軀反倒是讓它在中國南方以及南洋那種環境條件下如魚得水,不過隨著日後盟軍的元氣恢復,九五式的表現愈發疲軟,於1943年“果斷”的下達了停止製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九八式輕戰車

九八式輕戰車 - 其實就是九五式戰車的強化版,裝甲的強化、重量的減輕和速度的提升也都還算不錯,但是因為機槍的設計存在嚴重的失誤,在對步兵的打擊上幾乎沒有得到有效提高,並且此車生不逢時趕上了中日戰爭頗為殘酷的1938年,當時對於新生戰車日本軍方並未完全信任,而且九五式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仍舊可圈可點,所以九八式仍舊被擺在了研究所待命,等到了九五式不行了的時候日本軍方也意識到輕戰車似乎沒什麼用了,就這樣九八式幾乎沒怎麼生產就在1943年淘汰輕戰車的潮流下消逝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二式輕戰車

二式輕戰車 - 九八式的改良型,但是性質頗為不同,其初始是按著空降戰車的標準設計,所以在1943年的淘汰輕戰車的潮流下並未被直接扼殺,但遺憾的是可以搭載此戰車的空降機卻難產了,這樣一來二式輕戰車就失去了設計時的初衷,僅僅生產了29輛雖也編入了空降部隊,本來很有機會參與1944年12月的菲律賓作戰,但最後還是考慮到防衛的需要而留守本土直至戰爭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 - 九七式對於日軍來說算得上一款比較革命性的戰車,因為炮塔裡終於可以坐兩個人了,因為在諾門坎見識到了蘇軍裝甲力量的強悍,所以就有了日後的九七改,但是日本技術水平先天不足,無論是怎麼改都沒有什麼飛躍性的突破,當然我們要是以一款輕戰車或者1937年中戰車的身份來看待它,它算得上是時代的佳作,但遺憾的是它所遭遇的對手並非都是輕戰車級別,所以在中途島戰役之後九七式中戰車更多扮演了固定炮臺分散使用打了就跑的尷尬角色,戰時一共生產了2000餘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一式中戰車

一式中戰車 - 名字雖然可以看得出誕生於皇紀2601年,可事實上他足足晚產了3年,其原因就是戰爭的需求量過大,日本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之前型號的戰車之上,耽誤了一式中戰車的發展進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開始研發,到了1944年才開始試運行,比之前作九七改裝甲得到了有效提到,但是炮塔卻幾乎原封不動的搬照而來,火力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因為多了一名成員而提高了射速,雖說可以和美軍的M3戰車對抗了,但是遭遇M4的時候仍舊無任何勝算,先後生產了600餘輛,基本都部署在本土作為決戰之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三式中戰車

三式中戰車 - 因為都是一個模仿一個,三式中戰車仍舊離不開九七式的影子,畢竟日本吃了這麼多的虧再沒有長進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三式中戰車首先提高的就是火力性能,一尊75毫米火炮直接按著坦克炮的標準改進並附加於三式戰車之上,在100米的距離至少可以打穿90毫米的裝甲,作為當時唯一一款可以在中距離擊毀美軍M4戰車被寄予厚望,但是倒黴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當時已經是1945年階段,日本海軍損失殆盡全然失去了制海權,怎麼把戰車給送出去又成了一個愁人的問題,所以150輛成品就佈置於本土等待美軍的登陸作戰,可直到日本戰敗投降,三式中戰車都沒迎來任何表現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四式中戰車

四式中戰車 - 實際上四式中戰車的設計是同一式中戰車一併開始的,只不過前者一式搭載的是47毫米炮,而後者四式是57毫米炮罷了,也可以說算是的上是一個革命性的產物,因為完全拋棄了支援步兵作戰的理念,而單純的作為一款重裝甲戰車開發,到了後期更是更換了75毫米炮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但經過測試再到完成品已經是1945年2月,因為日本當時亦然沒有了進攻能力,對於進攻型兵器戰車的開發和建造業就顯得並不那麼關心,轉而將大量的鋼材用至於防禦型兵器之上,所以四式中戰車一共只有兩輛樣車存在於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五式中戰車

五式中戰車 - 有史以來日軍最為強大的戰車,除了一尊75毫米的戰車炮還另有一門37毫米副炮,除此之外還佈置兩挺車載重機槍以作對步對空作戰使用,就是成員自衛武器也配備了日軍為數不多的兩挺百式衝鋒槍,甚至一度考慮安裝88毫米炮作為使用,炮塔還採用鋼板直接焊接、履帶加寬、航空用液冷汽油等等一系列強化措施,使之性能得到了質的提高。但同四式戰車的遭遇相近,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不會再給五式中戰車於歷史上表演的舞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戰車簡述 明星

九一式重戰車

九一式重戰車 - 其實日本人不是沒提前考慮製造一款像樣的重型戰車,比如說這個九一式就是一例,早在1931年就進入了開發研製階段,當時考慮的是對蘇作戰,但隨著中日關係的不斷緊張日本認為開發這樣一款重戰車,如果用於缺乏公路並且土質鬆軟的中國作戰其弊大於利,在1935年又以其九一式的母本開始研製更為先進的九五式重戰車,但是設計理念卻還停留在多炮塔戰車之上,當時除了蘇聯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戰車,隨著戰爭的氛圍越來越濃,日本軍方對於成品戰車的需求越來越大,日本先中後蘇的策略逐漸放棄了重型戰車的研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