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孩子的作業輔導問題,近年來一直是親子矛盾的導火線。網絡上戲稱“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對於做錯的作業,孩子的解釋總是能讓父母憋著一口老血而又無懈可擊。

例如:

“雞蛋被我吃了”改成把字句...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又例如:

“公牛的公是哪個gong”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我吃了把雞蛋”...

“工作的牛”...

這些回答都可以讓輔導作業的媽媽七竅生煙...

當父母把輔導作業的責任交到了爺爺手上,畫風就完全不一樣的,下面這位爺爺對槓精孫子的回覆簡直了!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爺爺輔導孫子做豎式減法:“5減8不夠向前借1...”

話音剛落,孫子立馬抬起槓:“如果它不借咧?”(沒毛病啊!)

接下來就是“老頑童”治“小頑童”的畫風了...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講我名字哪個不借咧!”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這些輔導作業的狀況,總能博得我們旁觀者一笑,笑完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出現這些狀況的本質?

不管是“我吃了把雞蛋”、“工作的牛”還是“如果它不借咧?”,這些只是孩子把自己生活中的經驗用到了作業上面,父母之所以氣急敗壞,是因為家長缺乏教學技能。

“我吃了把雞蛋”,孩子把動詞理解成了量詞,但家長不懂得如何與孩子解釋何為動詞、何為量詞;

“工作的牛”,孩子把網絡上的“人艱不拆”式口語理解成了書面語,但家長不懂得如何與孩子解釋,口語和書面語的運用區別;

“如果它不借咧?”,孩子把現實生活的場景,運用到了作業上,反倒是年邁的爺爺,用孩子懂的語言去“槓”回來:既然你用生活場景對生活有疑問,那我就用生活場景解決你的疑問。

輔導孩子的作業,父母教不來,反而是爺爺的做法歪打正著

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作業問題,當孩子言之有理而自己又無法反駁的時候,淅爸反而建議不如就讓孩子錯一回,讓孩子把作業提交後,由老師用專業技能、用權威解釋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在學業上,父母不應該是作業的主體,當我們無法解釋孩子的問題,而又強行要求孩子改錯時,親子矛盾也就隨之而來:父母會認為孩子愚不可及,孩子會認為父母為難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